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皇帝,雍正竟这样给田文镜撑腰:你不负我,我必不负你!

雍正当朝时,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被御称为“三大能臣”,不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官员对田文镜的作为大多不以为然。

田文镜初至河南,在之后因修河堤而引发的抗考案中,有些人甚至暗中站在考生与缙绅的一边,有意阻扰其新政。

如河南学政张廷璐,平素“遇劣衿抗粮生事,每多庇护”,这次事件也是“无一言严饬”,只管把事情推给河南开归道陈时夏,“令代为劝谕考试。”

而陈时夏也不想多事,其请“诸生传至内衙书堂”,口称为“年兄”,“央其赴考”。

罢考事件爆发后,按察使张保也不肯去蹚这趟浑水,其推脱说:“我只管人命盗案,余事非我职掌。”

就连奉命前去查办的钦差大臣、吏部右侍郎沈近思,最初也是有意瞻循,意在宽纵。

身为皇帝,雍正竟这样给田文镜撑腰:你不负我,我必不负你!

雍正得报后,气得大骂这些科甲官员是“儒生辈惯作如是愚呆举动,将以此妄博虚名。”

事后,陈时夏被革职留任,张廷璐被革职查办。

反观田文镜的被褒奖,一些科甲官员们暗地里愤愤不平但又敢怒而不敢言,后来李绂、谢济世参劾田文镜,大概也有其“民意基础”的成分。

更值一提的是,这次被革职的河南学政张廷璐乃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之子、户部尚书张廷玉的弟弟,而终雍正一朝,后者都是雍正宠臣。

这次的事件,毫无疑问也把张廷玉给得罪下了。

不久,江南因水灾荒歉,江苏巡抚何天培请求从山东、河南运送粮食前往南方平籴,田文镜上奏说南方人不吃小米、宜送小麦为妥。

身为皇帝,雍正竟这样给田文镜撑腰:你不负我,我必不负你!

孰料,大学士朱轼及张廷玉却说,送小米也无不可,未必就要小麦,雍正听后也就同意了。

结果,小米送到南方后无人问津,赈济效果大为失色。

雍正得报后很是生气,说“田文镜办理尽心,朱轼、张廷玉不过因张廷璐之事归怨田文镜,欲使所奏不行耳”,于是下令嘉奖田文镜。

后者回奏谢恩,说“臣实愚昧无知,并不识如此料理方免贻误”,在我不过是“一得之愚”,孰料却因此“仰邀旷典”,皇上如此明察秋毫,真是令人受宠若惊。

雍正接报后也是动了感情,由此有了如下名批: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

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臣若不负朕,朕必不负你”,以雍正与田文镜的关系而言,也确实够简单纯粹。

二年十二月,田文镜发出“严禁夤缘钻刺、以肃法纪”的告示,其中自诩为官40年,“从未曳裾于显要之门”,至于师生朋比,“平日痛恶于心”。

如此姿态,当然容易引起他人非议与攻击,毕竟官员还是科甲出身的为多。

身为皇帝,雍正竟这样给田文镜撑腰:你不负我,我必不负你!

也正因为田文镜毫无党援,形同“孤臣”,雍正这才对他百般维护、为其撑腰,“凭谁动你一毫毛,朕无能也!”

当然,雍正心里也清楚,自己要有所作为,手下若没几个能干而可靠的封疆大吏作为先导与骨干的话,其意图必然落空,所谓“新政”,最终也将沦为画饼。

曾有一度,雍正还担心田文镜顶不住,说“天下事过犹不及,适中为贵”,“图报心切、矫枉过正”固然不对,但做事最忌犹豫,如为迎合上意而揣摩迁就,这是最不应该的;

作为封疆大吏,一定要临事坚定,行事正直,切不可骑墙观望,苟且因循,切记、切记!

五年七月,田文镜在争议声中晋升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次年十月,雍正又特命其为河南、山东总督,管两省之行政,这是体制的破例,也是田文镜仕途的最高峰。

为表示对田文镜的宠幸与推重,雍正还下令将田文镜由所属的汉军正蓝旗抬入正黄旗(即所谓“上三旗”)。

为这事,雍正还怪起田文镜,说:

咱们君臣之间,有啥心事应该直说,你说抬旗这事,还是杨文乾在我面前偶然提及,我这才知道。

这点小事,我立马给你办了,今后要有什么“私心不得已之事”,尽管说,“不可如此畏而不言”。

这等君臣关系,真是数千年也是少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