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多字,串講秦始皇在位時發生的事!

歷史很繁,我來把它簡化;歷史很亂,我來把它梳理;歷史很枯燥,我來讓它有趣起來!

一萬多字,串講秦始皇在位時發生的事!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陸續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秦王嬴政發佈了一到命令,如今七國已經變成了一國,如果我還是叫秦王的話,那就和六國的國王沒有什麼區別了,你們都好好給我想一想,給我取一個新的稱呼,名字要響亮,聽起來要有氣勢。

這命令一下,大臣們就開始商量了,自古以來,牛逼莫過三皇五帝啊,可看咱們這位主子的意思,是想超越古今一切啊,乾脆就綜合一下,叫皇帝算了。嬴政很滿意這個稱呼,他還添加了一點自己的思想在裡面,我是古往今來第一個皇帝,就叫始皇帝吧。為了讓後代子孫不為稱號犯愁,我也給他們都想好了,我以後的皇帝,就叫二世、三世、等等等,一直就傳到千世萬世好了。

名字取好了,該乾點正事了,以前秦國過的是小日子,土地人口就那麼多,管理起來也方便,現在不同了,平地一聲雷,陡然而富,轉眼富家翁了。地盤大了,人口多了,要考慮的問題也複雜了,那麼該怎麼治理這個新的天下,秦始皇很明白,這還是需要大夥的智慧。

有些臣子比較循規蹈矩,他們說,周武王初年,為了治理天下,分封了好多諸侯幫他管理,我們覺得,皇帝您應該把自己的王子們分封到各地去,幫您治理天下。這時候李斯站了出來,他極力反對分封制,意見如下:當年周武王廣封諸侯,可後來諸侯之間矛盾越來越大,最後互相撕咬把天下整的亂七八糟。我建議陛下按照之前秦國的習慣,在全國實行郡縣制,至於那些有功之臣和王家子弟,多多給些物質獎勵就是了。

其實秦始皇心裡早就明白,以前天下之所以亂糟糟一團,就是分封諸侯鬧的,現在我做主,一定不能讓這種悲劇重演了。這個時候李斯提出了郡縣制,一下子就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他就讓李斯協助自己,把天下按郡縣制劃分。

就這樣,天下被劃分為三十六個郡,郡的下一級單位是縣,每個郡有三個直接管理者,郡守、郡尉和郡監,這三個人由中央直接任命。其中郡守是老大,統一管理郡裡的一切事物;郡尉是軍事一把手,統領郡裡的軍隊,負責郡裡的安全;郡監是裁判,負責監管郡裡的大事小情。

地方就這麼著了,接下來中央的部門職務也要排一排了,秦始皇規定,設左右兩個丞相,你們都是我的超級助手,幫著我治理國家;設一個御史大夫,責任嘛,第一是掌管國家的重要文件,第二就是負責監察官員們的工作;設一個太尉,負責國家的軍隊建設,國家的安全就是你的責任了;設一個廷尉,來掌管司法,制定法律,審判案子;還要再設一個治粟內史,你就負責國家的稅收和財政開支吧,反正就是收錢和花錢。官職我是給你們了,可你們的任命和調動,都要由我皇帝說的算,你們都是工資制,從國家拿俸祿,當然了,幹自己的就吃自己的,這個官是不能傳給子孫的。

上面這些東西,都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可他們都是對國家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制度,就是後來的各個封建王朝,它們的政治體系,也都是依據秦制來的。看不見的出來了,秦始皇還要弄點能看得見的,當年大禹收集天下銅器,製作了九鼎,結果九鼎就成為尊嚴地位的象徵,我也要來一個。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給我收繳上來(這些兵器基本也都是銅的),把兵器都重新回爐,鑄造出十二個大銅人,剩下的就鑄成若干銅鐘。我不像大禹一樣,怕人偷把寶器藏起來,你們把這些銅人銅鐘樹立在咸陽宮的兩側,這樣才夠威風。

