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隋明帝楊廣是功過參半的偉人,而李淵和李世民,是叛國投敵的漢奸?

吾乃李一一健的爺爺

如果說歷史上被低估的偉人,那麼隋煬帝楊廣絕對可以算得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雖然他是一個亡國之君,很多人看到的都是他殘暴兇狠的一面,但是以下這些功績每一件都夠一個人吹一輩子的了。



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鑿,直接帶動了經濟發展,而且,為後世所用,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隋煬帝就是那個栽樹的人,可惜步伐太快,扯著蛋了。


在軍事上,他進擊林邑,也就是如今的越南北部,開拓琉球(臺灣),征服吐谷渾, 三徵高麗,經略東北。這些開疆拓土的戰績,哪一件都拿得出手。

此外,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大大完善了科舉制。所以,隋煬帝是一個被低估的偉人。

而說李淵和李世民是投敵叛國之人,是因為,當年李世民打突厥時,曾簽訂了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大突厥與唐國渭水盟約》,承認許多地區為突厥所有。但是,李淵和李世民臣服於突厥,是為了用突厥兵打天下。唐朝堅持華夷一家,是一個十分開放繁榮的朝代。因此,這個說法有點斷章取義。


歷史密探

徹底給隋煬帝洗白成隋明帝並稱之為偉人有些過了;而之所以稱李淵李世民父子叛國是因為史學家認為他們向突厥稱臣。具體如何,請聽我分別細說。

如何評價隋煬帝,我在別的答案裡回答過。他的確戰功顯赫、勤於政事,而昏庸荒淫這詞似乎跟他無法沾邊,是唐人及後人的抹黑。但是,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勞役天下這是事實。他的大運河工程確實讓後世受益,但過度的徵用勞役、國家財富的無盡消耗、以及頻繁地試圖討伐高麗都讓當時的百姓痛苦不堪,田地荒蕪,再加上天災,無外乎各地起義與暴動頻繁發生,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亡國之君,被稱之為偉人,個人覺得不太符合情理。

(影視劇裡被抹黑的隋煬帝)


隋末,起義的各方勢力如王世充、梁師都、竇建德、劉武周等都有向突厥示好甚至稱臣的傾向,以獲取突厥的支持。李淵也不例外,在起兵進攻隋大興城之前,為了解決後方不被突厥及其他叛軍突襲,他寫信給始畢可汗,希望重建與突厥人的友好關係,若可汗支持和贊助他的起義,土地歸自己,其他的戰利品都由可汗取得。在這封信裡,他用了以下對上的“啟”字,並且言辭恭敬,這也是他被認為向突厥稱臣的證據之一。至此之後,突厥確實給予了士卒、馬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影視劇裡的東突厥始畢可汗)


李淵稱帝之後,突厥人經常獅子大張口,給可汗送大量金銀財物、香豔美女已成當時慣例。儘管收買政策未能抵擋住猖狂的突厥人一再二再而三的進犯,但他的確在岌岌可危的起義初期及百廢待興的新朝建立初期買到了一些安全,以給自己的新朝喘息之機。

宣武門之變後不久,梁師都勸說突厥乘虛而入,逼近京師。大部分史書記載是說李世民用計包圍可汗,而後殺白馬與之結盟,但事實上,他是被迫給突厥送了大量的金銀珠寶,以求對方退兵。《新唐書》及《資治通鑑》均記載,李世民在之後提到此事稱“渭水之辱”。

而最終,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平服東突厥,基本上滅掉了他們的的軍事力量,俘虜頡利可汗,成了天可汗——突厥人的君主,也算是終於雪恥。

學界對於李源李世民父子是否稱臣有爭議,並且唐朝史官在修史之時也盡力掩飾這一點。我認為,不管大家認為這是喪權辱國的卑微行徑,還是忍辱負重的權宜之計,李世民勵精圖治等待時機,最終滅掉東突厥是事實,說他們是叛國的漢奸就與說隋煬帝是偉人一樣,不能讓我信服。


