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的無為是什麼意思?

霹靂金剛手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提到“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什麼意思?白巖松在他的書中講:


聖人不攢那麼多東西,給別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道德經》的結束語,“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當《道德經》講到這裡時,誰還會說老子是無為消極的?無為怎麼會是“為而不爭”呢?老子的意思是做你該做的事情,順其自然,但是不爭。我為這個“不爭”解讀了三個含義,就是不爭結果,不爭論,不為別人的評價而惱火,這樣,你就自由了。


萃辰天心書院

“無為”道德經的核心理念。那麼什麼是“無為”?

“無為”不是不為,而是不妄為,就是“無違”。遵從規律,順從自然而有所作為。

老子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裡的“自然”為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是事物的自我發展與完善。“輔”為遵守,遵循。“不敢”就是謹慎的意思。大意為:遵循萬物的本質及規律而不妄自干涉。



所以,“無為”就是不違背,不妄為,順應自然而有所作為。

《道德經》:“通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無不一再說明順應自然,遵道而行。

千百年來,老子“無為”的思想給後人帶來了無窮的智慧和啟迪。“無為”,不是表面意義上的“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而是“無為而無不為”,不違背事物發展本質,順應自然,而“有為”。是對努力認識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順應規律的提倡,更是對主觀妄為的批評與斥責。


老子的“無為”思想,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一句話概括“無為”,就是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去做事,才能有更大的作為。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指教。


zc謙謙



道德經是什麼意思

宇宙中存在著一個亙古不變的永恆的大道,人行於道上,叫做德。闡述這個道理,以及怎麼把握並行走在這個道理上的方法的不朽著作,叫做道德經。

道家應天

《道德經》中的道有三層主要意思:一是至道,就是萬物之源的這個道,也就是常道。二是天道,宇宙規律法則等。三是人道,禮崩樂壞,不得已聖人以天道而立人所制所立的規則。 道家應天,講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幹就是無為,而是以天道之自然來治理天下、教化萬民,不以人道之非自然而治。天下萬物各有其序,各有其命,一切自然的生長壯老死。 道家思想靈魂就是內聖外王。除了講無為自然,道家思想主張非正即邪,非善即惡。



內聖外王

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就是內聖外王的思想。德教加於夷狄,不僅沒有用,反而適得其反,因為他們畏威而不服德,對他們講以德服人,就是鼓勵和慫恿他們去犯罪。我們的祖先,幾千年前就明白了這個道理。而德教加於百姓,百姓才會敬服自己君主,因為華夏人只講道理,你對他們好,他們就會對你更好。而刑加百姓,則會激發華夏人的怒火,因為華夏人和那些蠻夷是完全不一樣的人,華夏人只服德而不畏威。




崇儒

無為這個詞源自於道德經,當然按照傳統的範圍劃分,道德經也是屬於國學的範疇,所以你說國學中的無為問題也不大,那麼無為是什麼意思呢?

道德經講的“道”就是自然規律,就是事物運行的內在機理,簡而言之,“道”即是機制。而“無為”就是遵循自然規律而不妄為,循序漸進而達到大治的目的。

作為“無為而治”的理論基礎和指導依據的“道”則是事物發展的最基本規律,務必尊崇規律,掌握規律,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無為而治”的本意是不妄為,並非不作為,而是適時而為,該出手時就出手,但又不能過多的干預,要適可而止。順從自然,充分發揮規律本身的特性,實現自我管理,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關係。

既然無為不是不作為,那究竟要怎麼做才符合無為的原則呢?就是要建立相應的機制,機制是系統內部要素間的耦合關係與作用機理,是能夠順從自然規律、在特定條件下自發運作,並能夠沿著自身的規律達成目的的一種可控的運作機理。而管理機制是在權力、責任、利益合理配置後,使得機制內部朝著目標自行運行的內在機理。

