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死的冤吗?

生存面子问题

韩复榘死的冤吗?一点都不冤!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民族大义面前,保存实力,死的一点不冤

我们都知道,韩复榘和蒋介石有矛盾,这个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

韩复榘本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中原大战前夕脱离冯玉祥,投靠蒋介石,然后被蒋介石任命为山东省主席。


韩复榘在山东省主席任上,可不是真心要跟蒋介石干的,而是想要把山东变成一个独立王国。韩复榘一方面把蒋介石的人排挤出山东,在重要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亲信;一方面截留地方税款,扩充军队。

更何况,在西安事变发生后,韩复榘更是公开发表“马电”,对张学良的行为大加赞赏。这一下蒋介石更是视韩复榘为眼中钉,必将除之而后快。


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复榘所在的山东成了抗日最前线。起初的时候,韩复榘对于抗日还是相当积极的,还有过血战德州这样的壮举。

但是蒋介石却想借日本人之手,彻底消灭韩复榘,不仅在军饷上做文章,甚至还调走了原本答应给韩复榘的派兵部队,并且让韩复榘的部队死守在第一线。

韩复榘算是明白了蒋介石的意图,为了保存力量,丝毫不顾李宗仁“死守泰安”的命令,将自己的部队撤出了山东,让日本人轻而易举的渡过黄河天险,占领了山东。

韩复榘是个军阀,保存实力无可厚非。但是在日本全面侵华之际,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让无数百姓暴露在日本人铁蹄之下!

韩复榘哪怕有一万个理由,在民族大义面前,也得统统靠边站。韩复榘该死,死的一点都不冤!


(二)、自己作死,死的不冤

上面第一点是从民族大义上来讲的,好像有点太高大上了。那就讲点境界低的,韩复榘是如何自己做死的。

在这之前,还是得先说另一个人,张学良。当然了,这里不打算说张学良丢掉东北的事情,而是要说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解决后,张学良执意要送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还是太年轻,离开了东北军的保护,还不是只能任蒋介石宰割,要不是有宋美龄在,恐怕张学良已经成为了蒋介石的刀下亡魂。

韩复榘和张学良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明知道不战而逃是死罪,就应该时刻待在军队里,在军队掩护下或许蒋介石还不敢动手。

但是,韩复榘就偏偏信了蒋介石,孤身去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北方将领军事会议”。这下可好,脱离军队的保护 ,韩复榘就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小兔子,轻而易举的被蒋介石给干掉了!

韩复榘这样的行为,完全是自己作死啊,谁也救不了他!


小镇月明

韩复榘是民国时期的山东大军阀,手下坐拥着10万大军,在抗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为了保存实力带领部队离开了山东省,使岁月悠远的山东沃土落入了日本人的践踏中,使这片齐鲁大地轻易地就被日本人攻占了下来,如果从大局来说,韩复榘的行为其罪当诛,是理应千刀万剐都不足惜的。

但是如果我们将韩复榘习横向跟同时期的人物对比,我觉得他其实是有些冤的,大家先不要骂,先听我往下讲来。


张学良丢掉东北

张学良想必大家都知道,西安事变他为现代历史立下了大功、他东北早年的易帜对国家统一也是一件大功、还有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刘长春也是在张学良的资助下前往美国的。

从很多时候来说,张学良的本质并是不坏的,从他的很多行为来说他更像是一个冲动、不理智的热血青年,没有经历过他父亲所受到的挫折以及磨练就坐上了东北王的位置、就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军阀,他一下子被拔得太高,是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张学良正因为看病的原因待在北平,那天晚上他正在看梅兰芳演戏,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兵变,他直接选择了退让,通过在北平遥控,使东北军不发一枪一炮的退出了东北。

将20来万的东北军退到了关内,将广袤的东北沃土、以及发达的东北工业文明、堆积成山的强大武器留给了日本人。

张学良之所以不抵抗就丢掉东北的原因

后来张学良曾经跟人说过,自己之所以会命令东北军不还手就退出东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还手会导致矛盾激化,怕给日本人发动真正侵略的借口。