這些年,似乎盛行“給暴君洗白,給明君抹黑”,個人覺得,不管怎麼看歷史寫歷史,都需要經過嚴密的考據驗證,而不是信口開河,人云亦云——此則對讀者不負責任之舉。


看靠譜的歷史,學有趣的經濟。

關注經史通義,做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隋世祖-明皇帝-楊廣,二十歲就任兵馬大元帥,滅南陳,伐突厥,西征吐谷渾,為隋朝一統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科舉、修律法、重農耕。爾後建東都、開運河、三徵高句麗,在位十五年間,是中國曆代帝王中唯一一個沒有給自己修墳建墓的皇帝。從二十歲任大元帥起,三十年間。除肖皇后外,就三、五個妃嬪,四個皇子(一子早夭),兩個女兒,怎麼能夠與貪淫、好色扯在一起?正因為其務實,且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想把幾代人需要做的事情一個人包攬下來,其雄心壯志可見一斑!怎奈其多管齊下,損害了地主門閥的切身利益,加之南北朝殘留下來官僚豪強死灰復燃,烽火四起、遍地狼煙,各地諸侯蠢蠢欲動,國家部隊主力全在遼東無力回援。太原李淵父子不盡勤王之責,反而,趁機起兵,致楊廣在江都死於叛軍之手!隨後假立幼帝,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實,竊取大隋江山。為抹去竊國之名,大肆詆譭、極盡汙衊之詞、改諡世祖-明皇帝為煬帝。

李世民,本李淵次子,為奪取大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早登大寶,不惜發動了滅絕人倫的“玄武門之變”,誅兄殺弟,霸佔弟媳,殺絕兄、弟後裔。到後來,逐漸反省,任用賢良,接納諫言,創造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也不失為一代明君。

被後人詬病的是:李淵留守太原,朝廷本來是讓他抵禦突厥入侵的,然而,他確向突厥稱臣、許貢。爾後趁機攻佔長安,行竊國之實。

在隋朝天下大亂之時,各路反王逐鹿中原,但隋朝遺民人心思隋,李淵父子為了掩蓋其篡逆行徑,以劉文靜等謀劃,發佈了討隋檄文,以尊文帝、貶明帝,極盡汙衊之詞。有看過此檄文的就知道其言不由衷,前後矛盾。唐史又加以渲染。以至於後世只知道一個隋煬帝,不知道隋世祖-明皇帝也!

為此,說隋世祖明皇帝是功過參半的千古一帝那是有理有據的。

至於說李淵、李世民父子是漢奸一事還是不敢苟同。因為那是他們在奪取政權之前的一鍾政治手段。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是非功過,自在後人評說!


