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在信息氾濫的時代,拯救你的專注力

這是一個信息氾濫的時代,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樣的時刻:

忙一陣子工作,就總想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去刷刷微博,然後在見縫插針的忙乎工作。這就是我們的日常,一邊幹著工作,一邊看新聞,逛淘寶,刷朋友圈,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每天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就像是毒癮一樣戒不掉。

不少人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學習時間管理,學習番茄鍾、時間收支,可到頭來還是做不好自己的工作?

直到我看到這本《深度工作:如何使用每一點腦力》,我才發現原來我一直處於浮淺工作的狀態。

深度工作:在信息氾濫的時代,拯救你的專注力

這本書的作者是卡爾·紐波特,他是一個典型的深度工作踐行者,他把日常工作分為深度工作(deep work)與浮淺工作(shallow work)。

深度工作是什麼?這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也能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深度工作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無干擾的狀態。

第二,充分運用你的腦力。

第三,創造新價值,提升新技能。

深度工作的對立面是浮淺工作。浮淺工作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但同樣的時間產出的成果差距巨大。

對於送外賣的小哥來說,一天時間的產出是送了幾百單外賣,對於公司CEO來說,一天的產出是做了幾個重要決策,參加了幾個重要的會議。對於作家來說,一天的產出是寫了五千字的書稿……

為什麼同樣的時間,產出的成果差距如此之大?

作者認為: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

你的專注度越高,高質量的工作產出越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在信息氾濫的時代,拯救你的專注力

問題是這個時代,網絡讓人們感受巨大便利的同時,也讓人們的意識變得淺薄。各種新聞和消息,一點點的剝奪了我們的思考能力和專注能力。最可怕的是,當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於,只做簡單和浮淺的工作,接下來就很難然自己專注地做深度的工作。

如何讓自己可以真正地變成一個深度工作者呢?

法則一:形成個人的深度工作節奏和習慣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在一天最好的狀態下開始,進行你的深度工作。

每天設定一個啟動時間,每天在這個時間開始深度工作。這種節奏日程安排方法符合人的天性,更利於沉浸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找到自己的深度工作節奏後,接下來就是通過習慣,也就是堅持,讓自己能更快進入深度投入的狀態,並持續更長時間,讓深度工作成果最大化。

深度工作:在信息氾濫的時代,拯救你的專注力

法則二:拒絕分心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提到了一種方式,叫做網絡安息日,顧名思義就是像教徒的儀式一樣,拿出一段時間來靜處和反思。

你一定要在某個時間段,關閉掉所有的網絡,讓那些分心的東西離你越遠越好。你只工作,思考。

在最初的時候,你會覺得很難,但是為了保持專注,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可以提前規劃網絡使用時間,在此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

比如設定半個小時時間禁止使用網絡,鍛鍊階段性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法則三:儘可能地不做低價值的工作

我們不能把時間用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要盡力減少浮淺工作,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於深度工作,完成極端重要的事情。

這就需要你提前計劃你的工作安排。書中給出一個辦法,提前計劃好你的每一分鐘。

你現在就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統統寫在筆記上,規劃上時間,按照這個表格來安排一天的行動。當然,你還需要預留出時間來應付突發情況的到來。

在職場上,想要減少浮淺工作所佔用的時間和精力,就需要有技巧地與老闆溝通。儘可能讓領導知道那些浮淺工作是浪費時間,對你來說,要發揮更大的才能去做更高價值的事情,一定要這樣做,才能推進事業上的進步。

深度工作:在信息氾濫的時代,拯救你的專注力

最後,不要做一個秒回的人這隻能說明你的時間已經被手機或者網絡分割地支離破碎了,總在被各種社交媒體影響的人,註定不能做任何深度工作,也不可能在事業上做出突出貢獻。

我們都很清楚,畢業五年之後,有些人在社會上混得風生水起,有的人咬牙度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兩者的本質區別,是前者學會並且掌握了,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努力讓自己做這樣一個人:公司離不開你最好,如果公司能離開你,你要確保,自己沒了公司也能活的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