就這樣,秦始皇一則耍了威風,二則一定程度上預防了原六國臣民的作亂,一舉兩得。威風啊,秦始皇威風啊,可威風的不止他一個,還有一個人,就是李斯。李斯這個時候已經貴為丞相了,之前為了統一六國,他給當時的秦王出了不少陰招。現在他要光明正大的乾點事情了。先前我們說過,秦始皇在李斯的提議下沒有繼續分封制,改用郡縣制來劃分天下。我們接下來的時間裡,再來說一說李斯的另外幾個超級貢獻。

戰國時期,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各個國家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字,在趙國通用,拿到秦國可能就沒有人認識了。現在大家都在一口鍋吃飯,以後可能還要同讀一本書,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李斯向秦始皇建議,要全國統一文字。秦始皇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他下了一個命令,從今往後禁止使用以前諸侯國的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字體,而後命令李斯。完善和推廣秦篆的工作,你來搞定。

領命之後的李斯,加緊時間製作了新的字體,這就是小篆,完了之後李斯又親自操筆,寫下《倉頡(音同節)篇》七章,作為學習課本,供世人臨摹學習。小篆凝結了李斯的心血,可不久之後他發現民間流行著另一種字體,這種字體書寫更方便,李斯就重新把它整理了一下,作為官方文字,這就是隸書。

統一了文字之後,李斯再接再厲,向秦始皇上書要求統一度量衡。原因很簡單,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規範不一樣,長短輕重甚至大小的規格名稱都不同,現在多家變成一家了,老百姓免不了要多打交道,一個統一的規範尺度是必須的。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同樣交由李斯全權辦理。

新的規範很快就出來了,長度以寸、尺、丈為單位,採用十進制;體積容量以合、升、鬥、桶為單位,也採用十進制;重量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度量的標準制定下來了,李斯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要求大家去執行,而後又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對制度進行了保護。

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這都是影響千秋萬代的大事,幹完了這些,您要是覺得李斯會休息了,那您就錯了,李斯還幹了幾件類似的事情。

李斯做這幾件事情的原因,還是天下一統之前的各國有不同的制度,戰國的時候商業已經比較發達了,有了商業就避免不了的要有貨幣,可諸侯國的貨幣又不盡相同,不但顏色款式不同,就連重量都有很大差別。國家統一以後,這些都給國家和諧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為了以後不再麻煩,李斯決定再麻煩麻煩自己。

李斯干勁十足啊,我們接下來再介紹一下他的另一個大舉動。新問題,還是老原因,原來的諸侯國都有一套各自的生活習慣,他們的車輛寬窄各不相同,對應的道路的寬窄也不同。這要是放在以前還好,最少還能給入侵敵人的戰車製造點麻煩,現在就不行了,大一統大一統,統一了標準,才會有方便的生活。

李斯向秦始皇建議,全國上下,車輛要有相同的寬度,對應的還要修建相同寬度的道路。秦始皇明白,這是為了國家好,就下達了命令,而後還是交給李斯去全權辦理。於是全國上下,重新制定了車輛的寬度標準,你是什麼檔次的車,我不管,但是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必須是六尺。與此同時,從京城咸陽到全國各個重要的地方,都要修建大路,大路路面的寬度,一律五十步(一步六尺)。

經過秦始皇和李斯的辛苦努力,這個組合起來的新國家,終於有點統一的樣子了。原來的六國和是秦國統一起來了,可華夏大地實在是太過廣闊,在原七國之外,還有著廣大疆土等著秦始皇去收編,那秦始皇的軍隊是怎麼收編這些地方的哪?咱們下回再說。

一萬多字,串講秦始皇在位時發生的事!