清白傳家Y弘農楊氏Y16

關於楊廣其人是否偉大,我想請出另一個重量級人物做參考,這樣理解起來更清晰。
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場景看起來都不是很清楚,尤其是那些有爭議的人物,像素太低,為此我們要藉助放大鏡來剖析。
這個重量級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你會說這跟秦始皇有什麼關係,難道楊廣可以比肩秦始皇?
我的答案正是如此!
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共同特點:
1、好大喜功
我覺得好大喜功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一國之君,如果好大喜功的出發點是站在全國的利益上,同時也能張弛有度,這就是百姓之福,國家之幸。
秦始皇統一六國,那是大功,然後是車同軌書同文這些都拋開不說,他修建長城被人說成是好大喜功,不顧百姓疾苦,甚至還整出一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這就有點過了,那麼是誰在詆譭他呢?這個不用猜,看這個故事對誰有利?那麼對誰有利呢?有的說是劉邦、項羽,有的說秦末各路反秦諸侯,我覺得他們都有份,只有把秦始皇說得咬牙切齒的恨,才能夠團結更多的百姓一起去推翻他。
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被人說成是勞民傷財,遊山玩水,這也是個故事,編故事的唐朝的統治階級,他們要抹黑隋煬帝,才顯得他們推翻的正義性。當然唐朝也很偉大,而且是中國曆朝最有影響力的帝國,如果沒有隋朝的統一基礎和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大運河,疏通南北大動脈,不可能迎來唐代的繁榮。
2、畢其功於一役
秦始皇和隋煬帝他們都具有開拓精神,而且精力旺盛,但他們都煩了天才人物最容易犯的錯誤,畢其功於一役,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能在自己這一代完成,讓後輩坐享其成,然而結果是不僅透支自己的身體,也掏空了國家,同時還激起民憤,這其實是中國式父母的通病,都希望自己多吃苦,讓孩子少吃苦,以為這樣就可以傳萬代,很多時候不要說萬代,真的是富不過三代,但在這兩位天才人物身上,連第二代都很難?
3、譭譽參半
隋煬帝和秦始皇都很偉大,因為他們都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可是在歷史上的美譽度大打折扣,為什麼?
主要原因是他們都遭遇了歷史強人碾壓,秦始皇VS漢武帝 隋煬帝VS唐太宗。
中國歷史有一個弔詭現象:如果前代皇帝垮臺,下一個開創者英名蓋過前代,那前代皇帝再有功勞,也會被人抹黑醜化,廣為傳播,直至婦孺皆知,久而久之呈現在歷史上就是最後的定格畫面。
比如秦始皇:
賈誼在《過秦論》裡用排山倒海的筆觸把秦始皇的豐功偉績捧上雲天,然後再狠狠地摔下,讓後來的仕子讀起來大快人心,原來文章還可以這樣寫,既然先賢已蓋棺認定,我們怕什麼,杜牧接過賈誼的筆,在《阿房宮》裡不遺餘力地批判,高舉高打,打你個不施仁義,打你個不假自哀,久而久之一個暴君的形象開始鐵板釘釘,並固化在歷史的長河裡,弔詭的是他所建構的原生文明體系、所開創的華夏國體卻與暴君的形象並行不悖。
再看隋煬帝
他開鑿京杭大運河後,迅速集結南北資源,御駕親征吐谷渾,一時驚動西域36國,並不費一兵一卒,以一場博覽會贏得西域36國的歸附,這樣的功勞放在後世,平庸的統治者是很難能有這樣的魄力,壞就壞在接任者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中皇帝號稱天可汗的唐太宗,他光芒萬丈把隋煬帝那點光彩比的無顏色,後來者才是歷史遊戲的制定者,可以任意篡改歷史事實,把事實當故事傳播,比如曹操的名聲一直被定格在奸臣的十字架上,數千年不得翻身?隋煬帝也一樣,所做的一切都被定格在好大喜功上,這是他的宿命。歷史就是一個小姑娘,誰都想給他打扮打扮。
歷史總是很巧合,短命的隋朝正如短命的秦朝一樣,先天就是來給下一代打基石的。秦和隨都是在關鍵節點上,秦始皇還能在歷史上與其他強人平起平坐,比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隋煬帝連個座號都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
歸根結底都是歷史觀給損的,歷史不會給一個失敗者添加光環,成王敗寇,自古如此,不管你過去獲得多大的成就,一旦你失敗了,你就是一個loser,萬人唾棄!別看馬雲今天如此風光,如果他沒有阿里巴巴的成功,他的那套所謂的三板斧:願景、使命、價值觀,還會有人聽嗎?

關於李淵和李世民其人

說他是叛國投敵的漢奸,一看就是漢族中心論的狹隘民族主義,唐之所以成為世界性帝國,與前代典型不同的是堅持華夷一家,同時堅持農耕和遊牧二元統治,模糊中原中心論,李世民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對地理空間的再定義,真正做到天下之國,地理空間開闊了,思想也隨之開放,意識決定思維,思維影響行動,行動成為習慣,習慣成自然,盛唐成為一種態度,心境,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黃金時代!


北斗地球

題主錯了,楊廣不是功過參半的人物,他絕對是個功大於過的真正偉人,他是被唐朝史官黑掉的真正雄才偉略的偉大帝王。

修建大運河,可以說是功業千秋的大事,百利而無一害,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大於任何一項人工工程,它不僅是商業通道,促進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南北文化交流,政令統一,民族融合的偉大工程。一個民族的核心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最關鍵內核,大運河的建成,蠻夷戎狄都進入了中原文化圈,形成了南北統一的文化氛圍。在以後的各朝各代,人們不再嚴格區分南北,形成統一的民族認同,功莫大焉。可是這樣一項偉大的工程,竟然被唐朝人說成勞民傷財,為楊廣玩樂方便而修建,並編造出美女脫光衣服拉縴的天大謊言。

楊廣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開疆擴土,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飲馬長城窟。文治武功堪比漢武帝,同樣是開疆擴土,漢武帝的子孫寫歷史,就是工業千秋,楊廣的政敵寫歷史就是窮兵黷武,可有幾個人知道,漢武帝才是真正的窮兵黷武,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戰爭,遠征漠北,國力消耗一空,大漢天下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急劇下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要不是文景之治打下良好的民眾基礎,漢武帝可能比楊廣下場還要悲慘。

