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如何更好地給孩子安全感?

郜素清

生活中發現有許多人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即使為孩子傾盡全力,他們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有的是孩子很努力的想獲得父母的肯定,可結果總是失望……通過交流會發現,也許這些感覺都和他的家庭成長環境有關。

孩子在母體中孕育,從母體中分離,首先感受到的是母親的氣息和心跳。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所以孩子的安全感和和母親的情緒情感態度密切相關。


有許多母親自身也缺乏安全感,那怎麼給予孩子安全感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建立自己的安全感。為了避免自身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作為母親的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老公成長環境對自己小家庭的消極影響,反思自己應該怎樣做出改變,做不成熟養育方式的終結者,有意識地自我成長,儘可能保護孩子免受影響。

2、越早重視越好。雖然剛出生的嬰兒什麼都不會表達,但這個階段孩子的安全感需求是相當強烈的,有些心細的媽媽可以感覺到,當孩子蜷縮在你懷裡的時候似乎是回到了母體之中,似乎異常踏實、滿足。

如果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將來就有可能就很難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3、讓孩子接受到母親愛的信息。我們許多人是不擅長表達愛的,總以為孩子應該知道自己的心,其實未必,也許孩子感受到的只是我們的干涉、指責、命令和無休無止的叨叨……

媽媽們一定不要吝惜愛的表達:一個笑臉、一個擁抱、一句讚美、一個鬼臉、一聲“媽媽愛你”都可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感和安全感。尤其在每次的批評、懲罰之後更要讓孩子堅信:無論怎樣媽媽都是愛我的,她只是不喜歡我犯的錯誤!

4、不要過度保護。有的媽媽過度保護孩子,把孩子養成了巨嬰,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當他們進入社會,結婚生子,依然保持著一直以來被呵護的慣性,肯定要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家庭矛盾重重,這樣的境況很難擁有安全感。

幼兒園有許多被過度保護的孩子,他們都無法接受被拒絕、被否定、被批評,他們極度敏感,遇到問題時常感到驚恐,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

5、高質量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可以給孩子帶來內心的安全感的。自從有了智能手機,許多父母回到家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手捧手機葛優躺。孩子會投訴父母每天在家老玩手機不陪自己,有的媽媽重視了,有的媽媽是無所謂的態度。我們不要忘記了:孩子在家盼了我們一天,他們是多麼渴望享受一段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啊!

愛的對,就不會累。歡迎大家一起探討育兒話題。


媽咪老師72

要想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陪伴。陪伴寶寶,也有很多技巧。

做個快樂的媽媽

有些在我這裡看診的媽媽,她們說寶寶不愛看她,不愛笑,但是奶奶或是姥姥看的時候就愛看、愛笑。我和媽媽聊天,發現媽媽因為寶寶是早產或是出生有窒息,媽媽總是很擔心,很焦慮,當媽媽有這種心情的時候,寶寶是能查覺到的,就不愛看媽媽。所以,媽媽們不要總是擔心寶寶這不好,那不好,要快樂起來,開心的和寶寶玩。

滿足寶寶的需求

媽媽們要懂得孩子的需求。嬰兒早期主要的交流手段就是哭和笑。一般笑比較簡單,就是表示高興和愉快。哭雖然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但在小孩子這裡,哭的意義可不一定是消極的,他要用哭來喚起你的注意,用哭表達他的需求。家長要注意仔細觀察孩子,不要認為孩子哭就是要抱。如果是一個細心的媽媽,在這個年齡就可以從孩子不同的哭聲中,分辨出他的不同要求,比如是餓了,還是困了等,正確的滿足他的要求,使孩子學會交流,建立起母子親情。

多和寶寶說話

媽媽在給寶寶餵奶、換尿布、洗澡的時候,都要和寶寶說說話。比如說,“寶寶,到晚上了,我們洗個澡,洗完澡寶寶好好睡覺。”多和寶寶說話,寶寶今後語言發育更快,認知水平也會更高。不可因為他們天性安靜而讓他一個人待著,被忽略的孩子同樣會出現“淡漠人生”。母親和孩子的交往是他學習與人交往的第一步,為發展今後健全人格奠定基礎。