上回說到秦始皇要統一華夏的廣大疆域,這裡就先從南方說起。那個時候,華夏大地的南方,特別是今天的廣東廣西一帶,以越族人為主,他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聯盟,這些越族部落,不但內部之間會打打殺殺,也經常會到中原去劫個財劫個色,之前七國之間征戰不斷,沒有人去管那些小騷擾,現在秦國大一統了,不管是出於面子,還是出於擴大領土的需要,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五十萬大軍南下,要蕩平南越。

秦軍這次是來勢洶洶啊,他們兵分五路,從廣西、湖南和江西一帶進攻南越(以後統稱嶺南)。開始打的比較順利,畢竟秦軍是剛剛從中原戰場歷練過的,越族人還是處於部落時代的雜牌軍,很快秦軍就佔領了嶺南的一部分土地,然後就開始深入嶺南腹地。到了越族人的大本營之後,秦軍發現自己不好使了,因為嶺南地區山地水路都比較複雜,秦軍一時半會摸不上頭緒,可人家祖宗八代都在那裡生活,跋山涉水都是輕車熟路,那裡的山山水水就都變成了越族人攻擊秦軍的武器。

這麼一來,秦軍可就吃不消了,白天找不到敵人的蹤跡,夜裡人家指不定就從那裡鑽出來,搞自己個措手不及。最要命的是,越族人利用地理優勢,還把秦軍的糧道給斷了,你說這不倒黴嗎,捱揍受氣不說,現在還要捱餓。到最後問題更嚴重了,秦軍的主帥之一屠睢被殺了,秦軍只好後撤到安全地帶,雙方進入了對峙階段。

為了解決糧草運輸的問題,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監御史史祿,在現在的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這靈渠一鑿通,內地的水系和廣西的水系就連接起來了,秦軍的糧餉和軍用物資就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到嶺南。解決好了後勤問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攻擊嶺南越族。

以前吃過一次虧了,這次就不能再上當了,秦軍總結了上一次的經驗教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們帶領大批移民隨軍進駐嶺南,每佔領一地,就在當地駐紮一批移民,這樣既可以使秦軍有了後方根據地,也可以及時給軍隊進行人員補充。在秦軍這麼巨大的優勢下,越族人扛不住了,他們屢屢敗退,最後嶺南終於被秦軍拿下。

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秦始皇決定,全部南下將士留在嶺南,而後又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這些將士和移民們大部分都和當地的越族人通婚,就這麼幾代過後,嶺南真正的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南邊搞定了,秦始皇也閒不下來,他又開始對北方進行作戰。北方的敵人就是匈奴,戰國時期,居住在北方的匈奴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他們和秦趙燕這幾個北方諸侯國經常發生摩擦,當時中原各國混戰,也都沒有把和匈奴的關係當做主要矛盾,現在七國變成了一國,匈奴面對的是一個統一強大的秦國,南越只是偶爾搞搞摩擦,秦始皇都把它給滅了,對於給自己造成不少麻煩匈奴,打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公元前214年,為了徹底解除匈奴對秦國的威脅,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沒想到匈奴兄弟還真是不經打,一打就跑了,為了保住戰果,秦始皇採取了對嶺南同樣的策略,從中原遷徙大量移民去原來的邊境,讓他們在那裡開墾荒地,安家過日子。沒想到這秦國的大軍剛撤回來,新移民的莊稼還沒有收割,匈奴人又殺了個回馬槍,他們又過來搶莊稼了,把這塊土地的新主人鬧的不得安生。秦始皇只好再次派蒙恬率軍北征,這次秦軍打的比較狠,就算匈奴人已經跑的很遠了,也要跟在後面扔幾塊石頭過去。

匈奴人本以為,可以和秦人玩個敵進我退敵退我擾的遊戲,可沒想到秦人玩惱了,跟自己下了死手,也只好離開了他們多年收保護費的地方,向北遷徙了。因為上一次被匈奴打了個回馬槍,這次秦始皇就加了個心眼,不但窮追猛打了一通,他還要給匈奴人再設一道屏障,那就是長城。

說起這長城,那可歷史悠久了,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為了更好的防備鄰居們,諸侯國們都多多少少的修了點長城,比較特殊的是秦趙燕這三個國家,因為他們不但要提防中原哥們,還要防備北方的匈奴兄弟,所以這三個國家,都在北方修築了針對匈奴的特色長城。當然了,現在這三部分長城所有權都歸秦國了,秦始皇就下令,動用全國勞力,把北方的這三段長城給我連接起來。

