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比較、盡力而為、期望(二)

——比較

把孩子與別人比較,如與成功的哥哥或班級同學比較,會破壞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如果我們問:“為什麼你不能像哥哥那樣整晚睡覺,不能像蘇珊那樣安靜地玩耍?”就會在無形中把孩子置於壓力下。如果他們可以,他們一定會說:“我不是哥哥,我不是蘇珊,我是我!”最可怕的是用“壞得像你媽”、“笨得像你伯伯”這樣的話來譴責孩子,讓孩子感到困擾又毫無作用,並且還傷害了所有相關的人。

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比較、盡力而為、期望(二)

——最好盡力而為

為自己設立的最高標準就是比已經做過的做得更好。

學習者的成功標準是相對自己取得的成就。學習是成長、發展過程,不是為了獲獎或競爭。我取得的一大進步,對你而言可能是一小步。有些人刻苦努力,卻收穫甚小。有些人也許輕而易舉,進步顯著。哪一種情況更有意義?

一般而言,有意義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倍的勤奮意味著個人的良好發展和自我價值感。具有數學天分的人也許難以置信的靦腆,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面付出的努力,對個人的成長而言,比輕易地求解方程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換句話說,容易做到的事,是我們過去奮鬥的結果。而現在要克服的困難將塑造我們的未來,未來是潛能的展現。

如果我們為自己的孩子設置標準,這類標準必須是可以達到的,並結合孩子現狀制定。孩子會被激發去超越他以前的成就。如果總是和別人比較,孩子就會喪失信心。如果你盡力而為了,從整個一生來說,你就絕不會失敗。

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比較、盡力而為、期望(二)

——期望成為負擔

過去許多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沿著父母的足跡成長,從事家庭職業或商業,現在已經不常見了。三代醫生、律師、或農夫的家庭,使得後代很難另擇職業,但現在選擇自己道路的人越來越多,很難見到裁縫的女兒成為裁縫。除了純屬偶然外,子女不再從事父母的職業。這種情況很正常,我們希望子女有自己的事業,做出他們自己的選擇。

要求孩子做得最出色會成為壓迫性的負擔,如果我們要求的太多,孩子會反抗,不理睬我們,或者被迫屈服,產生對我們的憎恨和不信任。

我們必須學會尊重孩子,無論他們具備怎樣的能力和個性,都給予積極的肯定。

惟一合理的失望是我們辜負了他們。如果一位教授能夠接受兒子在菜園裡種地,而不是他所期望的學術領域,他就是一位快樂的父親,與兒子也會有良好的關係。如果一位農場主尊重孩子選擇音樂事業,最終他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男人比女人更多地感受到違背父母意願的苦惱,哪怕只是因為父母對女兒的期望低一些。父母給予孩子忠告,與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是不同的。就像愛與信任只能慷慨地給予,而不能強求一樣,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強迫他們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他們像我們一樣,有自己的命運。我經常遇到一些家長擔憂孩子的情況,潛在的想法是:“我如此聰明/成功/積極,我的孩子怎麼會不同呢?這一定是某某的錯誤,但不是我的。”

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比較、盡力而為、期望(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