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绸缎布匹老九章,钟表眼镜大西洋,

五洲世界大药房,金银首饰老凤祥。

购置鞋帽鸿安祥,要买百货慧丰祥,

南华公司吃洋糖,想生贵子藻露堂。

这是上世纪20年代西安坊间流传的一段歌谣,唱的是当年西安城最繁华的地方——南院门街上的著名商号。那时南院门一街两行钟表眼镜、布匹药房,金店鞋帽,书局报馆,戏楼影楼,理发照相,餐饮百货,应有尽有,也是达官贵人、公子小姐等常常光临的地方。当然,南院门作为西安乃至陕西政治、经济的中心,大约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1. 1902年的南院门

清代初期,川陕总督的行署设在南院门,陕西巡抚衙门建造在鼓楼以北,两衙署一南一北,南院门因此得名。后南院门成为陕甘总督行署。到清中期,陕甘总督行署移驻到兰州后,南院门衙署便闲置了,直到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狩西安,陕西地方官员才将南院衙署收拾出来供慈禧居住,后慈禧因条件有限而搬至北院门居住,南院门成了陕西巡抚部院的新署所在。

民国时期,抚院先后变身陕西省议会、国民党省党部、西安行营等机关,解放后为西安市委,近年为碑林区政府所在地。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2.现在的南院门

抚院东侧是亮宝楼,它的缘起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驻跸西安,各地官员、商贾为表忠心,纷纷向清廷和慈禧进贡“纳祥”,祝礼献寿。1901年10月,慈禧和光绪帝回京,浩浩荡荡拉走金银财宝3000车,将一些不易携带的礼品留下,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陕西巡抚升允在巡抚衙门东花园修建了一栋二层楼,作为存藏礼品之用,并向民众开放参观,人们遂将这栋楼称为“亮宝楼”。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3.修葺一新的亮宝楼

南院门非指碑林区政府门前约200米的街心花园及两侧道路,它是一个街区的总称,包括了粉巷、南广济街、竹笆市等街道。如果仔细梳理还会发现南院门街心花园是西安较早的街心花园,它形成的年代无从考证,但附近居民对它却有着多个版本的传说。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是风水说,相传清末某位川陕总督上任之初流年不利,便找高人卜了一挂,卦象说衙门口两山汇聚挡住了财运官运命运,必须移“山”腾地让气脉通畅,这样不仅可使人体康健,官运亨通,还能财源广进。原来,关中人“房子半边盖”,两间半边房恰恰立在总督府门前好似两座山,拆掉后便形成广场格局。另说,1905年陕西巡抚升允在抚院外甬道两侧修建了10栋楼房,形成旺盛的商业氛围,中间环岛常常被小吃摊贩扎堆形成马路市场,其间经常有杂耍、“嘴子”等艺人出没,热闹非凡。不管怎样,从清末民初到如今,南院门的地形地貌一直保持着原有风貌,并未发生多大变化。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4.曾经的五味十字

南院门从清末招商居住始,逐步成了西安的商业中心,商贾云集,名店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的南院门有各类大小商铺5、60家,前边唱的歌谣是一部分。还有新履制革公司,鑫记帽店,罗庆云、大芳照相馆,亨得利、亨达利、慎昌钟表店等,吃的有春发生葫芦头、王记粉汤养血、一枝春锅贴、樊记肉夹馍、韩记挂粉汤圆等闻名遐迩的三秦名吃。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5.民国时期的大芳照相馆

南院门商气重文风也浓,这里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阎培棠(1865~1942)字甘园,自号“辋口樵者”“晚照楼主”,室称晚照楼。他是当时被人们称作陕西“五个第一”的人:即第一个自费赴考察教育的人;陕西有史以来第一家报纸——《广通报》的创办人;第一个在陕西创办新式私立学堂(包括陕西第一家女子学堂)的人;陕西第一个开班教育用品商馆的人;第一个把话剧(当时叫新剧、文明戏)引进陕西的人。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艺术家、金石收藏家和社会活动家。因而被陕西人誉为“文化巨匠”。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6.阎甘园先生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7. 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此行是应邀来陕讲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总行程预计二十多天。从7月14日抵达,由于距21日开课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就有了听秦腔、看碑林、登大雁塔、购古玩的时间,这天是特意拜会阎甘园先生的。

西安的七月,正是酷暑时节,阎甘园先生在门口迎接鲁迅,只见鲁迅先生上身内衬夏布白汗衫,下穿黑布长裤,外罩一件灰白纺绸大褂,足蹬一双黑色平底布鞋。向上微翘的短胡子衬着那浓浓的剑眉,颇有文人墨客风度 。宾主相见,两双大手握在一起,甘园先生先前一步,用一口浓重的陕西话寒暄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见。”鲁迅先生一口江浙口音,谦虚地答道:“哪里,我是徒有虚名,他们请我讲学简直就是受骗了。到是先生我在北平就听说过。今日慕名拜访,甚为欣喜。”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8.阎家曾经的景观石

一番礼节性问候大家落座品茶,随后鲁迅先生仔细观看了众多拓片、文物、字帖,见先生意犹未尽,甘园先生取出元代大画家藤用亨的《云山晚照图》,请鲁迅先生观赏。鲁迅先生观画良久,深有感触地说:“阎先生能收藏元代名画,实为难能可贵。”甘园先生说:“我学画,深受这幅画作的启发。自得此画以来,我几乎每天都要欣赏几遍。”鲁迅先生感慨地说:“阎先生避官不就,见画成癖,悟出了如何做人的道理,与我有相通之处,但愿吾辈同道行走,共同做人。”甘园先生连声说:“愿听先生赐教。”兴致所致处,甘园先生以指为笔画了一幅指画,连同汉《朝侯小子残碑》的精拓本一起送给鲁迅先生。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9.朝侯小子残碑

过了十多天,鲁迅先生在离开西安之前,再次来到甘园先生府邸。在道别的同时,还将一只北京特质的银色、瓷胆、刻花铜墨盒送给了阎秉初(甘园三子),以做纪念。这方刻花铜墨盒集质地、做工、造型、雕刻、书法、诗文、绘画、印章、装饰花纹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雅的艺术品位。只可惜,在40多年后的那场浩劫中流失了。

鲁迅先生对这次会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道:“七月十九日午后,在南院门阎甘园家中看画。”寥寥几笔,意义非凡。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10.墙内约3米多高的假山

我与阎甘园先生的孙女阎丽珠女士结识多年,她给我讲了这段发生在南院门的故事,并将阎家大院的大致方位指给了我。她说:“听母亲讲,南院门市委家属院一半都是闫家的,九进院落一进套一进,最后是假山花园。大院的后门通向横巷。”于一个阴天,我独步市委家属院,在最南端的一个角落看到,墙外有一个约1米高的景观石,墙内有座约3米多高的假山。我想,这绝不是后来的,它一定存留者半个多世纪前的信息,于讲故事和听故事者无疑都是一个福音。

西安民国影像南院门:在清代颓废的阴影中崛起

11.阎丽珠女士

长安君曰:南院门,曾经的抚院衙门,在民国的光影中浮过一缕清新的文化之风,让一代文豪在横眉冷对的同时俯首甘为,留下一段文坛佳话。同时也让后来者在了解这段鲜为人知故事的同时,对文化巨子阎甘园先生有所了解,让我们一起见证南院门街区的变迁。

(本文感谢阎丽珠女士支持,部分文字参照阎丽珠、阎成功著《文化才子阎甘园》

在此致谢!文中图片2、3、8、10出《西安旧事》数据库,11为阎丽珠提供,其余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