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为何喜欢写春联和汉语诗文?

曹铁锤

越南人何止喜欢春联和诗文。

越南还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呢。

以边藩自立的大越国尽管远离中原王朝统治的中心,却全方位模仿和移植了中国文化、经济、政治制度。李朝(1010-1225年)的官制分文武两班,各九品,地方有知府、判府、知州,中央还有太师、太傅、太尉、太保的重职。李朝建立之初就修文庙以供奉孔子和周公,师法唐宋的科举制度;文章皆用汉字,汉音亦渗入越语而形成反映唐代中叶以后汉语音的汉越音,以至于每个汉字都有对应的汉越音念法,用汉越音诵读佛经的传统一直保持在当代越南僧侣之中。


比如越南胡朝皇帝胡季犛,在接待明朝使臣时所作诗:

答北人问安南风俗 胡季犛
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玉瓮开新酒,金刀斫细鳞。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题目叫「答北人问安南风俗」

北人就是指大明使者。而从这个北字,明显可以看出,越南是把自己当做中心,将「中国」,当做北地。就像我们视北狄蛮族一样。

诗中「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一联,显示出了越南对文学血统的自信。事实上,日本、朝鲜、越南三国,除了朝鲜自称小中华,其余两国都是以中华自居的。


越籍《粤甸英灵集》中记载的另一首诗: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如何逆虏来侵犯,汝辈行看取败虚。

则体现了,同在大中华文化圈内,越南对中原的防范心理。


在这种又亲近,又警惕的文化心态下,越南人曾经作出了不少汉诗,并且保持了极高水准(水平高于日本和朝鲜)

秋怀用遗山韵 阮绵审
梦落寒山暮雨声,一樽倚醉坐来清。长风摵摵迎秋至,古意茫茫入夜生。宾客病多黄叶散,江湖计晚白鸥惊。村南烟舍遥相约,拟买扁舟钓月明。
送别 阮绵审
落日照衰草,送君多苦吟。穷愁归故里,垂老负初心。驿路寒山瘦,关门秋露深。中途逢九日,相望碧云岑。

吴季玄

与中国山水相连的越南有着浓厚的汉字文化传统,每到春节临近街市上就会有许多书写春联以售卖的店铺,生意十分火热。可你知道越南人为何喜欢写春联和汉诗吗?


文教初兴两汉时


早在汉代今天越南北部是当时中原王朝设置郡县管辖的区域,在越南历史上则被表述为第一次北属时期。汉朝中央政府为了更好地管辖交趾地区,一般都会慎重选择有德行、廉洁的太守,因此东汉一代交趾的文化发展迅速。



到了东汉末期,由于中原战火纷扰,百姓涂炭,不少士人就开始向南逃避到交趾一带。如当时的名士袁徽、许靖、刘巴、程秉、薛综。公元187年士燮被任命为交趾太守,他为政平和公允,教化百姓并积极维持着当地政治秩序,因此交趾地区一时经济富庶,文化发达,可称得上是远离战火的南国福地。


明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说士燮"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然中夏则说喉声,本国话舌声,字与中华同,而音不同。”士燮在当时提倡儒学,兴建学校,并且将汉字音韵译作越声 以方便当地人作诗写文深受当地人爱戴。可以说越南人写汉语诗文的传统就是从士燮执政交趾(后改称交州太守)开始的。


士燮家族统治交州四十余年,促进了当地开发与文化建设,堪称是中越两国友好交流的美好篇章。



自立仰慕上国风


隋唐时代不少知名的文人都来到交趾地区生活仕宦,如王勃、杜审言(杜甫的祖父)、沈佺期等人。交趾文化也日渐繁荣,在唐代已经在北越流行写春联、集汉诗了。


唐末南诏曾贡献安南都护府入侵交趾,受到了中原地带藩镇割据的影响,越南自立的意识开始增强。在1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堪比中原五代更替的十二使君之乱。这些地方豪强割据一方,互相混战以扩展自己的地盘,成为威胁当时越南稳定的政治秩序的最大的障碍。一代枭雄丁部领扫平群雄,建立大瞿越国是为越南独立之先河。自从968年建国自立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丁部领和其子丁琏积极和北宋建立外交关系,并称臣纳贡。


丁部领于973年被宋太祖封为交趾郡王,视为“列藩”;但直到1174年南宋封李英宗为“安南国王”,这个封建国家才得到中国政府的正式承认。越南立国后,仍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保持“藩属关系”。丁朝(968~980)和取代它的前黎朝(980~ 1009)处于越南自主封建国家的草创阶段,为时较短。在越南历史上影响较大且深度学习汉文化的是前黎朝的后继李朝。



朝建国后,为了完善国家政权的组织架构,积极地采取唐、宋的中央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其下文武官员皆为九品,如太师、太傅、太保,左右枢密使,左右参知政事等,这些是文官。武官则设有太尉、都统、指挥使等。通过这些官职名称不难看出李朝几乎是照搬了北面宋朝的中央官制,折射出鲜明的中央集权色彩。


而在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方面,李朝废除了丁朝的十道,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路。在南部的爱州和驩州置二寨。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各路有知府、判府;各州有州牧。在路、州、寨,设地方武官领军镇守。在李佛玛(太宗)时代,各州兵权和行政权都由州牧掌管。这样的二十四路的模式显然是参考了北宋的路制,并且在分权模式上也和北宋如出一辙。


汉字是李朝的官方文字,使用汉字记事、写作、颁发律令。儒家经籍和儒家思想,早已在越南社会广泛流传,深入人心。李圣宗(1054~1072)于1070年在京城升龙建文庙、塑周公、孔子像及七十二贤人画像,四时祭祀。李乾德时(仁宗,1072~1127)于1075年首次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正是浓厚的尊孔崇儒的风气推动了越南士人大臣学习汉字汉文化的热情,越南的官方文书、历史档案大部分也是用文言文记录的。


北师殷勤诗文存


明清时期,越南使臣北上朝贡负责邦交事务,在万里长途跋涉之余,也用汉文诗文和日记记录了明清中国的许多世情。这些使臣大都出自高门望族,有很高的学养,仪容也是一时之冠,他们出使明清带回来丰富的情报信息,也促进了越南本国汉文化的传承发展。



北行使臣的选拔需要遵循一套十分严格的程序,同时在晚清时代的使臣则对兴办洋务也兴趣昂然。如有使臣上奏“迩来日本步趋泰西,通商四出,清国亦仿而行之。在香港则设招商局,制造轮船,驶运客货,又倡设肇兴公司,前往英国贸易,以为开拓商务之端,以至遴少俊往诸国学习技艺,或延师回国教习,现下制炮造船以及火柴火粒诸艺,取次举行,渐就强盛。或称我国物产素丰(如金银煤炭之类),人多俊慧,倘能奋发有为,富强之业,自不难致。”


这封奏疏明确表达了希望越南朝廷学习清廷、日本兴办洋务的先例,积极谋求富强。在往来使臣的诗文集里,也能看到很多反映地方节日风俗的记载,表现了使臣们丰富的兴趣。


今天我们仍能在越南的很多寺庙古迹看到汉语诗文、楹联,这都是两国上千年文化交流的结晶。如今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影响力的提高,更多的越南人开始选择学习汉语汉字,炎帝的子孙重新拥抱汉字文化或许意味着汉字文化圈的一个崭新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