修築長城,從一定程度上斷絕了匈奴南下的路,這是秦始皇留給千秋萬代的一筆財富,可在修長城的過程中,無數的百姓被徵集去做民工,累累白骨都被埋在城牆腳下,是非功過留於後人評說把。

秦軍趕跑了匈奴,這是一件大喜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擺筵席,慶祝這次勝利,文武百官都參加了這次宴會,幾十個在學術思想有名望的博士也受邀參加。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家都紛紛舉杯向秦始皇表示祝賀,皇帝英明用軍,趕跑了匈奴,可喜可賀啊。看大家都這麼拍馬屁,這幾個博士有點坐不住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博士的領袖周青臣站了起來。

要說這博士就是有水平,只見周青臣雙手舉起酒杯,朗聲說道,原來啊,這秦國不過一千里的土地,全仗陛下的英明,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如今又收服了南蠻,趕走了北夷,普天之下凡是太陽月亮照到的地方,都歸陛下統治。就憑這些,陛下就能稱得上是古往今來的雄主,可陛下更進一層,廢除了分封制,設立了郡縣制,為千秋萬代避免了戰爭,使得我們世世代代都能過安樂日子。陛下的雄才大略,陛下的仁慈大愛,就算上古的三皇五帝,也望塵莫及啊。說罷,周青臣彎下老腰,把酒杯舉過頭頂,向秦始皇致敬。

哎呀呀,這一番吹捧,真是驚天動地,驚世駭俗啊,聽的秦始皇渾身上下每個汗毛孔都透著一股子舒服,他不禁連連點頭誇讚周青臣,說得好,說得好啊。

與時俱進的周青臣得到了表揚,可一些頑固守舊的博士不爽了,開始聽周青臣吹捧秦始皇的功績,他們還覺得,這是代表我們博士群體在表態,可後來越聽越不對勁了,因為周青臣扯上了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要知道,有不少博士,那是熟讀古書的,他們依舊覺得,老祖宗傳下來的分封制才是最好的,今天聽周青臣為了獻媚,居然公開反對起了祖宗,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實在忍不住了。

他趕緊站起來,向前走了幾步,急急忙忙的說到,陛下,我聽說商周兩朝一共延續了上千年,他們就是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像眾星拱月一樣拱衛著中央朝廷,這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制度。如今陛下得了天下,您的子弟卻毫無實權,萬一,陛下恕罪啊,我是說萬一哪天出了一個當年田氏代齊的人,他想謀逆篡位,又有誰能挽救局面那?如今周青臣不但不指出陛下的過失,就是撿您愛聽的說,這是在把您往火坑推啊,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您還是應該重新考慮分封制的事情。

秦始皇這個氣啊,剛剛舒服起來的汗毛孔,現在全都閉合了,他大手一揮,正好今天人來的比較齊,來來來,你們給我討論一下,看看究竟是該搞分封制,還是搞郡縣制。說是讓大家討論,可大家心裡都清楚,秦始皇是支持郡縣制的,剛才要不是被周青臣刺激,估計淳于越也沒有膽子跳出來反對。

看大家都沒什麼反應,丞相李斯站了起來,那麼李斯會有什麼高論哪?咱們下回再說。

一萬多字,串講秦始皇在位時發生的事!

上回我們說到,秦始皇讓眾臣討論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到底哪個好,看大家都沒什麼反應,丞相李斯站了起來:有些人啊,老是拿古代說事情,那古代和現在一樣嗎?不一樣的情況還想套用一樣的規矩,這才是真的行不通。李斯站在秦始皇下方,掃視了一圈群臣和眾博士,接著說到,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也制定完備,老百姓就該好好種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讀書人不但要好好的讀書,更應該好好的學習一下新的法令制度。有那麼一些讀書人啊,總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喜歡用古書上的一些東西,來攻擊當前的制度,這不但愚蠢,而且對國家不利,應該嚴厲禁止。

說完,李斯轉過頭來對著秦始皇,陛下,臣建議國家收藏的圖書,凡與秦國曆史無關的,都應該拿來燒掉,不是國家許可收藏的書籍,比如《詩經》《尚書》之類,民間都不允許保留,應該一律拿來焚燒,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杜絕那些舊思想的產生。

