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的結局

李景隆的結局

李文忠將才非凡,號明代戰神,光看他在明初功臣簿上排名第三就可以知道。俗語有稱“虎父無犬子”,但是李文忠偏偏生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明初姓李的大將不少,聞名的就那麼幾個,李文忠的後代也在其中。不過別人是因為軍功卓著,而他則因為“大過”。李文忠的兒子,正是李景隆。

在政治穩定全國大一統的背景下,李文忠的表弟---燕王朱棣以靖難名義起兵,於公元1399年悍然造反,並最終奪位成功,首開大一統條件下地方王爺造反成功的先例,說實話,這樣後無來者的奇蹟,多半要拜李景隆這位將軍所賜。

朱元璋四子朱棣於1399年起兵造反,率所屬北軍首先在真定戰役中擊敗耿炳文的30萬大軍,但老將耿炳文很快穩住了陣腳,用頑強的防守將戰役拖入了相持戰。而這時,明朝建文皇帝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派李景隆替換耿炳文,主持討伐燕王的戰事。消息傳來,朱棣竟然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場向身邊將領們做了以論證李景隆是草包為主題的長篇報告,事實也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首戰先拿朱棣的老窩北平開練,以五十萬大軍強攻只有幾萬守軍的北平,居然猛攻一個月毫無收穫,反而被城裡守軍反撲打退了幾十裡。其實此戰明軍曾有數次機會破城,明軍先鋒翟能幾度攻破北平城牆,可李景隆卻妒忌翟能將得大功,慌忙鳴金收兵,以至戰機稍縱即逝,終使明軍困頓於北平堅城下。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位老“高幹子弟”心胸何其狹隘。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李景隆的無能表現給了朱棣集合主力部隊反撲的時間,朱棣集結主力部隊向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發動猛攻,本來明軍打的不錯,多次打退朱棣的騎兵衝鋒,可初上戰陣的李景隆竟被戰場上的血腥情景嚇破了膽,連夜拔馬狂逃,害得五十萬大軍全做了北軍的刀下鬼。可笑的是,敗報傳來,建文皇帝居然赦免了李景隆的罪過,反而又給了他六十萬大軍,與朱棣的十萬精騎在白溝河展開會戰,結果李景隆又一次在關鍵時刻上演逃跑大戲,導致六十萬大軍再次落得全軍覆沒的結局,朱棣乘勝追擊,相繼佔領山東多個重鎮,若非明朝後起之秀將領盛庸等人浴血奮戰,阻擊住朱棣南下,恐怕“靖難之役”在當時就提前結束了。兩場大戰,報銷明朝一百一十萬精兵,李景隆的草包之名傳遍大江南北。可笑的是,事情到了這一步,建文皇帝依舊對李景隆“赦而不究”。足見這位被不少人稱讚為“仁君”的年輕皇帝,本質是何等的無能無知。這哪裡是當皇帝的料?

如果說三場大敗只能說明李景隆的無能的話,那麼後面發生的事情就足夠說明他的無恥了,皇帝真是有眼無珠,拜這個自盛庸擊敗朱棣後,靖難之役形成了拉鋸戰的形勢,相持之下,朱棣兵行險招,饒過山東千里大奔襲,直接兵臨南京城下。其實此時還不能算建文帝的末路,只要明軍守住南京,待到援兵到來,依然有擊敗朱棣的可能,何況南京城固若金湯,是皇帝花大量人力物力建成的,拿下此城何談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李景隆卻表現出他無恥的一面,他居然勾結朱棣,主動打開了城門,放北軍破城而入,至此,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徹底結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號永樂皇帝。仔細想來,正是李景隆以其無能式的指揮和無恥的叛變,成就了永樂大帝的赫赫功業,論起朱棣“靖難第一功臣”,李景隆實在是“當之無愧。”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當時,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於班列之首。靖難諸功臣為此憤憤不平。

永樂二年,禮部尚書李至剛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禮,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莊田,蓄養數百奴僕,意懷叵測。"明成祖遂褫奪李景隆的爵位,將他與李增枝以及妻、子數十人一同軟禁於家中,並抄沒其家產。李景隆曾絕食十日,但卻始終未死,至永樂末年方才去世。

李景隆喪師辱國,建文帝沒有處分他,不管這個政令有多麼匪夷所思,總之建文帝對李景隆是仁至義盡,然而李景隆在間諜之路上一往無悔,最終徹底葬送建文帝的江山,在朱棣當上皇帝,尊崇無兩之際,又因為人品問題被整死,可見此人的人品令人無法恭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