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武则天不把江山传给侄子武三思而选择又还给了李家?

用户64359795

都说儿子是自己的好,但武则天似乎对自己的儿子都不满意;而且武则天也是犹豫过将皇位传给侄子武三思的。孙子儿子还是选择侄子,成为困扰这个位女皇帝多年的心病。

不过,在权衡利弊之后,武则天还是立李显为太子,算是初步做出了决定。但是,武则天最终退位和李显能够登基,确是因为一场政变。这种权力的更迭,渐染了许多人的鲜血。

从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皇后,再把李唐的江山改为武周的天下,武则天绝对算得上一位传奇的女性。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给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少谜团。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在中宗、睿宗两朝临朝称制,但又先后废了两个儿子,最终自己当上了武周皇帝。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则天也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显示:自己百年之后,该由谁来继承皇位?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武则天都不是很看重。事实也标明,这两个人确实不是做一个好皇帝的料。此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逐渐崭露头角,并不断地讨好武则天。这个老太太在晚年,还真萌生了立侄子为太子的打算。

不过,武则天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作为武则天的心腹,狄仁杰也曾直白地告诉武则天,侄子毕竟比不上亲骨肉。大臣们的劝诫,使得武则天逐渐意识到,其实拥护李唐的势力还很大,即便立了武三思,也难以保障他能在自己百年之后站稳得住脚。


于是,尽管觉得自己儿子不争气,武则天还是先立李显为太子。这种做法,多少有种妥协的意味,同时也反映出武则天的不情愿。而不久后,武则天病重卧床,一班拥护李唐的大臣,开始安奈不住,打算赶紧让李显继位。

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联合禁军,发动了政变,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宗等人诛杀,胁迫武则天退位。无奈之下,病重的武则天只得宣布禅让,由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李唐复辟。

所以说,武则天晚年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困扰。她最终选立李显做太子,难并不是就真的确定无疑地打算将皇位传给他。不过,张柬之等人怕夜长梦多,便乘机以兵变的形势将此事做成了。


我是老腊肉碣石樵子,希望与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补充。

碣石樵子

说到武则天晚年将江山传位给儿子、还给李家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正是这两个人的存在,武则天才没有将江山传给侄子武三思。

这两个对李唐复辟至关重要的人就是当时先后担任过丞相的狄仁杰、张柬之。

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在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曾经想过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武三思。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武则天深知自己如果传位给儿子,那么作为李氏血脉的儿子肯定会恢复李唐江山,这样一来自己建立的武周政权就不复存在。

相反传位给侄子的话,自己的武周政权将得以流传。就在武则天左右为难之际,她询问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狄仁杰对于立储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新唐书》载:会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又说:“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作为李唐的支持者,狄仁杰自然不希望武三思继位,但他也不敢直接反驳武则天,便说出了“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用母子之情来劝说武则天。武则天最终被狄仁杰这句话打动了,接回庐陵王李显,重新立为太子。


神龙政变,彻底斩断了武则天传位侄子的可能

虽然李显被重新立为太子,但是他的太子之位并不牢固。

只要哪一天武则天又想着让她的武周流传千古的话,武三思随时可能替代李显,成为皇储。不止是李显,连朝中一些支持复辟李唐的大臣们也对这件事有所担忧。

此外在武则天晚年因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导致二张飞扬跋扈,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因为私底下评论“二张”的所作所为,最终被“二张”陷害而死。李显在看到儿子、女儿被迫害之后,对于太子之位更加担忧。

最终在神龙元年,在宰相张柬之的组织下、太子李显及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政变第二天,武则天就下令太子李显监国,第三天便禅让给李显,第四天李显再次登上了皇位。

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再无权力,她传位给侄子的可能也彻底无望了。

正是有狄仁杰跟张柬之的存在,武则天传位给侄子的想法才落空,李家的江山兜了一圈又回到了李家人的手中。


煮酒君谈史

这个问题需要逆向思维,如果武则天把江山传位给武三思会发生什么?我想会非常惨。



首先,武三思继位,李家可能片瓦无存。

如果武三思继位当了皇帝。由于没有武则天这样的威信,必然要用铁血手段消灭一切对自己有威胁的人。这里边李家宗亲基本被武则天消灭殆尽,唯有武则天自己的子孙,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太平公主必然全部被镇压,一个不留。更别提什么后边宗不宗得了。武则天传位武三思,等于把自己的子孙送到别人的屠刀下。这是武则天不能忍受的。作为政治家,她明确任何誓言都是放屁。