李斯這番話,完完全全說到秦始皇的心裡去了,秦始皇明白,如果任由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到處宣揚舊制度的好處,很可能就會危及自己的統治,於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具體實施如下:出於對國計民生的考慮,醫藥、占卜、種樹這幾類書留下,其他凡不是秦國史官記載的史書,凡不是官方收藏的《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一律燒掉。命令下達後,三十天內,所有該燒的書。都要給我變成灰。三十天以後,該燒的書還不燒的,當事人臉上刺字,去長城工地做四年苦工。從今往後,凡有談論古書內容的,處死;凡借古時事情評論當下的,處死;當官的知情不報的,處死。以後大家要是想學知識和法令,去和官家學,不許偷偷摸摸學古代的東西。

這命令一下,各郡各縣當差的就忙起來了,他們挨家挨戶的搜書,很快全國各地到處火光,這真是,辛辛苦苦幾百年,一把大火都燒完。秦始皇點了一把焚書的火,不僅痛快了他自己的心,也燒痛了天下讀書人的心。從此以後,不但那些有舊思想的人更痛恨秦始皇,就連那些本來持有中立態度的讀書人,還有朝廷裡的博士們,都對秦始皇產生了反感,他們表面不說,暗地裡都在議論,說秦始皇這麼幹太缺德了。

在焚書的第二年,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秦始皇請了幾個術士給他尋找長生不死的仙藥,其中的兩個術士是盧生和侯生,這哥倆不知道是不是法力不夠,折騰了好久也沒把仙藥弄到手,哥倆一琢磨,這秦始皇為國家穩定點,就把天下那麼多的書給燒了,現在我們把他長生不死的事情給搞砸了,他肯定不會輕饒了我們,乾脆,咱們還是溜吧。就這樣,這哥倆卷著求仙藥的公款就跑了。

這麼大事情,很快就驚動了秦始皇,秦始皇不是糊塗人,他一打聽原因,原來和自己焚書有關,再仔細一追查,什麼,天下不少讀書人還在議論我,這還了得,秦始皇就下令,追查所有誹謗自己的讀書人,再給我把那兩個術士找出來。

這下可好,一些讀書人被抓來受刑,他們為了給自己開脫罪過,又胡亂的招認了不少同黨。同樣,也有不少術士被抓了起來,據說當時一共有四百多人被抓。秦始皇一看,老子辛辛苦苦建設國家,你們居然還有這麼多人給我使絆子,一怒之下也沒有詳加核實,就叫人在咸陽挖了個大坑,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不應該啊,不應該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為了統一思想,把反對國家的苗頭扼殺在萌芽裡,可他做的太極端太過分了。焚書,破壞了秦朝以前長時間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坑儒,又殺害了國家的精神財富創造者。從此以後,秦朝宮廷之內人人懼怕秦始皇,真正有學識的人被壓制,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抬頭,秦朝剛剛開始,就已經走下坡路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多少還有點為了國家的意思,可他乾的另外幾件事情,就純粹是為了自己了。早在消滅六國的過程中,秦始皇就下令,佔領各國都城以後,要把他們都城的宮殿繪製成樣圖,他要以這些為模板,在咸陽修建更多更好的宮殿。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興建朝宮,這朝宮的規模那是相當的大,它東西寬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裡面可以容納一萬多人,四周還要豎立起五丈高的旗杆。您覺得這已經夠大了吧,可這還不算完,在朝宮的後面,還要修建後宮,這後宮規模更大,據說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那房間是一個鄰著一個,一個挨著一個,遠遠望去,就像蜂窩一般。渭水和樊水穿過宮牆,在亭臺樓閣之間曲折迴流,一座座長橋仰臥在河流之上,好似一條條正在飲水的蛟龍,從宮殿到南山之巔凌空架起天橋,就像彩虹一般掛在空中。這一片建築,方圓三百多里,共有七百多座宮殿,因為佔地面積龐大,又在山水之間,所以一天之內,各個宮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這就是傳說中的阿房宮。