所以张学良宁愿自己手下的部队受伤,也仍旧命令东北军不准对日本人还手,在张学良自己的想象中,只要自己不还手,等风平浪静后通过国际间的舆论、通过日本国内内阁的仲裁,自己就可以从关东军的手中要回东三省了。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空前胜利,使东北成为了日本人不可能放手的肥肉,因为九一八事变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军部的上位、内阁的逐渐垮台、日本被军国主义的笼罩,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九一八事变的胜利彻底的改变了,日本人从最开始的窥探开始转变为了侵吞整个中国的野心。

而国际间的列强也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失去了很多触手、因为日本人成立伪满洲国的掩盖,所以东北在张学良的手下彻底丢掉了。

张学良丢掉东北后没收到处置的原因

东北丢掉最主要的责任人是张学良,因为在当时张学良虽然归顺到了蒋介石的部下,但东北以及大半个北方在中原大战之后都成为了张学良自己一人的私产,他实际上是和蒋介石一起平分起天下的。

在当时的东北和北方只要张学良说不,蒋介石是不可能强迫得了他的,所以责任还是由张学良自己一个人负责。

当然也不是说蒋介石没有责任,因为他是当时全国的共主,他不敢和日本人打,怕激怒了日本人将战局扩大影响到自己的地盘,所以在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主要的责任在张学良。

张学良丢掉东北之后他仍然统治了山海关内的大片北方国土,因为当时的蒋介石还没有决心抗日、张学良手下的军队也庞大到让蒋介石忌惮,所以虽然张学良在当时饱受了骂名,但是他仍旧在北平继续以军阀的姿态生活了起来。

励精图强治理山东,并在抗日战争一开始有着不错表现的韩复榘

但是与张学良相比,韩复榘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韩复渠在丢掉山东后,与蒋介石叫起了板来,最后被蒋介石借开会的名义派军统人员将其处死了。

其实和张学良相比,韩复榘在很多时候是差不多的,自韩复榘主管山东开始,他就开始励精图强,狠狠整治起了山东无能的吏治、将全身心投入了剿匪中,对于弱国亡兵的鸦片生意他更是没有丝毫的容忍,凡是抓到贩卖鸦片的一律处死,没有任何二话。

除此之外,他还在山东各地鼓励重办实业工厂、将大部分的精力金钱投入到了教育中、为了整治农村的不良风气发起了新农村活动,在韩复榘的治理下,山东省就这样成为了一个不差于阎锡山山西省的先进强省。

在日本人准备发动抗日战争前,韩复榘更是拒绝了日本人向北方军阀提出的“北方五省联省自治”的提议。

而且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韩复榘也没有马上就丢掉山东,他在最开始的时候和日本人展开了血战,用自己部下颇大的伤亡为山东省的抗日拉响了第一声炮火。


促使韩复榘直接在抗日战争中丢下山东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韩复榘也见识到了日本人武器的强大,所以他一直期待着蒋介石给他支援的重炮能快些拉到山东,这样自己才能有真正和日本人抗衡的实力。

但没多久,蒋介石的行为就让他气愤得要炸了起来,因为蒋介石直接将允诺给他的重炮部队给了自己的嫡系部下汤恩伯。

当时的汤恩伯与韩复渠一同处在第五战区内,汤恩伯的部队原本就有着非常精良的武器和训练充裕的士兵,但是蒋介石为了保存他中央军的实力就下令汤恩伯游走在了战争的外围,把山东留给了韩复榘自己一人去应对。

原本韩复榘守住山东是很有信心的,他一开始的时候也是斗志昂扬,但是事情在蒋介石违背诺言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韩复渠失去了和日本人对抗的底气,也因为蒋介石的背信弃义而陷入到了歇斯底里的愤怒中,他知道蒋介石打的小算盘,知道蒋介石想借日本人的手除掉自己的势力,好让他的中央军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十分不满的韩复榘就直接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出了山东,在蒋介石和第五战区的总司令李宗仁向他问责的时候,他直接搬出了蒋介石、唐生智丢掉国都南京的例子,毫不客气地将蒋介石呛了回去。