回頭再看看楊廣,他雖然修建大運河,征戰四方,但國力強盛,四大倉糧食充足,足可支持幾十年,人口在大業年間出現劇增。楊廣所缺的就是經過幾代才能培養起來的民眾感情,楊廣時期,大部是經過南北朝亂世的人。在那個時代政權頻繁輪換,給人感覺機會多多,很多人心裡還抱有很嚴重的投機思想。盼望著有朝一日遇到機會,自己也可以出人頭地,這是一個極不穩定因素。一代偉大帝王,就這樣被投機者們生生給毀掉了。

如果說遺憾,那就是楊廣生的太早了,楊廣時期,民眾對大隋朝的認同感和感情比漢武帝時期的民眾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漢武帝的成功,不是靠文景之治留下的財富,在這方面,漢武帝還不如楊廣在經濟方面實力雄厚。而是經過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幾代人的治理,民心穩定而不思變,百姓心裡只有大漢朝。這才支撐起漢武帝包括巫蠱之禍這樣離譜的胡亂折騰。

楊廣做的沒有錯,只是急了一點,早了一點,讓投機者鑽了空子。楊廣的人品跟沒有問題,雖然傳說中他驕奢淫慾,暴虐殘忍,但實際上楊廣是一個文人氣質很濃的文化人,他的詩文既有《飲馬長城窟行》這樣氣勢宏偉的大氣之作,也有《春江花月夜》這樣麗而不豔,柔而不淫,正煙雅語之詞。隋煬不幸為天子 安石可憐作相公 若使二人窮到老 一為名士一文雄

楊廣在帝王之中算是個很專情的人,雖然沒有像他父親那樣只面對獨孤皇后,但對蕭皇后一直很尊崇,連唐朝的史書都沒有對楊廣的私生活說三道四,淫亂之說大都是野史和民間傳說。

楊廣一生勤政,格局很大,局科舉,辦官學,整理天下藏書;通常絲綢之路,重視文化經濟發展。攻滅吐谷渾,討占城、徵契丹,大宴突厥,佔琉球、三徵高句麗,開疆擴土,內外賓服。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偉大帝王,可以被後世的人給黑的完全就不是個人樣,中國歷史的悲哀。


山野論史

有唐一代,政變不斷,首都淪陷次數屬歷代最多。李世民玄武門政變,武則天政變,李旦政變,李隆基政變,甘露政變等等。李世民時代,突厥圍攻長安,李世民匆忙撤離。安史之亂,李隆基逃亡四川。廣德元年,吐蕃攻入長安,李豫嚇得逃往陝州避難。建中四年,唐將朱泚軍變,李適逃亡奉天,唐將李懷光與朱泚聯合,李適又逃亡梁州。中和元年,黃巢起義圍攻長安,李儇逃亡四川。光啟元年,李克用逼近長安,李儇再度出逃…………



最早訂立喪權辱國的條約發生在唐朝!

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實不是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和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而是唐政府簽訂《唐蕃清水盟約》!

《大突厥與唐國渭水盟約》盟約送些錢財和女人倒還罷了,《唐蕃清水盟約》中唐朝無能政府以“國家務息邊人,外(棄)其故地,棄利蹈義”為理由,無恥的承認吐蕃所佔領唐朝的州縣為吐蕃領土,並表示堅守盟約。盟約規定:“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左極清水,鳳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鎮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渡水之西南”。從此以後,隴南文、武、成、迭、宕、岷各州郡縣俱廢全部成為吐蕃的領土。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割地條約!!

唐朝李淵、李世民稱臣於突厥,借用突厥兵打天下,錢財、女人歸突厥。



李世民簽訂屈辱的渭水之盟,空府庫。

唐高宗屢次敗給吐蕃,尤其是在大非川18萬軍隊潰敗。

武則天派親王給復國的突厥當人質。契丹進攻到河南安陽。

唐玄宗把幾位公主送給契丹,還被人家給殺了。西面敗給阿拉伯,南面兩次敗給南昭,甚至被南昭攻入成都。

唐肅宗借回鶻收復兩京。任回鶻軍隊在兩京大肆強擄。

唐代宗和郭子義一道向回鶻借兵,向回鶻可汗行跪拜大禮。

唐代宗吐蕃和吐蕃訂立盟約,向吐蕃割地求和。

另外在唐朝時,連阿拉伯人都攻陷廣州,在廣州自立政權。


CoCo173012042

誰欽定的偉人?多好的局勢,國家統一了富得絲綢纏樹糧食腐爛了,突厥已經被分化了,楊廣短短十幾年時間折騰成什麼樣了?二十歲滅陳統一天下是吧,不過是名義掛帥,實際主事的是高熲,楊素賀若弼韓擒虎也不是喊加油去的。等自己做主了呢,打吐谷渾虎頭蛇尾,開西域很快丟了,打高句麗被築京觀,去雁門關轉轉被突厥箭射到御座前嚇得抱著小孩哭腫了眼睛。頂峰時期的890萬戶,到了初唐只剩200多萬戶了,廣神真是有大功,功在千秋。