秦始皇佔了那麼大的天下,又修建了那麼好的房子,為了能多享受些日子,他就派人四處尋找長生不死的仙藥。之前我們說過的盧生和侯生,就是替秦始皇辦理這個業務的,當然了,幹這個工作的不止他們哥倆,他們還有一個有名的同事,名字叫徐福。

徐福告訴秦始皇,東海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萊、方丈和瀛洲,山上住著神仙,神仙那裡有不死仙藥。於是,秦始皇就派徐福帶領幾千童男童女渡海去尋找仙藥。也不知道這徐福是自己吃了仙丹昇天了,還是道行不夠在半路被海龍王給截胡了,反正是一去之後,杳無音信。秦始皇不甘心啊,他又幾次派人去找仙丹,可始終沒有結果。

秦始皇一看仙丹是求不到了,也不指望著長生不死了,行,死就死吧,我死也要風風光光的死,於是下令,給我修建墳墓。秦始皇琢磨啊,我活著住那麼大的房子,死了以後也不能虧待自己啊,他就在驪山北麓給自己選中了墓址,而後開工修墓。

這座墳墓,那也是相當的氣派,深有五十多丈,方圓也有五里之多,深埋在地下的墓室裡,修築了各式各樣的宮殿,宮殿裡陳放著秦始皇最喜歡的奇珍異寶,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來象徵天體,用水銀製成江河湖海,來代表大地。為了防止有人進來盜墓,又在墓地內部設置了很多消息機關,只要有人進入墓地,就會自動發射弓弩,把盜賊射死。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修阿房宮,修驪山陵墓,每一樣都要徵集大量的民工,耗費無數的財物。這些活秦始皇是不會去幹的,大臣們也不會去幹的,當然了,他們也不會出錢,都是老百姓在出錢出力,結果搞的老百姓日子越來越難過,民心也越來越不穩了。河水產生了波瀾,坐在船上的人肯定有感覺,秦始皇就覺察到了民間的動向,為了以防不測,他先後五次到民間巡遊。

一萬多字,串講秦始皇在位時發生的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巡遊,和他一同前往的,有丞相李斯和他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還有一個掌管車馬的宦官,趙高。話說秦始皇這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去南方巡視,去的這一路也還算平安,就在往返的途中,出事了。

那個時候正是三伏天,最熱的時候,秦始皇一個不留神,中暑了。這個暑可不輕啊,老頭隱隱約約的,就感覺自己不行了。反正陵墓也修的差不多了,自己操勞了一輩子,秦始皇也打算休息休息了,他估麼自己熬不到咸陽了,就寫下一封遺囑,讓趙高去交給長子扶蘇。那扶蘇公子到底有沒有收到這封信哪?咱們下回再說。

上回說到,秦始皇在南巡的路上中暑了,他感覺自己要扛不住了,就寫了封遺囑,讓趙高交給長子扶蘇。我們這裡交代一下扶蘇,扶蘇是秦始皇的大兒子,據說此人剛毅勇武,又十分的仁義,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他就極力勸阻老爹,父皇啊,現在天下剛剛安定,很多遠方的百姓還沒有歸順朝廷,那些讀書人,不過是學習孔子的言論,也沒幹出什麼危害國家的大事,您要是這樣對待他們,恐怕會傷了天下人的心啊。

開始的時候,秦始皇還跟他解釋,老爹我這麼幹,是為了將來天下的安定,也是想給您們清掃障礙,可扶蘇這個人有點認死理,認準的事情非得幹到底,不斷給老爹進諫。這下子把秦始皇給整煩了,乾脆就讓扶蘇去了北方邊境,去和大將蒙恬戍邊外帶修長城去了。

也許秦始皇的本意,是想讓這個兒子去鍛鍊鍛鍊,看看真正戰爭的殘酷,看看老百姓到底該怎麼治理,等他接受好了鍛鍊,再來接自己的班。可沒想到自己身體不爭氣,巡遊的路上就要交代了,這才給扶蘇寫下遺囑,要他把手頭的活交給蒙恬,趕回咸陽,來處理自己的喪事。幾天以後,秦始皇死在了回咸陽的路上,他死的很安詳因為他覺得,自己把後事都已經安排好了。