和张学良走向不同结局的韩复榘

所以当时决心抗战、又被韩复榘狠狠扫了面子的蒋介石就将韩复榘引出了十万大军的保护,用计将他处死了。



如果将韩复榘和张学良相比,我觉得韩复榘的死是如同窦娥六月雪般沉厚的冤。

但是从整个国家大局来说就不一样了,在大义面前,韩复渠是死不足惜的,当时正是全面抗战的时候,全国各地有着那么多的军阀,如果每个人都跟他韩复榘一样因为蒋介石撤销了支援的武器或者不增兵救援就将一省一省的领土丢给日本人的话,那有多少国土可以丢掉?那抗日战争还能胜利吗?

蒋介石虽然也有错在先,但这却不是韩复榘不抵抗的借口。

所以在抗日战争中的韩复榘是一个罪人,抗日战争中一寸山河一寸血,蒋介石虽然前期的时候有所保留了,但是在抗日的后期他却将自己绝大多数的军力部队投入到了抗日战场上,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韩复渠一开始的抗日也是值得我们肯定,但是他后来的行为却足以让他进入罪恶的深渊,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孤客生

韩复榘这个人怎么说呢,其实挺可怜的,虽然他不至于被人称做是名将,但其确确实实也算是一位人物,绝对不是某些书中说道的“主鲁期间随意判案笑话百出、面对日本人不战而败”,以至于现代人提到韩复榘就说他是汉奸、卖国贼之流的,但是对于那些熟悉历史中权臣与君主勾心斗角的争斗的话,我们对于韩复榘的死也就明白了。



首先我们从两方面来说,韩复榘这个人物绝对厉害,一是他位居冯玉祥十三太保之首,二是他主政山东七年。

韩复榘早年追随冯玉祥发的家,手里掌握西北军重兵,因为能征善战,在北伐之际也是非常厉害,多次打败奉系军阀张宗昌和李景林,其更是率先击退奉军,攻入北京南苑。而当时冯玉祥就觉得他韩复榘再厉害,还不是自己的手下,自己便撤掉了韩复榘的职务,来衬托自己的领袖身份,结果蒋介石这时候对韩复榘抛出了好处,就这样,韩复榘脱离了冯玉祥集团开始成为了山东的封疆大吏。



不得不说的是,冯玉祥的驭人之术差的要命,作为一个巅峰时期拥有四十万士兵的大帅,竟然没有培养出一批死忠,这一点,蒋介石比他厉害多了。

而韩复榘在主政山东之后,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军阀,手里军队发展到了数十万,其虽然没有像李宗仁等这些人物倒蒋厉害,但对蒋介石也是明防暗防,这种矛盾不光体现在了韩复榘和蒋介石的身上,在所有军阀和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都有体现。而蒋介石一直在等一个机会啊,这个机会直到抗战爆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山东处于华北,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复榘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奉命参加抗战。而在前期,韩复榘确实和日本人打过多次血战,其的嫡系部队损失惨重,结果蒋介石的中央军又迟迟不肯救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又不是自己的桂系人马,所以也不心痛,就让韩复榘誓死抵抗,结果韩复榘抗命,李宗仁随即报告给了蒋介石。而在这种情况下,韩复榘对于蒋介石的心思是极其清楚的,无非是借抗日之名排除异己,所以他才下令撤退了,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蒋介石会狠心对自己痛下杀手。

这就是蒋介石的厉害之处,可谓毫不手软,把一位当年好歹帮过自己的将领就一声不吭的杀了,并且给按上了一系列名头,可谓是薄情寡义,而这对蒋介石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所有军阀都开始拼命抗战了,不敢在保存实力,并且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嫡系王耀武开赴山东,可谓一举数得。



而反观韩复榘这个人呢,他死的到底冤不冤,我们也很难说,因为在抗日大计面前,全国民众无论何人皆有责任,而韩复榘身为一方军政首脑,他的义务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但其最终为了保存实力,却选择了撤退,这注定是耻辱的。但我们也不能说这韩复榘一枪不放就跑了,甚至是一位卖国贼。

他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但作为旧式封建军阀,他只不过是没有走出军阀的狭隘,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哀。