其次,武三思继位,天下不稳。

武则天当皇帝,天下归心也好,不归心也好,武则天震得住。但武三思不行。武周代李唐本就是武则天个人的能力结果。武三思算什么东西?天下人不相信他是必然。武则天一死,武三思继位,天下必然大乱。那些拥戴李唐王室的忠心之士和政治野心家投机客必然会蠢蠢欲动,甚至出兵讨伐。武三思是否支撑住不重要,王朝危在旦夕是必然。武则天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毁于一旦。



最后,武则天毕竟是个女人和母亲。

武则天无论如何都是个母亲和女人。她最爱的虽然是权利,可儿女一样是她的心头肉。权利她得到了。临死之前,她最牵挂的往往是自己的子孙。作为武则天来说,她一生无憾,也许只是对儿子女儿有一丝歉意吧。而她能给予儿孙的,也唯有权利了。

无字碑是武则天一生的写照,是非功过任世人评价!武则天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魄力。她不传位给武三思,是她这一生的奋斗不是为了武家,而只是为了她自己。她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是她一个人拼命得到的!她死后,皇位想给谁就给谁!她选择做一个母亲和女人,交还给李家。事实证明,她政治家敏感完全正确。至少无字碑还立在那里!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如果你有一千万,在临终前,你是愿意留给儿子,还是愿意留给侄子?

我想,只要儿子不傻,很多人都会把财富留给儿子。

武则天的儿子不傻,武则天也不傻,所以最终立了儿子李显为太子。

武则天虽然不傻,但也曾经犹豫过



武则天一生当中,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让儿子李显、李旦先后做了皇帝,只是这两任小皇帝政务能力实在一般,于是武则天取而代之。

把皇位再传给李显或李旦,那么,说明她前面废了两位是错的,武则天是什么人?能轻易认错?

于是,有心之人,开始做文章了。

首先是武家的人,劝武则天立武三思或武承嗣为太子,因为两人都是武则天的亲侄子,而且能力不错,可惜武则天迟迟没有答应。

其次是一些大臣,开始劝说武则天,立武家人为太子。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臣王庆之了。

武则天说:“给我个理由,为什么不立我的儿子,而要立我侄子。”

王庆之说:“现在是武家的天下,怎么能立李家人呢?”



武则天听完,没有表态。结果,王庆之以为有门,不断建议,最后把武则天整烦了,直接赐了一顿胖揍,结果执行的人手太重,给直接打死了,真是得不偿失。

之后,当时宰相李昭德说:“自古有天子在太庙祭拜母亲的,从来没有听过天子在太庙祭拜姑姑的,为了千秋万代,陛下还是立自己的儿子吧!”

听完这话,武则天点了点头,似乎想通了。

狄仁杰的话,让武则天有所心动



一天不立太子,就不断有人游说武则天,有支持立武家后辈的,也有支持立武则天之子的。但总的来说,支持李氏接班的认更多。

武则天有一天问狄仁杰:“关于立储,爱卿怎么看?”

狄仁杰回答:“在我看来,大家都很怀念唐朝,若立太子,没有比庐陵王更合适的了。”

武则天大怒,拂袖而去。

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召见狄仁杰,问道:“我做梦,梦到下了好几把双陆棋,结果一局未胜,这预兆着什么呢?”

狄仁杰直言道:“双陆无子,难以取胜。意思是,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才是根本,无子难胜啊!”

武则天听完后,深思很长时间,终于在699年立了李显为太子。

狄仁杰的话这么管用吗?当然管用,但,另外还有原因。

那些看不见的事情,也对立储有影响



武则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为什么还犹豫很久?

因为武则天一直在衡量,在观察,在问狄仁杰时,武则天大体上已经有决定了,只是没有直接表露。

在执政期间,武则天发现,朝野支持武家人上位的人并不多,如果武三思上位,势必引起朝野大乱,武三思们根本不够实力抗衡。

在执政期间,武则天也发现,不仅在朝野李氏的支持率高,就连周边外邦们,也支持李氏上位。

于是,大气聪慧的武则天,结合各种事情,做了个英明的决定。



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氏,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对不是心血来潮。只是,武则天躺在病床上时,宰相张柬之等人害怕生变,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禅位,这可能是出乎了武则天的预料。


蓝风破晓

传给侄子还是儿子,群臣意见不一。武则天也曾迟疑和摇摆。

天授二年九月,洛阳王庆之自以为揣摩准了武则天的心意,上表要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武则天问王庆之:“皇嗣(睿宗)是我的儿子,为什么要废掉他?”王庆之说:“当今是谁家的天下,而以李氏为继承人?”王庆之为了表示忠于武则天,又多次陈述这种意见,结果被武则天杖杀了。

侍郎李昭德也向武则天进言道:“高宗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的天下,应当传给子孙,怎能以侄子为继承人呢!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侄子为皇帝会给姑母立庙的!”

