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逸趣,筆墨文章——簡評王西京的人物畫

高情逸趣,筆墨文章——簡評王西京的人物畫

王西京簡介

1946年8月生於陝西西安,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副會長,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中國畫院院長、西安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學、雲南大學、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一級美術師,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榮獲“中國時代先鋒人物”、“第四屆中國改革十大最具影響力新銳人物”、“陝西省紅旗人物”、“陝西省行業領軍人物”、“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專家”、“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

王西京在2000年榮獲日本政府“國際阿卡得密獎”和“教育文化勳章”;2002年榮獲漢城國際書畫大展“國際貢獻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奧林匹克運動”特奧金質獎;2003年獲日、中、韓“國際美術節大展”金獎和“中國北京國際美術節”特等獎;2005年獲“法國國際美術沙龍展”特別獎,是我國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藝術家。

2005年11月19日,在北京炎黃藝術館舉辦的“西安中國畫院成立20週年晉京作品展覽”開幕式暨研討會上,我有幸結識了西安中國畫院院長王西京,目睹了他久負盛名的人物畫代表作《遠去的足音》。最近,我又瀏覽了他的畫集和邵大箴、劉龍庭、賈方舟諸家的評論,對他的人物畫創作比以前瞭解得深入了一步。

王西京是名副其實的西安畫家。他1946年生於西安,從早年在西安學畫到1985年創辦西安中國畫院擔任院長以來,一直以西安作為藝術活動的基地。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文化古都之一。王西京從小觸目皆是秦磚漢瓦唐三彩,他臨摹過唐代名家繪畫和墓室壁畫,又愛讀古文、唐詩和畫論,這種文化薰陶自然形成了他追慕大唐氣象的古典文化情結。他說:“真正的中國傳統精神是在宋以前。我們一代人對真正的中國古典傳統並不曾真實地領略和掌握過,因此我們距傳統不是太近,而是太遠。”(王西京《向古典致意》)出於追慕大唐氣象的古典文化情結,他的人物畫浸透了古都西安特別是唐代長安的傳統文化精神氣息。同時,西安自古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王西京也受到東西方藝術的雙重影響。他從早期學習西畫入手,後來專攻中國人物畫,既熟悉西畫的寫實造型,又精通中國畫的寫意筆墨,在他的人物畫中把寫實造型與寫意筆墨融合在一起,並尋求自己個性化的繪畫語言。此外,更重要的是,王西京是當代中國富有社會責任感和藝術敏感的畫家,他的人物畫也自覺地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精神需求和審美趣味。如果脫離當代中國社會的精神需求和審美趣味,僅僅追求純粹的自我表現,則難以喚起當代公眾的普遍關注和共鳴。實際上,王西京的人物畫創作題材和風格,正是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的精神需求和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他不僅繼承了古典繪畫的傳統,而且繼承了現代“長安畫派”的傳統。

高情逸趣,筆墨文章——簡評王西京的人物畫

王西京的人物畫大體可分為兩類題材、兩種風格。一類是重大歷史題材,包括歷史人物肖像,一類是文人雅士、貴妃仕女和古人詩意。前一類題材以寫實風格為主,後一類題材以寫意風格為主。這似乎已成為共識。有的評論家認為,王西京意識到西畫的寫實造型與中國畫的寫意筆墨的矛盾,所以他對待兩類題材分別採用了寫實與寫意兩種風格。我認為,他的兩類題材雖然明顯呈現兩種風格,但他處理寫實造型與寫意筆墨的矛盾,並不是簡單地迴避,而是適度地調和。在他側重寫實造型的人物畫中也多少帶有寫意的因素,在他側重寫意筆墨的人物畫中也多少帶有寫實的成分。有時他把寫實造型與寫意筆墨融合得相當巧妙,不露痕跡。王西京早在1991年就在西安主持召開過“意象藝術國際研討會”,組織舉辦過“意象藝術國際水墨畫展”。也許,意象正是他調和寫實造型與寫意筆墨之間的矛盾的切入點、出發點和歸宿。