做到高質量陪伴

有些媽媽陪著寶寶的時候,媽媽自己玩著手機,讓寶寶獨自玩,或是給寶寶一個IPAD,讓寶寶自己玩,這種陪伴沒有起到良好效果。建議媽媽和寶寶玩時,教寶寶認識各種物品、給寶寶講故事、唱歌、一起玩遊戲等等,做到高質量的陪伴,這樣才有意義。

通過以上幾點,媽媽一定會養育一個安全感充足、身心健康、擁有健全人格的寶寶。


兒科醫生鮑秀蘭


兒科醫生鮑秀蘭

安全感是陪伴

在女兒一週10個月時,我為了給住院的母親陪床,把她放在她大姨家一星期。7天后,我一回到家就讓大姐把她送過來。女兒見到我,沒驚喜,我張開雙臂,女兒過來摟著我脖子不再鬆開。隨後的很長時間,無論我去哪裡,即使是上廁所,女兒都黏著,怕我又突然不見。

兒子2歲時,安全感較好,可以自己在沙坑玩,讓我上樓拿玩具或水。(那時住的小區是進出需打卡,不許外人進入的員工生活區)。但有一次因為他睡覺時我去接他姐姐,他醒來找不到我,於是一個月過去了也不肯獨處。

兒子找不到我的時間短,只一次,他的安全感就很容易彌補。但大多數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安全感卻難以彌補。

很多節假日回家的父母,再次離家打工時,為了避免孩子哭鬧,選擇悄悄地不告而別。而且一而再地用這種方式。他們選擇不要孩子暫時而激烈地哭鬧,卻培養出孩子極大的不安全感。試想想:爸爸媽媽突然消失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再出現,再出現時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突然消失,孩子因為這有恐慌無助?有多煎熬?卻又無可奈何。他們還能相信什麼?

嬰兒飢餓、不舒服、無助時需要及時幫助、擁抱、餵養,害怕時需要及時安撫。

孩子需要養育者的陪伴,越小越需要得到養育者的及時回應。媽媽們一手餵奶,一手吃飯,是及時回應。上廁所不關門,是為了幼兒能找到媽媽而不恐慌。點點滴滴都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愛

有一首小學生寫的詩,大意是:

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

媽媽不愛我,我也就不愛我了,

因為媽媽不愛我了。

我女兒現在一年級,因為作業的事常忍不住吼她。她會哭著說媽媽不愛她了,有兩次竟然說,"媽媽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我了”,我聽得很震驚、自責。不自愛,怎麼自信?不自信,一輩子可能都不會有安全感。因為,兒時的安全感是家長給的,青春期後的安全感就靠自信自強了。

作為家長,請不要隨意說:

……我就不喜歡你了

……我就不要你了

……就把你扔出去

……

威脅、冷酷的話語,使孩子感受到的是危險、可怕。如果最親近的家人都是冷酷可怕的,哪裡還會安全?


在職媽媽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首先是和孩子一起,客觀地面對現實。安全感足的寶寶,更有利於成長,未來更有可能有更大的出息。也不是說孩子沒有安全大吃一驚就是個多大的問題,客觀看待問題,不焦慮,不放大 問題,面對現實並尋求更佳解決辦法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全情陪伴是基礎。把帶孩子當成一件鎖事,或者是順帶的事,孩子的心裡其實很清楚,高質量的陪伴才有高安全感。

用開放的心態,確保孩子能夠放開。就像是孩子對外界事物的好奇一樣,家長也需對孩子所關注事物保持一顆好奇心,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近了,安全感自然就有了。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有些寶寶在擔心父母的離開,本來玩著很開心,突然想起看看父母還在不在,不在的話就哇哇大哭起來。我們可以認為是孩子沒有安全感,反過來,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能夠讓孩子在父母的關注下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安全感也會隨之增強。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接著上面的例子,本來還很感興趣的事項,發現父母不在就再也提不起興致來了。如果能夠通過親密接觸培養起孩子的興趣愛好,少受外界的干擾後,安全感當然不會差。