武则天表示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很明显,在武则天看来,儿子还是比侄子更可靠的。

长寿二年正月,武则天的亲信奴婢团儿诬陷皇嗣,武则天毫不犹豫地杀了团儿。神功元年五月,来俊臣诬陷皇嗣与庐陵王谋反,来俊臣又被弃市。

尽管如此,她还没有彻底打消传帝位于武氏的念头。

圣历元年二月,武承嗣、武三思又谋求为太子,使人说武则天:“自古以来,皇帝没有以异姓为继承人者。”武则天又犹豫起来。狄仁杰马上针锋相对地说:“太宗栉风沐雨,南征北战,以定天下,传之子孙,高宗又将二子(中宗、睿宗)托付于陛下,陛下欲让天下于他族,难道这是天意吗!请问姑侄关系与母子关系哪一种最亲呢?陛下立子,千秋万代后还有人祭祀陛下;若立侄。就没听说过侄为皇帝而为姑母立庙的事。”

最初,武则天还以这是她的家事为借口,不让狄仁杰过问,但经过狄仁杰反复陈述利害,再加别人的劝说,武则天才决定不立武承嗣或武三思为太子。

突厥对继承人选择施加的影响。

圣历元年六月,武则天命武承嗣之子淮阳王武延秀去突厥纳默啜可汗女为妃。到了突厥,默啜可汗很不高兴地说:“我欲嫁女于李氏,姓武的来干什么!这是皇帝的儿子吗?”还表示要以武力拥立中宗、睿宗。同时把武延秀也囚禁起来。另外,又致书武则天,直言不讳地指责道:“我可汗的女儿应当嫁皇帝的儿子,武氏小姓,不能与我门当户对。”并声言要进兵河北。

上图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的乾陵

如果传帝位于武氏,不仅朝廷内部群起而攻之,而且时刻威胁边境的突厥就根本不承认武氏的地位。这不能不使武则天感到关于帝位继承人的问题不是随心所欲能够决定的。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武则天不得不于圣历元年九月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次年正月以皇嗣李旦为相王。


古道犀风

武则天幸好是生在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辉煌、万朝来贺的盛世大唐。彼时的大唐,是全世界的中心,是最开放的国度。外国人都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进入到“国家机器”体制内为人民服务。

如果她生在宋朝,你一个多看一眼男人都应该沉猪笼淹死的妇女,也想上树?小武同学确实做梦都不敢想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还好是唐朝,对于女人当皇帝这件事,唐朝人还是非常大度的,群众的意思是:最开始,我其实是反对的。

但是人家并没有征求我的意见,自己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我反对没用啊。而且这些年看下来,确实比他老公厉害。

我们这些纳税人的钱不能白交啊,也就由她去吧,反对她,社会动乱不是糟蹋自己的钱么!那不是傻吗?完全是看不开嘛!生活好才最重要的。

不得不说,唐朝这些吃瓜群众的自身素质还是很高的,兼容并收之外政治格局也相当高。

但是武则天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她是一个要强要面子的人。要不就不干,要干就干好!人生没有追求就等于是一条咸鱼。武则天兢兢业业的上班,一干就是20多年,终于有一天就到了该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了。

自魏晋时期开始,社会体制的主流一直是氏族制度,国家的概念还要排在氏族之后。

所以李渊家在北周帝国时代,就信誓旦旦的声称自己是鲜卑人,才会被封为北周的八大上柱国之一。

他们这个抱大腿“跪舔”鲜卑的动作舒展犹如行云流水,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也是因为氏族利益概念大于民族国家。

在那个时代,家族的荣耀在每一个人心里都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的。小武同学也想光宗耀祖,她就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

她家本就不是什么高门大阀,所以她上台以后采取了非常多的积极手段打压包括陇西李氏在内的老牌贵族,抬高新生贵族的位份,来混淆模糊新、老氏族之间的界限。武氏家族也是这样才混到了主流社会。

如果以后天下都改武姓,这个皇族又因自己而起,那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啊!武则天如此的想着。传给儿子,这不就又退回去了,千百年后也得被戳脊梁骨,花边娱乐都得写:一个女人窃国几十年后不得好死……

但是狄仁杰说:陛下与武氏弟兄是姑侄关系,与庐陵王是母子关系,姑侄与母子,你认为哪个更亲呢?当然是儿子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等陛下千秋万岁之后就能入太庙,与先皇共享世代香火祭祀;而自古以来,哪有皇帝在太庙供奉姑母的呢?