王西京表現重大歷史題材包括歷史人物肖像的人物畫,主要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的感召下創作的。1984年他創作的歷史畫《遠去的足音》,通過1898年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康廣仁、楊銳、劉光第為維新變法而犧牲的悲壯場面,歌頌為中國的改革事業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在作品問世當時激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在今天仍有著精神震撼的力度。戊戌六君子紀念碑雕塑般的造型,可能借鑑了羅丹的雕塑名作《加來義民》。加來義民最後獲得特赦,戊戌六君子全部殺身成仁。因此殉難的悲劇色彩更為濃厚,王西京塑造的戊戌六君子的悲劇形象,姿勢、動作和表情更顯得高貴、莊重而悲憤。在基本寫實的人物造型中,畫家發揮了中國畫的筆墨表現力,筆墨不僅服從造型,而且強化造型,尤其是筆道粗硬的輪廓線、類似斧劈皴的山石皴法和大面積渲染的墨色,增加了人物形象的凝重感和雕塑感。畫面的留白、題跋和幾片血紅的楓葉,也烘托著壯烈的悲劇氛圍。王西京後來創作的一系列歷史人物肖像畫《魯迅》、《陳毅詩意》、《春潮》等,在基本寫實的人物造型中更加突出了筆墨虛實變化的寫意韻味。其中《陳毅詩意》把寫實造型與寫意筆墨融合得尤為出色,成功地塑造了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堅如磐石、高風亮節的詩意形象。這已經不是純寫實人物,而應該屬於意象人物。

王西京表現文人雅士、貴妃仕女和古人詩意的人物畫,主要是順應了當代中國人審美趣味的變化和當代中國畫迴歸古典文化傳統精神的趨勢,也更適宜於抒發畫家心靈深處追慕大唐氣象的高情逸趣。王西京創作這類題材作品的主導觀念,是迴歸儒雅高貴的中國古典文化傳統精神,按照他的說法,中國古典文化“是一種地道的貴族文化”。“貴族文化指它典型屬於文人士大夫的作品,是這些精神貴族們自己心靈的產物。”(《向古典致意》)這種觀念令人聯想起唐代書畫史家張彥遠的論斷:“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冠貴胄、逸士高人。”(《歷代名畫記》)王西京認同以文人士大夫繪畫為代表的文人畫傳統,而他又認為“真正的中國傳統精神是在宋以前”。王西京認同的文人士大夫的“貴族文化”主要還是指唐代文化。以都城長安為中心的唐代文化無疑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高峰。王西京力圖站在唐代長安文化的高峰上俯瞰歷代繪畫,他從文人畫傳統中汲取了儒雅高貴的氣質、含蓄雋永的意境和恣縱放逸的筆墨,摒棄了晚期文人畫柔弱衰頹的流弊。他表現文人雅士、貴妃仕女和古人詩意的人物畫,雖然採用了傳統文人畫逸筆草草的寫意筆墨,但也隱約透露出高華典麗的大唐風韻。王西京這類題材作品的人物造型,基本上是意象化的或者是程式化的。他筆下的貴妃仕女彷彿是從唐代繪畫中脫胎而出,只不過造型更為簡潔,即使在醉態中仍不失雍容華貴。王西京擅長白描線條,早期創作過大量線描連環畫和插圖,出版過《中國線描人物畫技法研究》。在這類題材的作品中,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純熟地駕馭線描的才能,經常運用簡練、纖細而勁爽的白描式淡墨線條勾勒人物輪廓,而以濃淡相間的水墨渲染或潑墨描繪景物。有些畫面的景物描繪,吸收了寫實繪畫的遠近明暗層次空間的處理,深化了意境的表現。

作為當代中國人物畫家,王西京同時表現兩類題材其實並不矛盾。中國古代文人和現代知識分子,往往既有現實關懷,又有浪漫情懷。唐代詩人白居易既寫過《秦中吟》,又寫過《長恨歌》。現代作家魯迅既寫過《阿Q正傳》,又曾經蒐集素材準備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楊貴妃》。王西京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的人物畫,更多給人以精神的震撼;表現文人雅士、貴妃仕女題材的人物畫,更多給人以審美的愉悅。我們要全面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既需要精神的震撼,又需要審美的愉悅。而根據近年實施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要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更需要精神的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