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錫常三市全域經濟差距很大城區經濟卻基本相當?

為何蘇錫常三市全域經濟差距很大城區經濟卻基本相當?

近日,媒體上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看待蘇錫常三市市區GDP相當?對此,回答也很多,關注者也很多。下面,筆者也就這個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對於蘇錫常三個地區來說,從八十年代開始,就已經出現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態勢。正是這種你追我趕,也使得蘇錫常三市在全域經濟方面差距很大、城區經濟卻基本相當的格局。

從蘇錫常三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經歷來看,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常州引領階段。這主要體現在八十年代,常州扮演了蘇南領軍城市。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常州,一度被稱為“小上海”,經濟增長速度也明顯快於蘇州和無錫,是全國“明星城市”。紡織品是常州的龍頭產品,全國的優質紡織都集中在常州,甚至超過了上海。所以,那段時間的常州,被稱作為紡織城。不僅如此,還帶動了鎮江南部丹陽的部分地區,使那邊的鄉鎮也都搞起了紡織品。同時,常州的輕工產品也不錯,影響也很大,如金獅自行車,當時就非常出名。

第二階段,無錫引領階段。這主要體現在了九十年代,無錫因為“頂風”投資了一批項目,如小諾黴素、小天鵝洗衣機以及鋼鐵廠等,甚至當時的無錫市市長還被中央點名批評。但是,正是這些投資項目,讓無錫成為了蘇南的領軍城市,經濟一度把其他兩個城市拉下了一段距離。而那段時間,無錫的城區經濟實力相當強,且上市公司很多。

第三階段,蘇州引領階段。大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蘇州就逐步開始引領蘇南地區了,直到現在,仍然是蘇南的引領城市,也是江蘇的引領城市。所以,蘇州也是蘇南引領時間最長的市,其主要原因,就是新加坡工業園區的建設,以及下轄縣的經濟快速增長,超過了無錫,把常州越拉越遠。

那麼,如何來看蘇錫常三市的經濟總量呢,如果用同為蘇南城市的鎮江做參照物的話,蘇錫常加南京與鎮江的經濟關係就是,常州的經濟總量是鎮江的兩倍,無錫是鎮江的三倍,南京是鎮江的四倍,蘇州是鎮江的五倍,且這種關係已經維持了很多年。雖然這不是貶低鎮江市,因為鎮江市是江蘇最小的城市,人口少,面積小。但也從一個層面說明,蘇南地區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包括蘇州與常州之間,也已經沒法相比。而在八十年代初期,蘇州與鎮江、常州的經濟都差不多。

從城區經濟來說,按理,無錫的經濟實力應當好於蘇州和常州,為什麼反而是三個城市中總量最小的呢?原因應當在於,蘇州把吳江、吳中和工業園區都算進來了,特別是吳江和吳中,影響很大。常州則把武進和金壇也拉進來了,武進的經濟總量很大。無錫最好的江陰則沒有能夠拉進來做城區,宜興也在城區經濟之外。自然,也就比不上其他兩個地區了。實際情況是,無錫真正的城區經濟還是不錯的,是比較強的。無錫與蘇州的差距,主要是所轄縣市,常州更是將武進和金壇拉為城區後,就只剩下一個經濟並不發達,或者說與蘇州、無錫兩地縣市差距比較大的溧陽了。所以,整體實力相差很大,並已經被南通超過。

從總體上講,蘇錫常之間,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旗鼓相當的格局,尤其是常州,已經很難再與蘇錫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