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在面對上述問題時,即使有人逗著玩,樂觀的孩子一般也會表現出很堅定地相信媽媽有事馬上會回來的。當然,寶寶能有這麼強的安全感,父母一般也不會把寶寶一人留下來,背後必定是做足了功夫才給了孩子這麼強的安全感。



理工爸的育兒經

說說我孫女。我孫女兩歲五個月了。由於她媽媽工作的緣故,兩歲前大部分時間都跟著我,我發現她特別膽小,無論什麼時候一看不到我就會哭😭著找奶奶,就連睡覺也得奶奶在身邊陪伴著,並且特別喜歡枕著奶奶的胳膊睡覺。如果奶奶陪著,就會睡好久好久。如果奶奶離開,她立馬就醒來哭😭。開始不明白原因,覺得她可能是餓了還是不舒服了,後來發現她其實就是讓人陪伴。不要認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其實感覺她也是有思想的。一開始媽媽離開她的時候,都是等她睡著了,孩子睡覺前媽媽還在身邊,醒來看不到媽媽她卻一點也不找,只是緊緊的摟著奶奶的脖子要“奶奶抱抱”。(感覺她應該是知道媽媽走了,要抓緊奶奶怕奶奶也離開她似的)後來,只要發現媽媽收拾箱子她就不睡覺了。春節後,媽媽自己帶了她三個月,感覺她跟媽媽好多了。


所以我覺得,如果有條件,媽媽儘量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媽媽的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千萬不要經常離開孩子,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林林媽媽

給孩子安全感:首先要做到身教。

和小孩的交談時,首先要平等,別總用母親的身份去壓制小孩子。讓小孩子有發言權,別把小孩當孩子。這樣又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又能讓孩子自由的發揮,那小孩就衝(俗話不窩囊)一個不窩囊的孩子就會有安全感。



在有當著孩子的面夫妻不吵架,不當著孩子的面去說一些負面的話,家長裡短的,奶奶家怎麼樣了,姥姥家怎麼樣了,都不去說,不要總拿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小朋友和自己的小孩比,有些家長就愛說,你看誰誰又考了個第一,你看看你等等吧,這樣孩子就沒有自信,沒了自信,孩子就懦弱就沒有安全感了。


當孩子遇到事情了,或做錯了什麼都先別急,讓孩子敘述完了,在做處理,不要一聽到什麼了,你先急了,孩子就會害怕,久了就會怕事,也就沒了安全感了。自己的憂煩不在孩子身上發洩,在小孩子的面前你就是母親,不摻雜別的,更不要用自己的負面情緒讓孩子疑惑,只讓孩子感覺媽媽的魅力就好了。

不論多忙多累,都要拿出時間和小孩子互動,讓孩子體會到真正的母愛,真正的親情,這樣的小孩子沒有安全感才怪呢。



說的太好了,我自己先讚了!


京西玉人


兒科恩銘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教導下,一步步學會說話,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逐步能夠學會自理,千萬不能一手包辦,什麼都替孩子做了,今後他們進入社會,什麼都不會做。

很多孩子到了大學,都不會洗衣做飯收拾家務,只知道埋頭苦學,還需要母親一直陪伴在身邊,這都是從小嬌生慣養的結果,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最終會害了自己的孩子。

給孩子安全感,不是溺愛,更不能放任自流,要多與孩子溝通,孩子犯了錯誤,要及時糾正,特別是在孩子12歲以後,開始逆反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最不聽話,很難管教,如果一味的訓斥、打罵,會讓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離家出走,或是跟社會上的小混混學壞。

因此,教育孩子,一定要從小就開始嚴加管理,母親的職責就是多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不能交給老人,自己出去娛樂。


jacklee珍稀

媽媽給孩子安全感,從表達方式來講,就分兩方面,一方面是行為,一方面是語言

行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做擁抱和撫觸。

3歲之前給他擁抱和撫觸,都能給他增加安全感。當然,3歲以後也可以擁抱。

語言,從出生開始,媽媽就可以跟孩子聊天說話,不論他是否聽懂是否會說話。

這對增加他的安全感也有幫助。

而不論是行為還是語言,表達的內容就一定是愛和鼓勵。

我從小就對孩子說媽媽愛你,所以我孩子表達清楚明確的第一句話就是,愛你,媽媽!

