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在境界面前没有力量?

为什么你在境界面前没有力量?

我们修行实践佛法,在这个里面罗列了三大块,三个主纲,一个是体相用。
体就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修行的原理,为什么能够修成功
就像《楞严经》讲的,阿难他遭到挫折了,然后跑到了释迦牟尼佛那边,又是哭又是烦恼重重地说,我为什么跟佛那么久,而且发心要修行,为什么还是在境界面前没有力量?为什么还会相应的对境来了,马上就会迷失?
佛怎么说的?他说你一开始的发心不对,发心不对,它直接就牵涉到你的修行的立足点就不对,你的诉求不对。为什么不对呢?他说你回忆下,你当时为什么发心,要修习佛法。他说我看佛长得庄严。
佛说问题就出在这个上面,为什么呢?你当时的发心是着相而发心的,是因为你的攀缘心、分别心而发心的。那同样的这个攀缘心和分别心就伴随着你的修行。这种攀缘和分别在境界面前它是毫无力量的,而且还会随着境界不断地变化,你的攀缘也会在境界面前流失的。所以你为什么在境界面前会迷失,因为你一开始的发心就是着相而求的
阿难说,那我应该怎么发心?我该怎么修正?他说,你一开始用生灭心来发心,用分别心来发心,本身你就无法真正地修行
你要修行的话,首先,这时候佛就开示了两种根本,一种根本,众生无始以来的攀缘心,这是生死根本;第二种根本是什么,他说你看佛,已经证得了不生不灭的大涅槃境界,这是真实证得的,他不可能用生灭法来证得的。所以一方面众生就两种根本,一种是众生的生死根本,是攀缘心,第二个是要找到涅槃的根本,不生不灭的根本,众生本具的涅槃妙净明心。这块才是你真正的需要发心,需要修证,需要行持的地方,只有通过它,才能够真正地在一切境界面前不迷失,不会随着对境的生灭而生灭,起伏而起伏。 我们现在经常讲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所以佛就说了,阿难你为什么现在会迷失呢?为什么最后不得始终呢?回到你的初心,对不对?一检查还真是初心上有问题,一开始是着相,他看到释迦佛相好,长得帅,长得好,而起的以六根对境而发心的,是生灭法上的发心,那生灭法一变动的话,你的心就迷失了,这就是一开始的初心建立的基础不对。

那什么是我们真正修行的基础?你要找到哪个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的,不动不摇的,这个才是你真正的应该发心的地方。就是《金刚经》讲的,如是应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地方,《楞严经》里面就讲的,如何是众生本具的,不生不灭的涅槃之心,妙明净体。

所以佛一开始不先讲方法,先理清你的根本,你的立足点,他先没有说什么咒语,什么道场,先不讲这些。
他先说是,你之所以落到这一步,你开始找找看你的初心是什么?初心对不对?肯定是初心有问题。所以明白了这两种根本,然后后面的《楞严经》再不断地开显,什么是七处征心啊,十番显现啊,就是为了不断地明白开示这两种根本,哪种是生灭的,哪些是生灭所异而不生灭的,这就是修行的根本。
那我们的修行也是这样的,我们修的不是生灭法,不是无常法,不是生死有漏法,那么什么是我们修行的基础?就是我们修行的基础是坚固金刚的、不生不灭的道体作为它的基础。
像房子一样的,它不能建立在一个虚妄的基础上,建立在虚妄的基础上,你建得越高,塌得越惨,一开始基础要扎实,放在真实基础上、真实义谛上来建立我们的这种修行,那你的修行才是真实的修行。
从长远来讲,发展必然是有力的,从当下来讲,每时每时都是随着智慧在显发的,所以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找到我们真正的修行立足之点是什么。

——沈洪开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