狄仁杰这个话偷换了逻辑概念,武则天怎么能不明白。

武家不会不供,因为她是“先皇”,一个新兴政权,要名正言顺,不光要拜她,估计还得把她演绎成在痛苦的抉择中毅然选择了救民族于李姓水火之中的大义灭亲的光辉形象。历史怎么写自然都是当权者的意识形态。

但是狄仁杰这话是在自己杀了多少批“反武”官员以后,依然婉转但是坚定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们所依仗的到底是什么?总不能把他们都杀了。

武则天思前想后:继续民调吧,看看能不能通过公众舆论对这些顽固分子施加压力,毕竟自己这几十年来改变国家状况对成果就摆在民众眼前啊!

武同学一方面安排官方出面组织调查,一方面让武家安排人手去拉拢选票,她要求不管动用多少力量,也务必要深入到最基层的阵线,保证结果万无一失。

过了几个月,调查汇总到武则天手里的时候,她的心瞬间就凉了。

群众们的反应和上次截然不同:

这女人傻吗?亲儿子不选,要选侄子。你侄子跟他妈一条心,能跟你一条心吗!

原来同意她管理国家,那不是里外里都是李家人么,她爱叫什么跟我也没关系,女人任性一点也很正常。但是要传给姓武的,那凭什么!这江山是你武家打下来的吗?

坚决支持李姓江山,这撅老太太!不换思想就换人。药不能停啊!

......

据管理此事的内官说,这还是挑选了好听的以后,才拿给她看的。

老太太!我什么时候成老太太了?武则天看着镜子里花白的头发,可不是么,都老了。

还记得自己才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皇宫这高大的宫墙还会颤抖,真是好笑呀,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怎么一转眼就老了。

武则天虽贵为皇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似乎天下没有她摆不平的事,但是此刻她才明白,不管她有多大的功绩,但在世俗的眼里,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妇,这一定位和权属关系始终未曾改变。那些朝臣也根本不认为自己是武周的臣子,他们始终是李唐的臣子。

武则天传位于李显的诏书一经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旧唐书》也给武则天发了的“好人卡”:

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5月与高宗皇帝合葬于乾陵。

武则天这一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精彩无限,但是终究还是斗不过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体制。


有书博物馆

小弟不才回答一下。

首先要说明一下,其实武则天考虑的是武承嗣而不是武三思。

武则天选择谁来接班关系重大,不仅仅是国家的大事,更是她自己的心事,她也一直在纠结,毕竟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如果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没发动玄武门之变没登上皇位,如果李世民坚持选择李恪而不是李治接班,李唐根本就不会变成武周。

况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封建宗法的皇位继承权一般都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是武则天的皇位却是从自己儿子那里夺来的,如果轻易还回去,别人怎么看?所以武则天一开始是没想过要传给儿子的,那就只能传给女儿、兄弟或者侄子。如果给女儿当了皇帝,那女婿该当什么职位?女儿死后又传给谁?传给兄弟也不行,因为武则天不是兄,她也没有弟。

所以想来想去只能传给侄子了。这也有两种情况,是传给李家那边的侄子,还是武家的,如果给李家,那还不如直接选李显或李旦,毕竟人家都是当过皇帝的,所以武则天选择的目标就很自然地落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武承嗣。

武承嗣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则天当上皇后后,就把这个哥哥贬了,后来武则天思考接班人问题的时候才想起了还有这个侄子,才把武承嗣接回来封了爵位。武承嗣也不记恨这位姑姑,还为武则天的登基之路扫除了很多障碍,可以说扮演了武则天的走狗,武则天在登上皇位后也封了武承嗣魏王。

不能说武则天没有考虑过武承嗣,然而阻力实在太大。权臣李昭德明确表示反对立武承嗣,他跟武则天说,自古以来没有侄子为姑姑立庙的,您觉得您的侄子会祭祀天皇(李治)吗?武则天无言以对。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况且李昭德的话也不是无懈可击,虽然没有侄子为姑姑立庙,但也没试过女人当皇帝啊?