科舉和三省六部都是早有雛形的,三國曹魏就有吏部尚書,梁武帝已經考試選官,科舉制就算確立也是隋文帝的。隋朝還是察舉製為主,沒有投牒自進,可考的科舉取士人數不脫鞋都數得過來。廣神自己家姻親就一堆貴族,他能和貴族產生哪門子尖銳矛盾?楊義臣、宇文述、蘇威紛紛反對,楊玄感坐在地上哭。

至於大運河,可以看岑仲勉的研究,現在的京杭大運河是忽必烈的,和隋朝的有一段重合,廣神做的是把前人的運河連起來。如果歷朝歷代修運河的人放在一起比較,廣神是可以排得靠前甚至第一,但不代表歷朝歷代修運河的事都是他的功勞了。而且其他人也沒修運河把自己修到亡國啊。

李淵李世民一開始是對突厥稱臣了,也得到突厥的一些包括軍事的幫助。當時對突厥稱臣的勢力不少,一旦對突厥沒用了,突厥想殺就殺,如劉武周。李淵這麼做,是為了避免自己後院出問題。之前隋朝的五原通守張長遜投降了突厥,李淵派宇文歆說服他歸唐了,哦不,當時李淵還是隋朝丞相,應該是歸隋才對,這也是李淵叛國麼?

李淵登基的時候,東突厥已經強大到前所未有,圖謀入主中原,差點嚇得李淵遷都;李世民登基的時候,吉利可汗還把自己當皇帝,對唐朝邊地下詔敕,很少有人敢違抗。如果沒有老李家奮起,突厥入主中原了,廣神的功勞可就更大了。廣神把天下折騰得四分五裂了,老李家有什麼義務給廣神殉葬?老李家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不是從楊侑那裡受禪以後白得的。

李家對突厥稱臣了,但也只限於建政初期。我們還要看結果:貞觀沒幾年,吉利可汗來長安跳舞了,太上皇李淵和皇帝李世民及群臣通宵狂歡,李淵說兒子幹得好江山託付得人,李世民說當初起兵都是老爸英明,互相吹捧(實在不知道哪個位面的李世民為了突出自己貶低了李淵)。

哪個位面的漢奸是把主子抓到自己大本營給自己跳舞的?


我不是Henry

隋煬帝確實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為期間做了很多大事,對後世影響極深。隋煬帝大業五年經濟達到最高,後來的李世民、武則天都沒有趕上來,一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才追上來。雖然隋煬帝雄心萬丈,一心想做大事,但是他的執行力過強,不知道變通。他把所有的大事集中在一起來做,修運河、建東都、伐遼東,動不動幾百萬民夫,誰能受得了。

隋煬帝做的大事:

一、改革官制

西魏以來,關隴集團登上歷史舞臺,此後一直掌控著國家政權。隋煬帝本人也是出自關隴集團,他的政權也是由關隴集團成員擁護。隋煬帝希望能夠在國家用人的層面上打破關隴集團的壟斷,將用人推廣到整個國家,而不是僅限於關隴集團。

隋煬帝進行官制改革的行為無疑是損害了其他關隴集團成員的利益,這些人自然要反抗隋煬帝。之後的楊玄感叛亂一部分原因就是隋煬帝的官制改革,楊玄感就是關隴集團出身。後來的李密,李淵等人都是出自關隴集團,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和李淵的祖父李虎都是當年的八柱國。

二、徵發勞役

隋煬帝的執行力太強了,什麼事情都想幹。修運河、建洛陽、徵遼東等等,他把一輩子才能幹完的事情要在幾年之內完成。為了修運河徵調了幾十萬民夫,同時還要建洛陽又徵調了幾百萬民夫。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程,老百姓負擔沉重,苦不堪言。

三、對外用兵

隋煬帝對外用兵一直比較順利,但是高句麗一直不肯屈服。所以隋煬帝三徵遼東,甚至動用百萬軍隊,最後還是沒有打下來。每次出兵山東地區都是糧草的主要供給地,所以山東百姓的糧食都被官府徵去,百姓只能易子而食。