书中历史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回营后,诸葛亮变身郭德纲,极尽调侃之能事,后来刘备以桃园结义情分插了一嘴,关羽什么事儿没有,他有刘备这把保护伞。轮到马谡大意失街亭,人家也积极承认了错误,胜败乃兵家常事嘛,诸葛亮挥泪斩之。

张学良严重误判,一枪未放就将东北拱手相让,委员长痛心之余,也没敢声张,后来在西安狂捋虎须,委员长动了真气,站在张学良后面的小姐姐一出面,张学良便隐入历史的角落里混吃混喝等死,否则依着大少爷的小性子,往后还指不定闹出什么乱子呢,小姐姐真是挽救了他。

韩复榘死得冤不冤?就死亡的结果本身,一点也不冤,他该死的原因有好几条,最重要的一条是“反蒋”。

张、杨闹出西安事件时,韩复榘那不光是口头上支持,私底下也准备派兵与张学良共同夹击中央军,言行绝对一致,招招想要致老蒋于死地。丢失山东后,韩复榘仍在致力于研究反蒋课题,为此和四川的刘湘沟通密切。

韩复榘所研究的反蒋课题,在抗战危急时刻,蒋介石是不能把它摆到台面上的,所幸韩复榘给老蒋提供了摆在台面上的口实——不战而退。日寇进击黄河时,韩复榘弃守济南,放弃在黄河天险阻击日寇,后来又在李宗仁命令严守泰安的情况下,弃守泰安,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弃守就弃守吧,韩复榘还敢回电:“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反了,真的是反了。

结果不冤,过程冤不冤?冤,冤的要死。

先来看看韩复榘主政山东之功,作为西北军中有名的儒将,韩复榘在后世惨被描写成一个刽子手兼大老粗。当年他主政山东时,掀起了尊师重教的热潮,别的经费保不住,他也得先保住教育经费,教师工资从不拖欠。
韩复渠当然是个刽子手,不过这刽子手的屠刀是对准着贪污腐败和盗匪毒贩,鲁北一名国民党籍县委员被他查实有严重贪腐,就地活埋;自己手下贪污,枪毙;韩复榘就职山东省长不到一年,山东半数县长因经济问题被撤掉,铁腕肃贪正是韩复榘的个人标签。
针对政府公职人员腐败,韩复榘定的条款不可谓不细致:交通工具,县长以下不准乘坐汽车、轿子,只能骑马或步行;不得在政府机关举办公务宴会;政府公职人员不能搞兼职,不能接受锦旗牌匾等荣誉;政府公职人员家属不能佩戴高级首饰;不能用政府电话打给自己家。总而言之一句话,韩复榘对政府人员、尤其是国民党员的贪腐行为持零容忍的态度。

反腐斗士韩复榘前期在抗日方面也绝不含糊。抗战爆发之后,他组织本部军队先后在鲁北、鲁中、鲁西南各地多次战役,重创敌寇的同时,部队也付出了很大牺牲,损失近半。后来为什么要在济南和泰安撤退?

答案很简单,寒心!

蒋介石不仅先是调走了韩复榘的炮兵,后来答应给他的重炮旅反倒给了附近其他部队,韩复榘面对兵员已经战损过半的现状,同时也意识到了蒋介石的内心想法,说借刀杀人那是夸张,把自己的非嫡系消耗干净总是没错,韩复榘后来之所以破罐子破摔,几乎直接撕破脸,说明他认为“老蒋是在整他”的心理已经根深蒂固。

很明显,后来的韩复榘还是太高估老蒋的道德约束力。他没想到先一枪未放、后狂捋虎须的少帅什么事情也没有,在日本人最后通牒下退出北平的宋哲元什么事情都没有,甚至是倒向日寇阵营的汉奸们中的很多人都什么事情也没有,为何独独他作为一名曾经坚决抗日的二级上将最后却千里送人头,丢掉了卿卿性命。

韩复榘之误国,在于贻误战机,差点打乱了徐州会战战场上全面部署,当然,这也是急昏了头、犯了受迫害症的韩复榘所不愿意思考并面对的问题。从这一方面讲,蒋介石在关键时刻用一名二级上将杀一儆百,对于抗日军心的提振的确有正面积极作用。


