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128GB的SSD固態硬盤和SD卡體積相差那麼大,容量為什麼確是一樣?

科技怪傑

同樣是128GB的SSD固態硬盤和SD卡體積相差那麼大為什麼容量確是一樣?

先說說固態硬盤的結構,簡單的說就是取消了機械硬盤的傳動結構,不再用旋轉盤片加讀寫頭的方式來讀寫數據,而是用陣列閃存的方式存儲數據,所以稱之為固態硬盤。

我們看一下固態硬盤的內部構造:

我們會看到固態硬盤除了閃存芯片陣列以外,還會有PCB主板,還有主控芯片,緩存芯片等等。

那麼再說說SD卡,我們看下圖示:

從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SD卡基本上只有一片閃存和一些控制器構成,所以不能只從容量上比較體積,結構與構造,應用方式,穩定性很多參數會影響體積大小。另外,SSD固態硬盤為了適應現有的SATA硬盤接口,必須滿足接口的尺寸,而SD卡接口則要小的多,還沒有獨立供電接口。

一斤棉花,一斤鐵會一樣大小麼?

就是這樣。


李老師電腦教學課堂

SD卡與SSD固態硬盤的體積相差並不大,只是某些印象讓大家產生了錯覺。😁😁
SSD固態硬盤可以做小,但需求不高,其真實體積不一定眼見為

固態硬盤其實是個PAO肉的傢伙 😄😄

金屬外殼,方方正正看起來很厚實↑↑↑。

其實大部分SSD內部是這樣的 沒啥東西↑↑↑。

2.5英寸的外殼(10cm*7cm*0.7cm)內,電路板僅佔用一半空間。由於內部空間富餘,固態硬盤的電路板排布不需要太擁擠。只佔用一半的空間,是外殼“欺騙”了大家。

SATA接口是早期機械硬盤時代就存在的接口方案,彼時對於硬盤的體積大小並不苛求,所以接口設計得比較寬厚。

到了固態硬盤時代,由於大多數機器還保留該接口,且傳輸速度並不是太拖後腿,所以就沿用2.5英寸的規格

(此規格多為筆記本內置機械硬盤的大小)


這不是SSD的極限大小

SD卡的外觀規格是固定的,從其誕生至今就從未改變過,即保持3.2cm*2.4cm*0.21cm的長寬厚比例。而SSD固態硬盤的的外觀規格卻沒有明文的約定,一般來說其體積受接口限制。

SSD固態硬盤的連接方式多樣,且不同代際的接口都同時存在,尚不能統一,所以市面上的固態硬盤樣式也是五花八門。

雖然2.5英寸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體積較大,但現在也有體積比較極限的產品存在:FORESEE的產品:MINI SDP

儲存容量:120g/240g


SATA接口當然不是固態硬盤體積的命門,還有M.2接口的固態硬盤:拿最小尺寸的M.2接口固態硬盤和SD卡比較:



為什麼SSD沒有統一規格做更精緻?

①兼容SATA卡槽

固態硬盤雖然是機械硬盤的一次變革升級,但還不具備取代機械硬盤的能力,因為目前成本尚高。當今的電腦配機趨勢是小容量SSD+大容量HDD搭配使用。


2.5英寸卡槽在臺式與筆電平臺依舊流行,且具有外殼覆蓋電路板,能夠保護SSD的電器元件結構完整,避免外力破壞。

②散熱問題難解決

結構緊湊固然節省空間,但元器件在密集空間內的產熱問題不能忽視。

與SD卡的使用場景不同,SSD固態盤在反覆讀取存儲的環境下,其主控芯片與NAND顆粒會產生熱量。在筆記本等散熱不佳的設備中容易導致熱量堆積,輕則導致SSD性能下降,重則導致數據傳輸丟失甚至硬盤損毀。

③適用場景不同

SD卡誕生之初即被應用在便攜設備中,如數碼相機、PDA、移動電腦等。這些設備對儲存容量要求和傳輸速度要求不高,最新的的速度等級UHS-II為儲存156mb/s讀取312mb/s。所以內部的閃存芯片及主控芯片體積不必太大。


SSD固態硬盤誕生之初即需要滿足大容量儲存和高速讀取存儲的要求。且計算機平臺本身就為硬盤提供較大的安裝空間。

早期工藝進制落後且3D NAND未普及時,單位容量的儲存顆粒體積較大,不得不使用芯片組來彌補固態硬盤容量低的缺陷。如今單芯片即可造成儲過去多個儲存顆粒的任務。




水星電波

主要還是製造採用了不同的工藝,封裝、尺寸要求不同而已,實際上ssd也可以做得比sd卡還要小,比如bga ssd。當然,ssd由於應用場景是pc等長時間讀寫的設備上,要求數據可靠性較高,同時必須要大容量,價格便宜,所以普遍用的都是tlc閃存,這些特性都決定了ssd必須要使用更多模塊來做保證。前面說了,bga ssd也可以做到sd卡大小,但是複雜程度比sd卡高很多,導致價格也比較高。所以問題還在於成本、接口規範和性能來決定外形尺寸的,並不能說sd卡體積就比較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