秦始皇算的很好,自己回到咸陽往陵墓一趟,扶蘇回到咸陽把後事一辦,可是還是他漏算了一個人,那就是趙高。趙高雖然是個太監,可身殘志不殘啊,他一心想著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幹出一番事業來,由於身體和身份都不太方便,他就把自己的前途,都壓在了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的身上。

趙高是讀過書的人,這在太監裡算是難得了,再加上自己一直追求進步,所以他曾經受命給胡亥當過老師,胡亥那,也一直很信任這老師。現在這封遺囑拿在了趙高的手裡,他要把握這個機會,搏上一搏。趙高拿定了主意,就去找胡亥,剛開始胡亥還有點不好意思,可架不住趙高曉之以利害,說如果你不當這個皇帝,那扶蘇繼位以後,肯定沒你好果子吃,就這樣胡亥就同意了。

隨後趙高告訴胡亥,要想把這個事情給辦成了,光靠你我二人那是不夠的。

哦,那還需要誰?

此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李斯李丞相。

胡亥覺得有點為難了,李斯都已經是丞相了,不像我們倆,事成之後都會有大好處,總不能讓他當皇帝吧!趙高臉上露出一絲奸詐,這不是問題,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會為了得到什麼去冒險,有的人會因為害怕失去什麼而冒險的。

這時候,秦國最有權勢的皇帝躺在車裡,新的皇帝還沒有產生,很多事情都要由李斯來打理。秦始皇有很多兒子,生前又沒有確立太子,為了防止這些王子爭皇位,造成天下大亂,李斯決定秘不發喪。每天百官照例去秦始皇的車前行禮稟報事情,一日三餐也要照例做好送過去,當時除了李斯胡亥趙高之外,只有五六名秦始皇的貼身之人知道秦始皇已經歸天了,其他人都被矇在鼓裡。

李斯還是比較滿意目前的局面,只待巡遊的車回到咸陽,等待扶蘇繼位就好了,可還沒等扶蘇出現,趙高先找上了李斯。趙高也沒有廢話,上來就開門見山,李丞相,現在皇上駕崩了,外人還都不知道,給扶蘇公子的遺詔和符璽都在我手裡,立誰為太子,全看您一句話了。

李斯嚇了一跳,他知道趙高臉皮厚,可沒想到他敢說出這樣的話,條件反射之下,他一口回絕了。趙大人,你怎麼敢說這樣大逆不道的話,那可是皇帝的遺囑啊!我出身低微,全憑皇帝提拔,才有了今天,現在皇帝把身後之事託付給了我,我怎麼敢辜負他老人家。

李斯說的是義正辭嚴,可這些早在趙高的意料之中,他抽動一下嘴角,陰陰的笑了一下,李丞相,那我來問你,依你之見,論才能、論功績、論謀略、論取信天下,以及在扶蘇公子心中的地位,你與蒙恬將軍誰強呢?李斯沒想到他會這麼問,沉默了片刻,悶聲說到,我不及蒙恬。

趙高看李斯這幅表現,心中頓時踏實了許多,繼續問道,丞相想想,如果扶蘇公子繼位了,那這丞相的位置,有沒有可能就是蒙恬的了。說完趙高頓了一下,看了看李斯那陰沉的臉,就怕那個時候,丞相大人你難以自保啊!

趙高這番話,就像一通組合拳,拳拳砸在李斯的胸口,讓他喘不過氣來。李斯有今天不容易啊,如今一把年紀,剛過上幾天舒心日子,又面臨下崗的危險,他實在心有不甘。沉默良久之後,李斯長嘆一聲,哎,趙大人,那你說該怎麼辦?

