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詩煊:論“情感”與“效率”

黃詩煊:論“情感”與“效率”

人類與動物相比,最大的不同卻是情感。論生存能力,大部分動物一出生就可以獨自生存,陸地生物如狼,海洋生物如魚,可是人卻不行,呀呀學語直到會走路,人還離不開父母和親人的長時間照顧,正是這種長時間的照顧才培養了大人與小孩之間的這種特殊情感。人類初生時的第一聲便是“哭:哇哇,笑:哈哈。”同樣的,人類學說話時,第一音便是學說“爸爸、媽媽”。這是生命的初聲啊,都是開口音。所以人類最重要的便是說話,說話中產生了情感。這是動物無法和人類相比的。

一個人小時候,在父母的襁褓中長大,小時候天真無邪,長大了卻有了自己的性格和表達情感的方式。但是很多人與小時候照顧自己的人漸漸疏遠了。回想起小時候,父母不在身邊,唯有兩位爺奶兩位老人,不辭辛勞,照看自己從5歲到12歲。時至今日,我依舊十分感恩老人從小教我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我從小懂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忍勇廉。

古時候的社會,由於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相對“穩定”,人的“情感”就成了社會的主線,人們的才情和精力都放在了人性的挖掘上了,一切都是由情感而生,“情感”是社會運轉的核心。所以才有了:衝冠一怒為紅顏、士為知己者死、江湖人士為朋友兩肋插刀、仗義每多屠狗輩、董存瑞捨身忘死等等。這些或許是親情、或許是愛情、或許是友情、或許是愛國之情,總之都是因為“情感”的維繫。

黃詩煊:論“情感”與“效率”

而現在社會的生產力進步非常快,短短十幾年科學技術讓人類無法正視自己,社會變化日新月異,這使社會的運轉邏輯和結構也在時刻變化,於是人就要不斷的去適應這種變化,每一次變革都是一次震盪,有人爬上去也有人摔下來,這無形當中催促我們要不斷前進、不斷改變自己的四維,於是“效率”成了社會運轉的最核心。一個月不接觸親人朋友,覺得沒什麼感覺,一個月不接觸互聯網,就總感覺自己脫節了社會和時代。因此,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最大的區別在於:古代人是以“情感”為主動力,現代人是以“效率”為主動力。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就生活在一個效率至上的社會,社會變化時刻要求我們要效率至上,大家都在提升自己的工作、生活效率。尤其是男性,幾乎個個都肩負著不一般的重任。農村人大多一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人大多一生在職場中度過。古時候人很少生病,大概是生存環境好。現代社會,不管是城市亦或是農村,各種病症層出不窮,而且很多病無法治癒。難道說生存環境變了嗎?究其根本,還是社會發展太快,醫療技術水平跟不上人類破壞自然環境後對自身產生危害的速度。

為何當代社會人們都把“情感”放在“利益”之後?因為古代社會生產力進步是非常緩慢的,幾千年前人們就用鋤頭耕地,幾千年後人們還是用鋤頭耕地,只不過是從青銅器變成了鐵器、人工變成了機器而已。工具又決定效率,效率又改變時間,時間又改變存在。人都不在一起更多的接觸,哪來的“情感”交融。

18.04.08黃詩煊於西康高速途中記

黃詩煊:論“情感”與“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