隋唐時期突厥一直威脅著中原王朝,隋文帝的時候分化了突厥,突厥從此一分為二。隋煬帝發現突厥的實力越來越強大,所以他也想學隋文帝分化突厥,但是沒有成功。隋煬帝的這一行為招來了突厥的反撲,才有了後來的雁門關之圍。

我覺得隋煬帝做事太過急切,好大喜功。他不知道愛惜民力,最後激起民變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他做的那些大事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便宜了後來的李唐。

說李淵和李世民是叛國投敵的漢奸我覺得是有點過了吧。當時的形勢是各路豪傑爭鋒,北方的那些軍閥大都跟突厥有聯繫,其中最諂媚的就是劉武周。突厥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而劉武周的地盤和李淵的地盤是靠在一起的。劉武週一心想要得到李淵的太原,為了穩定後方李淵只能先去依附突厥。一邊穩定後方,一邊消滅其他割據政權。

李世民剛剛登基那會國力羸弱,這時候突厥大軍壓境。李世民無奈之下才跟突厥簽訂了城下之盟,史稱“渭水之盟”。大丈夫能屈能伸,之後李世民勵精圖治,幾年之後就滅了東突厥。

李世民雖然是通過玄武門兵變才取得了皇位,但是這跟他的豐功偉績是沒有衝突的。李淵和李世民在勢力薄弱的情況下先委曲求全,之後壯大自己消滅敵人。我覺得這不是漢奸,恰恰相反這才是能屈能伸的英雄。


爆米花放映室

說隋煬帝是功過參半的偉人,這句話很正確。但說李淵和李世民是叛國投敵的漢奸則不然,這個區別來看。

隋煬帝這個人實際上和商紂王比較像,都是能文能武,個人能力很強,又雄心勃勃。這樣的人又有一個共性就是好大喜功、剛愎自用。商紂王就是這樣,傳說他一個人能倒曳九牛,能夠使得銅鉤彎曲,所以他不聽比干等人的進諫,寵信妲己,酒池肉林。但是他對於商朝的基本國策——對付東邊的淮夷,還是特別上心的,派商朝的精銳龐太師進攻淮夷,幾代商王的夙願在他這裡達成,所以說他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隋煬帝楊廣也是這樣,不然他不會打敗自己的哥哥——太子楊廣繼承大統。事實上,楊廣在繼承大統之前,就在滅亡南朝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因為按照隋唐制度,太子留守,次子出征,這樣楊廣和李世民等就積累了一批自己的文武班底,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所以能夠打敗太子。楊廣雄心勃勃,營建東都,修造大運河,這都是千年大計,但是超過隋朝的國力,所以計劃矛盾,不免滅亡。事實上,楊廣做的很多事,比如科舉制、三徵高麗,都是隋唐一貫的國策,就是操作太急,沒有考慮到國家和人民的承載程度。

李淵和李世民大概是有些野心的,不然不會在勤王的關鍵當頭反戈一擊,身為太原留守卻投靠突厥,尤其是李世民為了最高權力,竟然殺掉了自己的兩個哥哥,但是瑕不掩瑜。我們看待歷史人物,不能過於苛求其私德,而是要看其歷史貢獻。李世民最後打敗突厥,成為天可汗,創造貞觀之治,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青年史學家

秦朝,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由漢人建立的實行了中央集權制的短命朝代,而蒙元滿清也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實行了中央集權制的比較長命的朝代。

隋朝,實行了全世界最早的公務員制度,也就是科舉制度,莘莘學子們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了國家的管理團隊成員,對國家實施優質高效的科學的管理,使隋朝成為了無比強大的國家。

隋文帝,隋煬帝,是曠古的明君,他們英明神武,不但治國有方,興利除弊,使國家錢糧富足,人民富裕幸福,他們還開疆擴土,抵禦外侮,為後人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歷史遺產,只是由於國民的自私狹隘,作為皇室宗親的李氏集團的忘恩負義,才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李氏集團竊國以後,建立了大唐帝國,為了宣揚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全面篡改歷史,大事詆譭隋朝皇帝,宣揚自己文治武功,給後世留下了唐朝無比強大的假象,實際上,唐朝,從政治體制來說,就是一種大倒退,唐朝以後,中國就失去了大一統,直到元朝統一中國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