历来现实

不管韩复榘死的冤不冤,史论纵横韩复榘死得其所了。

难以评价的韩复榘

韩复榘这个人物很难评价,在1937年断然拒绝了日本人提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在卢沟桥事变后,也曾积极抗日,但是随后在日军入侵之时,一枪不发导致山东沦陷,其实和张学良放弃东北如出一辙,遭人唾弃。

作为西北系冯玉祥倒台后快速崛起的韩复榘,其实是一个很厉害的存在。为什么说韩复榘厉害,在中原大战后,作为倒戈冯玉祥的报酬,蒋介石给了韩复榘主政山东的机会,在韩复榘主政山东期间,逐渐排斥中央军阀,使自己摇身一变又成为新军阀,和宋哲元一道成为九一八事变后到日本全面侵华前的北方新军阀。

在日寇对华北侵略逐步升级的情况下,韩复榘和宋哲元一样,希望通过自身的手段和日本进行外交,从而抵制中央军进入境内,最终的结局是都无法抵抗日本的侵略,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地盘。

蒋介石为何枪决韩复榘?

韩复榘始终提防蒋介石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在蒋介石剿匪期间,中央军所到之处,其实也是当地军阀被收编之时,因此,以韩复榘的政治敏锐度不可能看不出来老蒋打的如意算盘。

韩复榘深知自己非蒋介石嫡系,意识到,所谓的抗战其实完全是拿自己当炮灰,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在日本进入山东后,韩复榘选择撤出济南,并且放弃长江天险,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韩复榘的部队非但没有抵抗,反而有向蒋介石地盘进军的趋势,除此之外,韩复榘还同四川军阀刘湘秘密联系,企图共同发动反蒋运动。

在河南省高级将领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总结: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有人负担!

韩复榘听到蒋介石是要追究自己的责任,立马说道:“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蒋介石声色俱厉地截住韩的话说道:“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人负责。”

会议还没有结束,蒋介石就指使军统的人对韩复榘进行了抓捕,几天后进行了枪决,可以说,蒋介石对韩复榘痛下杀手应该是蓄谋已久。

韩复榘死的冤吗?

无论于公于私,无论是大局还是小局,韩复榘都应该死,而且是必须死。

首先,在国家危难之时,正是应该众志成城进行抗战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应该联合起来,就是桂系一直和蒋不对付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也和蒋达成了共识,滇军、川军相继出川抗日,可以说团结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但是这个时候,韩复榘还为了个人权力斗争,想要进行倒蒋运动,无异于置整个民族的利益于不顾。

其次,韩复榘在抗战过程中为了保存个人实力,的确是表现出的消极抗日,的确有背当时的抗战大局,当时全国抗战情绪高涨,如果这个不抵抗,那个也不抵抗,那么,整个中国还有哪里可以抵抗?

而且,蒋介石抓捕韩复榘的地方也很特别,并不是秘密处决,而是在抗日协调会议后进行抓捕,并且是国民党高层组成军法会审,其中有何应钦、鹿钟麟等。其意图很明显,就是拿韩复榘开刀,杀鸡儆猴!

韩复榘被枪决给国民党军的各军阀敲响了警钟:凡是为保存嫡系势力,消极避战者必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史论纵横认为,不管韩复榘死的冤不冤,的确是死得其所了。


史论纵横

在温小二看来,韩复渠死的不冤。

虽然说当时韩复渠在1937年断然拒绝了日本人提出的“华北五省自治”的议案,但是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韩复渠为了保存实力竟然一枪不发,全军后撤。

如果这种行为还死的不冤,那我们是不是对另一个逃跑将军张学良责难的太重了?