因為反覆強調媽媽愛你,所以,即便批評他、對他生氣,但是他還是會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不會因為批評他讓他大哭之後,他就會對你不親近。但生氣也是正常的,因為媽媽是普通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總有缺點,愛生氣就是媽媽的缺點。不過,這裡的生氣也是稍微嚴厲一點,當然一定不能體罰責罰,有時候比如看到孩子特別搗蛋不聽話,心裡生氣稍微把壞情緒表現出來也是正常的,畢竟是普通人。

至於鼓勵,一定要在尊重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孩子。

尊重,不光要尊重孩子,還要尊重我們自己,並且要尊重規則。規則也能讓孩子有安全感,沒有規則和界限,孩子會無所適從。

當孩子做出不良行為時,不打不罵不強制就是在尊重他們,不順從他們的不合理要求,就是在尊重我們自己,尊重規則。

具體做法如下:

當我們意識到孩子在吸引過分關注時,我們就可以轉身離開,或者忽略他的要求,那他們自然會覺得沒意思。這樣就避免了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協。

當孩子大吵大鬧,我們下意識想要比他更大聲來嚇住他時,要意識到這樣我們就陷入了和孩子的權力之爭,那我們就退出戰爭,尊重他生氣的權利和自由。在戰場上,失去了敵人,也就沒有勝負一說了。孩子鬧完看看沒有任何效果,下一次,他也就不會採用這種方式來要挾大人了。

當我們意識到孩子在報復我們、傷害我們時,我們就要首先想到,一定是他們先感受到了傷害,才會採取報復,如果我們用責備和懲罰就會再次傷害到孩子,就更加陷入惡性循環。要打破惡性循環,不妨試試先來個擁抱(他可能就停止報復,只是來一場委屈的大哭)。

當我們意識到孩子在自暴自棄,那就千萬別讓他覺得自己沒有指望,可以安排他做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他,並且始終相信誰都有自己特有的能力,所有人都有價值。這也是對他的尊重,同樣也尊重了你自己。

而正面的鼓勵,不是無緣無故就誇他,一定要在孩子作出成績,哪怕是很小的成績,比如搭好了一堆積木,也可以去鼓勵他,鼓勵的話語,不是說“哇,你好棒”,而是:“嗯,不錯,今天比昨天搭高了一點。

就像這樣,要鼓勵具體的內容,而不是隨便誇。

以上,就是讓孩子有安全感的方式,當然不全面,但希望這一點對你有幫助。

我是貝妮,更多內容,可以關注我哦~歡迎留言評論

貝妮雙子

首先,作為母親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陪伴在她身邊。要針對於不同時期的孩子對於陪伴的需求,給予他們不同的陪伴。母親要儘量地抽出時間陪孩子讀書,玩耍。遊戲。和孩子很好的接觸,交流。讓孩子內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意見。要肯定孩子的正確行為。 隨著孩子的成長,作為母親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處處聽自己的。而不顧及孩子的想法。要尊重孩子,與孩子交心。

其三,能認真聽孩子說話。並經常鼓勵她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培養孩子思想的獨立性。自信心,有利於孩子思想的成熟。

其四,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給予肯定,表揚,孩子身上出現問題,要及時指正。但做母親的不能輕易亂髮脾氣,心情隨情緒波動較大,這樣會讓孩子受己影響,讓孩子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其五,作為母親,要給孩子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要彼此恩愛,相互關心。要讓孩子感受到,家是溫暖地港灣,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媽媽永遠支持裡 ,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告訴自己的母親。


其六,教育孩子,要不斷提高自己,要努力使自己內心強大,真正的安全感其實是源於自己的內心。

母親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所以,你的言行直接會影響到孩子,所以嚴格要求自己,孩子也會向你看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