我們常推崇的無為經典,就是西漢初期的休養生息,遵循黃老之道與民修養,輕徭薄賦,使得生產生活迅速恢復,歷經戰亂後的國家迅速恢復元氣,也為後來大漢興盛奠定了基礎。以致後生多為遵循,雖然不想漢初那樣遵循黃老之道,但是朝代更迭,歷代統治者都是力求穩定,遵循客觀規律而不妄為的,所以國力迅速恢復。

就現實生活而言,目前倡導的國學教育就是妄為之舉,以致效果也不甚明顯,反而適得其反,遵循老子的無為思想,就是要抓住客觀規律的特點,適時而為,在恰當的時間做合適的事,簡單來講,就是順其自然!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無為”是非常美妙的一個詞,很好理解,一點就明。它存在於我們一切事物之中。至簡至易,至素至樸。我給從原文,和日常應用的四個角度回答一下:


第一:“無為”語出《道德經》,如: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有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聖人體性合於道,因任自然,清淨無為,正己化人,順應事物的固有規律,而不是強作妄為,更不是消極的厭世的,而是大有作為,大有成功,誰也比不上的大為。

第二:用“水”比作無為很貼近。無形,無法,它可以迅速流過沿途的各種障礙,在現實中,我們面對困難,就應該像水一樣,無為無形,靈活變通,直到克服困難。

第三:生活中,很多人不懂無為,遇到困難就要直接對抗,硬碰硬地直面問題,而應該像水一樣迂迴地去解決問題。你要順應人性規律,比如別人正在氣頭上,你非要火上澆油,那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你清淨無為,等對方消氣開心的時候去解決,就會自然而然。

第四:“無為”是非常簡單的。也正因為簡單所以悟起來會難。當你悟透了,你會看到無為的美妙。生活事業會順風順水。

總之:世上越是簡單的東西越難理解。簡單的說“無為”就是你懂得生活,和你在生活中所處的位置。明白自己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能做的事情可以簡單理解成“無為”。而做了不能做不該做的事就是“妄為”,有為。


自哲學

無為,是老子極力推崇的一種治事理念,簡單兩個字,卻蘊含了古人的智慧。說說個人理解,供參考。

為了能說的更明白一點,先看看周易坤卦六四的爻辭:括囊。無咎無譽。

括囊,字面理解是紮緊袋口。無咎無譽,跟“無為”一樣,很多人把它理解為“沒有過失損利也沒有讚譽收益”。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以紮緊袋口為象,意示人要收起自己的私慾以及鋒芒,不會害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不為(無咎),也不會因自己的私慾名利而肆意而為(無譽),這就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

所以,“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讓人要置身於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無我境界,遵循天道規律而為。


紹煌文苑

國學中的無為,我理解為《道德經》裡的無為。

在道德經裡有明顯的三處直接寫無為:聖人無為;道恆無為;無為無敗。

在十一章,無之為用,這裡就集中闡述“無”和“有”的辯證關係。雖說道德經的第一章就說出“有”“無”但是沒有更清晰的說明有與無的關係。只是讓我們從“無”中去觀察“有”。

十一章的無之為用,就是更進一步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無”,什麼是“有”。比如房子中間是空,所以可以住人,壺空才可以裝水等。這也是水滿則溢。罵人時說:做事不要太絕。一個道理。

聖人無為:就是告訴大家,做事不要走極端,要適度。在教育孩子,不可以拔苗助長,做人既要清廉純潔,還要有雅量;並且不可以書呆子,該精明就要認真去精明,但也不比太過較真。總的來說,就是告訴我們懂得把握尺度,中庸之道的高明。


三十七章道恆無為,這也是大家聽的最多,說的最多,道常無為而無所不為。大家只聽說無為而無所不為,把前面兩個字道常忘記了。這裡說道總是無所作為,可是天下沒有什麼可以離的開它的作為。這句要全段讀。中心思想就是: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這是讓我們要消減慾望。其實我們今天看看這個社會,因為慾望而產生的問題太多了。貪官?離婚?暴利?太多這樣的例子。所以為了這個社會的安全,我們應該剋制自己的慾望,努力讓社會安定。