韩复渠,字向方,出生于一个秀才家庭,早年受制父亲的管教,写了一手好字,也曾担任过县衙门中担任书记员的职务。可惜好久不长,便沾染了赌博的恶习,因此签下了一大笔债,随后带着妻子闯关东。

到了东北以后,韩复渠由于算命先生的建议入了军伍,在冯玉祥的营中担任“司书”。1912年1月,韩复渠随冯玉祥参加滦州起义,此后十余年,由于骁勇善战,节节晋升直至西北军的骨干,任西北军第二十师师长,冯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之首。

1930年,中原大战韩复渠拥蒋讨冯,战后蒋介石论功行赏,任命韩复渠为山东省主席,至此韩复渠统治山东七年之久。在这几年中,韩复渠致力发展山东经济,普及教育,整顿吏治。当然,身为旧时代的军阀,他身上也有不少恶习,比如说干涉司法,草菅人命等。

随着韩复渠在山东的势力稳固,蒋介石和韩复渠的矛盾日益加深,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韩复渠第一个响应,并且暗示张、杨二人可以考虑武力解决。

这一举动,让蒋介石动了杀机。

1936年底,日本人蠢蠢欲动,由于山东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因此日本人觊觎已久,多次威逼利诱韩复渠,想要成为己方傀儡。韩复渠对日本人的图谋心知肚明,也是守住了自己的底线,直到一旦投靠日本人,那必然就是遗臭万年万劫不复的结局。而且,一旦投靠日本人,他辛苦做上山东土皇帝的位置可就变成了“儿皇帝”。因此,韩复渠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自治政府”的议案。

卢沟桥事变后,在当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韩复渠认定蒋介石要借日本人之手铲出他的地方割据势力,因此不顾大局,公然拍板决定全军后撤。

一时之间,韩部官兵骂声一片。12月,日军强渡黄河,面对一千多人的日军,韩复渠几万大军逃之夭夭,放弃济南,泰安,济宁,等战略要地。

蒋介石和韩复渠矛盾重重,西安事变的旧怨也是如鲠在喉,现在韩复渠冒天下之大不韪,当起了逃跑将军,那就休怪蒋介石新仇旧怨一起算了!

1938年1月,蒋介石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要求第五战区,第六战区的将领必须参加。以这样的名头,将韩复渠骗到了开封(当时的韩复渠手握重兵,一旦风声泄露,那韩复渠投敌,那事情就更加糟糕)。

随后,被戴笠由专轮送解武昌,在1月24日,在武汉一栋戒备森严的大楼里,身中五弹当场毙命,时年四十八岁。

韩复渠有罪吗?

正所谓一寸山河一寸血,韩复渠消极抗日,为了保存实力,公然撤退。这种人,死的怎能叫冤呢?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山西有个王,叫阎锡山。山东有个王,叫韩复榘。

韩复榘怎么死的?被蒋介石派的特务暗杀。

韩复榘有没有功绩?

有!韩复榘作为山东省主席,统治山东长达八年时间,是国民政府期间任职时间最长的主席,没有之一。

在他统治时期,实行了很多促进民生和经济的举措,如剿灭境内土匪,兴办教育实业,严查毒品走私等。这些措施大幅的提高了山东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

韩复榘死的冤不冤?

有点冤!为什么这样说?

韩复榘在统治山东期间,一直处于脱离国民政府的半独立状态。和蒋介石代表的中央政府始终矛盾不断。

不仅公开打击蒋介石在山东省的亲信势力,试图将其排解出山东。

而且公然支持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要说前两件事还只是和蒋的个人矛盾,那么韩复榘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为保留自己的嫡系部队而放弃山东的举措,则更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这也彻底的激怒蒋介石,下定决心将其置之死地。

1937年,韩复榘在开封被抓捕,随后被特务戴笠所暗杀,享年仅有47岁。


纵观韩复榘的一生,有功也有过。对山东有功,但终究是一个抗战不彻底的军阀。李宗仁就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愚而好用的简单头脑终于误了他。


奇点历史

大家觉得韩复渠死的有点冤枉,很大原因是由于他虽然丢掉了山东,蓄意保存自己的实力。可是当时大部分的地方军阀都是持这一想法,而蒋介石却只处死了韩复渠一个人。下面这件事将会让大家做出决断,韩复渠到底该不该死。


时任宋哲元第1集团军参谋长的张樾亭,在战后的回忆录里说到:“1937年冬天韩复渠派人来到豫北宋哲元部驻地联络‘联日反蒋。企图由韩复渠部抢占南洋、汉中,宋哲元部渡黄河抢占陕西,刘湘部抗守蕨门,将蒋介石的中央军阻拒于潼关、三峡以东,逼之与日军决战‘’。后来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提及此事,绝非凭空捏造。

韩复渠此举完全是叛国行为,妄图彻底联合日军打败蒋介石之国民政府,组建亲日的伪政权,保住自己的权力和荣华富贵,其心可诛!