趙高已經等李斯這句話很久了,馬上他就告訴了李斯自己的安排,首先,偽造一份遺詔,立胡亥為太子,而後篡改給扶蘇的詔書,數落扶蘇的罪過,讓他自裁。為了讓扶蘇不至於寂寞,自裁的名單上,還添加了蒙恬的名字。

再說扶蘇,看到了催命書以後,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哭了一會,覺得自己有點失態了,再想想父王的要求,得,他轉身回到帳中,抽出寶劍就要自盡。這時蒙恬及時制止了他,蒙恬很理智,因為那催命書上有自己的名字啊,公子啊,我覺得其中似乎有詐!

哦,將軍何出此言?

你想啊,陛下現在外出巡遊不在朝中,國家又沒有設立太子的位置,所有公子都對皇帝的位置虎視眈眈。陛下讓你在我身邊擔當監軍,這分明就是為了歷練你,培養你當皇帝啊,可今天突然有使者來索取我們的性命,你不覺得這裡有問題嗎?

扶蘇一愣,那該怎麼辦,我們總不能違抗父皇的命令吧?

公子,依我之見,不如我們先向皇上提出申訴,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再死不遲。

扶蘇聽蒙恬這麼一分析,也覺得有點問題了,就轉過頭去看送信的使者。那使者本來就是趙高的人,只是一副面無表情的樣子,二位,我只是傳達一下皇帝的旨意,希望二位快點奉旨,我好回去覆命。

聽使者這麼一說,再看看那道要命的旨意,扶蘇又有點心灰意冷了。將軍啊,我當年屢次觸犯天威,這才被轟到邊關來督軍,父皇早就沒有立我為太子的意思了。現在已經定下胡亥為太子,胡亥年紀最小,皇上害怕諸位公子不服,特別是害怕我不服氣。現在你我領軍三十萬鎮守邊關,我們對朝廷足以構成威脅,皇上對我們肯定有了防範之心,我一日不死,他老人家是一日不得安心啊,所以才讓我自盡的。說完就自刎而亡。

使者一看,任務完成了一半,側過頭去看了看蒙恬,蒙將軍,你什麼意思?蒙恬是不肯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但是謀反,他還真沒有這個膽子,就想當面向秦始皇問個清楚。於是,使者就把蒙恬囚禁起來,又在軍中安排好了李斯的親信,而後回去覆命。

聽到扶蘇死了,胡亥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這回應該沒有障礙了。想到蒙恬一家對秦國還是有功勞的,胡亥就想把蒙恬給放掉,多少也能為秦國守衛邊疆不是。這個時候,代替秦始皇去名川大山祭祀的蒙毅回來了,這蒙毅是蒙恬的弟弟,也是秦始皇寵幸的大臣,當年他和趙高有點小恩怨,現在趙高剛要上位,當然不希望給自己對頭機會了,找了個機會,就跟胡亥打了個小報告。

其實啊,先帝本來就想立您為太子的,就是因為這個蒙毅,他一直說您的壞話,先帝這才把立太子的事情給耽擱下來,要不然,扶蘇公子也不用死了。這回可好,把一切罪過都推到了蒙毅身上,胡亥也覺得自己好像沒做錯了什麼,為了給哥哥報仇,就下令把蒙毅也給囚禁起來。

趙高一看,蒙氏兄弟被抓了,李斯也被自己嚇唬住了,沒有障礙了,就建議胡亥趕快返回咸陽,登基做皇帝。這天氣是越來越熱了,秦始皇的屍體已經有點不保鮮了,一陣陣惡臭從車裡飄散出去,為了掩人耳目,趙高很創新的讓人買來大批鮑魚,鮑魚車的臭味掩蓋住了秦始皇的臭味。可憐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威風八面,刺客都不能近身,死去之後卻被臭魚包圍,真是世事難料啊。

這一行巡遊的人馬,就浩浩蕩蕩回到了咸陽,這才公告天下,給秦始皇治喪,太子胡亥稱帝,就是秦二世。趙高勞苦功高,被封為郎中令。不久,趙高又慫恿秦二世殺害了蒙恬蒙毅兄弟,秦國失去了兩個棟樑之才,從此趙高開始把持朝政,朝廷也開始亂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