《竹書紀年》在宋朝的時候曾經亡軼

《竹書紀年》如此重要的一部學術著作,在傳承了六百年之後,為何會在宋代又一次亡佚呢?完全可以想象的出來,當《竹書紀年》出土之後,給當時的思想學術界會帶來何等巨大的震動。儒學成為國學,宋朝二程、朱熹一派的理學居於正統。與儒家史學體系衝突極大的《竹書》理所當然地被宋儒視為異端邪說,必欲除之而後快,清代朱右曾所著的《汲冢紀年存真》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學者錮於所習,以與《太史公書》及漢世經師傳說乖牾,遂不復研尋,徒資異論。越六百餘歲而是書復亡。”與這一趨勢相吻合,《竹書紀年》在安史之亂到唐末五代傳抄本逐步開始散佚,宋代的《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已不加著錄。可以說,《竹書》在宋代的亡佚絕非偶然。

《竹書紀年》在宋朝的時候曾經亡軼

原來《竹書紀年》相對於漢儒經典太異類了。實際情況是,《竹書紀年》衝破了儒家古代歷史體系。讓我們以禪讓為例來說明這一點。禪讓在儒家倫理道德治國體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以禮以仁治國的典範。《竹書紀年》上說:“昔堯德衰,為舜所囚”,還說“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就是棄,周人始祖,舜的親信,顯然是舜監禁了堯,流放了堯的兒子才登上王位的,哪裡有什麼禪讓?

關於商王朝重要輔臣伊尹,根據《竹書紀年》記載,伊尹放逐了商湯的長孫“太甲”自立,太甲在桐宮被關了兩年多,後來趁機從桐宮逃回王都,殺了伊尹,恢復了王位,還寬宏大量地對待伊尹的兩個兒子,讓他們分了伊尹的田宅。原文是:“伊尹放太甲於桐,尹乃自立,暨及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但在儒家的史料中,故事變成了這樣:太甲繼承王位後不聽伊尹的勸告,胡作非為起來,太甲被伊尹關在桐宮,深為悔恨,終於改邪歸正,有了良好的表現,於是伊尹又把他迎回都城。伊尹稱讚太甲悔過自新。太甲則回答:“過去我曾經違背您的教導,將來希望您繼續指導我走正路。上天製造的災禍,還可以躲避;我自己製造的災禍,就沒有辦法逃脫了(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尚書·商書·太甲》)。”由是,發動宮廷政變篡奪王位的伊尹一下子成了大公無私的聖人。以上對點,和正統是完全不同的。

《竹書紀年》在宋朝的時候曾經亡軼

歷史上的盜墓行為,有時也可以導致重要的文化發現。秦始皇焚書,真正產生滅絕性後果的是戰國時期除秦之外各國史記的被毀。歷代史學家對此痛心不已。然而西晉初年,這種損失居然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些微小的彌補。相信考古不斷有新發現,竹書、帛書不斷問世,象銀雀山、睡虎地等,史學家開放的心態,一定可以還歷史一個真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