仅此一条,再加其作战不力,不战而弃山东和黄河天险,予以处决,合情合理!


小小狼王

韩复榘该不该死,该死,但是韩复榘冤不冤,其实很冤。正如李宗仁对他的评价“他的愚而好用的简单头脑终于误了他。”

为什么说他该死呢?因为面对日军的进攻,他主动撤退,放弃济南,导致整个山东被日本侵占。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身为将领,不战而退该死;他身为军人,不停从指挥,导致了李宗仁徐州会战第一阶级完全破产,该死;他身为地方父母官,留父老乡亲与虎口,该死。

那为什么有说他冤呢?韩复榘其实是个民国典型的旧军阀。他19岁离家出去闯关东,之后成了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北伐战争中,他是第一个达到北京城的北伐将领,当时人称“飞将军”。后来,他在中原大战中投靠蒋介石,做上了山东的省主席。在那个时代,像韩复榘这样的旧军阀,自己的军队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他在山东的时候,做了很多事情,说白了就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为了这个不惜和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对抗。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派系纷争明显,他们的军队才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这种乱世之下,不得不想办法保全自己。正如韩复榘自己所说“我们有了军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所以,这些军阀即要抗战,也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因为当时最高统帅蒋介石先生的一贯作风是借着一致团结、共赴国难的美名来消灭这些非嫡系的杂牌军。如果他们自己的部队作战损失掉了,不仅得不到中央的补充,而且还有可能被撤职查办,因为一个军阀没了军队,那他还算个什么东西。韩复榘早期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并且进行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夜袭大汶口等战役,最后为了保全实力而撤走,被蒋介石枪决了。


历史是什么

先纠正一下,是韩复榘,而不是韩复渠。

客观地说,韩复榘死得也冤也不冤。

说他死得不冤,是因为他为了保存实力,弃守山东,让日本人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山东全境。军人有守土之责,韩复榘不战而退,按律当斩。从这个角度讲,他死得不冤。

说他死得冤,是因为当时不抵抗的将军并非只有他一人。包括老蒋,连都城南京都放弃了。就像韩复榘所说:山东丢了,我负责;那么南京丢了,谁负责?(大意如此)。

韩复榘被杀,并非仅仅因为丢了山东,而是因为他和老蒋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极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复榘死得又有点冤。

韩复榘和老蒋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

事实上,韩复榘和老蒋一直是貌合神离的。

韩复榘本属西北军,是老冯的爱将。当时,老冯手下有十三名爱将,人称“十三太保”。这些人,都是由老冯一手提拔起来的,因此都曾对他忠心耿耿。

但是,老冯这个人比较霸气,身上有着强烈的家长作风。即便对于韩复榘这样的高级将领,也是动辄打耳光,罚站。

这让韩复榘觉得很没尊严。时间长了,他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后来就背叛了老冯,投靠了老蒋。

老蒋这个人,心里一直有个小算盘。谁是嫡系,谁是杂牌军,他心里门儿清,而且很明显的区别对待。

作为杂牌军的韩复榘,对于老蒋的心思看得很清楚,对于自己的处境也很清楚。所以,他对老蒋的所谓忠诚是有保留的。一旦老蒋让他消耗自己的力量,他就不干了——这也是韩复榘弃守山东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韩复榘不但弃守山东,而且还四处联络其他的杂牌军,谋划反蒋。

对于韩复榘的这些动作,军统是一清二楚的。这些情报,戴笠当然都会及时向老蒋汇报。

老蒋也许可以容忍韩复榘丢了山东,但不可能容他反对自己。于是便授意戴笠,用计把韩复榘逮住了,然后就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