第六十四章無為無敗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就是告訴我們未雨綢繆;“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也是告訴我們,做事要持之以恆。如果一直堅持,沒有什麼是做不成功的。

無為就是告訴大家做事不過激,按照正常的方式去做,在做的過程持之以恆,最後一定是有所作為。

感謝大家!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有更多的精彩等著你。


曾惜5

提問為“無為”下的定語很有意思,“國學中的”。實際明確提出“無為”主張的就是《道德經》,也就是老子。

“無為”是《道德經》的主要思想主張,也是《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德經》全文強調的主旨。“無為”雖然全篇僅十二見,但其主旨貫穿全篇。

老子讓自己主張的“無為”表現在假託的聖人身上。聖人“無為”是循道而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他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

“處無為之事”就要“致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終日行不離靜重”(第二十六章),要“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第六十三章),以“無為”的態度去做事,甘於寂寞,甘於平淡。

“行不言之教”,是因為“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因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會“我無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道德經》中提出的“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因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淮南子·修務訓》駁斥了“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的觀點,認為“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四肢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

“無為而無不為”,體現在“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而且要“慎終如始”(第六十四章)上。顯然這種“為”是不妄為,不刻意為,是順應自然去為,恰當地把握時機去為,是“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

正如《淮南子·原道訓》所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就是說還沒發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為地勉強去做。不該做的不做就是“無為”,該做的還是要做,而且要認真做好,就是“無不為”。

為了達到“無為”的境界,老子主張,“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二章),通過自我封閉,從而達到“無知(智)”“無慾”“無為”。 老子特別告誡統治者,“治大國若烹小鮮”,強調“治人事天莫若嗇”。“烹小鮮”就要少折騰;“嗇”就是“無為”,就是“不做”,就是遵循客觀規律,不去主觀干預。做到這些就是“早服”。“早服”到“莫知其極”的過程,也即“無為而無不為”的過程。 老子告訴我們,“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二十九章)。然而,“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陳廣逵

無為是道家的概念,無為是不爭,不是不做為。

我們的宇宙世界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它的運行法則是萬物並存,天不與地爭,地不與萬物爭,君不與民爭。天、地、萬物都按自己的法則去運行,各行其道,自然和諧。天地相爭,日月無輝,山崩地裂。萬物相爭,水火盜賊,災害瘟疫。君與民爭,官逼民反,生靈塗炭!


無為的真正含義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方式方法,無不為是目的結果。看似無為是消極,實則是主動積極的去和諧社會,和諧大自然。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障,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要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和庸

中國古哲人老子稱謂的“無為”是針對“道”而言的,而且是指“道之德之行”,也就是指“道”存在“善”或“道德理性”。亦即,道生化萬物,萬物內在的與外在的存在行為理性。因此,老子認為道生化萬物是“無為而無所不為”。

尤其是,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德”,主指“道之德”或“道德”,其本義是指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也就是指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因此,“道之德”也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終極性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或“道德普遍原則

”。然而,西方哲學中“道德”、“德”的英文譯法對應的“moral/morality”、“virtue”,其兩者的本義就不同(moral/morality、virtue,是針對人而言的,是相對性的)。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之善”或“道之德行”,即為“道德理性”,其本義是指宇宙萬物的行為理性,或者是宇宙萬物的倫理(宇宙倫理)。而萬物的“倫理”,在西方哲學中的英文譯法對應的是“ethics”或“sittlichkeit”, 其兩者的本義也是不同的(ethics或sittlichkeit,是針對人而言的,是相對性的)。

正因為,客觀存在的“道德理性″(或宇宙萬物的行為理性),就是反映客觀存在“物質理性”、“生物理性”、萬物及人類的倫理性。因此,“道德理性”就是“人類理性”的認識本體。所以,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物理數學化學規律、生物生理規律、萬物及人類倫理,以及人類的價值觀,都要遵循服從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說,都要遵循服從最高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