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狄仁杰。然而狄仁杰也是重复李昭德的话,似乎没啥高明之处。但这个时候形势变了,李昭德那时武则天刚刚称帝,谁跟她提接班问题只会让她反感,更坏的还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狄仁杰这时武则天已七十三岁称帝七年,安排后事也合情合理。加上这几年,武承嗣飞扬跋扈,让武家尽失人心,李家接班已是顺理成章。

武则天此时也明白,李显和李旦才是人心所向,于是便选择了庐陵王李显为接班人。几年后,武则天下诏传位给李显。临终前,她还自己去了帝号称皇后葬于乾陵,长伴于丈夫李治身边。

以上答案参考自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


想得太远

有几个人会把江山传给侄子,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

关于武则天皇位的问题,史论纵横在前面的问答中已经说过了,本文就围绕武则天的心路历程来解答吧!

武则天在选择太子的时候也不是不纠结,在立侄子和立儿子的问题上,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心路历程上的。

出于政治的目的,武则天想立侄子,因为立侄子的话,自己建立的大周政权自己就是“太祖”,对于权力欲望极大的武则天来说,这是极其诱惑的,但是立侄子,那不是白白把天下给别人了吗,自己的儿子没当皇帝,让侄子当皇帝然后杀了自己的儿子?但是立自己的儿子吧,以后肯定会恢复李唐,自己岂不是亡国之君了。

在选择太子问题上,武则天很器重和信任的狄仁杰这时候站出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武则天:“姑侄、母子,哪个更亲?如果陛下让儿子接班,百年之后,牌位肯定放到太庙,子子孙孙都会拿供品来祭祀你;反之,如果立侄子,我还真没听说过有侄子当了皇帝,还把姑姑的牌位放到太庙的。”

听到这里,估计武则天对立侄子应该是挺抵触的,但是,武则天依然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于是狄仁杰又说到:“太宗皇帝当年栉风淋雨,平定天下,大帝临终前,又把两个儿子托付给您,现在陛下竟然想把皇位传给外人,这恐怕不是顺应天意。”

狄仁杰的几句话,条理清晰,直达武则天的“痛点”,让武则天下定决心要还政给李家。

于是没有立武家的人,而是立李显为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氏兄弟侍侧。文武百官和禁军统领李多祚,怕张氏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武则天被迫禅让地位给太子李显,李显给武则天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史论纵横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一群男人堆中杀出重围,站在权力的巅峰,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认为武则天纠结传位于李家还是武家,这也太小觑则天大帝了,她可是经历了长期的政治斗争,身经百战,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岂会为这点小事伤神,在她心里恐怕早有算计,否则她焉能成为空前绝后的女皇,令人高山仰止。

她所疑虑的是该以何种方式,怎样在自己死后把皇位还给李家,同时又不使自己大权旁落。毕竟武则天代唐而立,换了人间,激起了天下臣民的强烈不满,于是就有人造反,但都被女皇以雷霆之势镇压。女皇一方面对挺李派、行动派朝臣进行大面积清洗,以绝后患;一方面又震慑和拉拢温和的反对派,使之绝了立马复辟的念头。打一巴掌给一甜枣,告诉大家,朕迟早会把皇位传给朕的儿子们,你们不要担心,再忍耐几年即可。

群臣和李氏皇族也就默认了这个情形,女皇登基时已经是67岁高龄,在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众人预测她蹦跶不了几年,形势比人强,就让女皇当政吧,总比丢了性命强。退一万步讲,即使女皇头脑发热,将皇位传给武家,鉴于武家那几位才能有限的主,分分钟再拉下马来也是来得及的。君不见吕后一死,众臣平定诸吕不费吹灰之力耶。

群臣都是明白人,懂得如何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武则天再三考量,决定立李显为太子,并且将李显接回东都洛阳。这是再明确不过的信号了,好了事已至此,尘埃落定,大家皆大欢喜,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武则天死后留下了无字碑文,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可谓潇洒至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是三藏,带你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失落的往事。

三藏说史

问题是不成立的。武则天根本没有把江山还给李家,而是手底下的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重新把江山夺了回来还回给李家。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和其他几个大臣趁机联络羽林卫将军,率领禁军诛杀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并随即包围了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不过,功劳最大的五个大臣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都遭到打击报复,下场比较凄惨。比如张柬之流放边疆,气愤致死,时年八十二岁。相反,武则天到是一点事情都没有,安安稳稳的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


至于说武则天为什么不传给武三思,说实话即使传给武三思,武三思多半也是坐不稳天下的。李唐毕竟还是得人心的,很多大臣都是支持李唐的。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凭借自己多年的威望和能力,能够镇压的住多次反叛。武三思有这个能力么,皇帝不是传给你,你就能坐稳的?不过最为关键的据说还是狄仁杰给武则天进谏言,“只听说过儿子会把母亲供奉在太庙里,没听说过侄子会把姑姑供奉在太庙里的”。同时,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后来的事情前面都说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