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嫘祖陵,尋找嫘祖的蹤跡

鹽亭謁嫘祖記

春仔

在嫘祖陵,尋找嫘祖的蹤跡

坦白說,對於嫘祖,我原先是一無所知的。

作者的所表達的是,西陰是美麗而神奇的東方絲綢的誕生地,是“一路一帶”的陸上之源。中華民族史上偉大的、唯一能與黃帝平起平坐的女性——嫘祖降生在這裡。嫘祖何許人?三皇五帝之黃帝正妃,華夏人文之女祖,泱泱中華的母親。嫘祖在這裡教民養蠶、繅絲、織衣,自此,我們的先民結束了“夏纏樹葉,冬披獸皮”的歷史。有神奇的傳說為證:

生長在西陰的嫘祖姑娘,母親早年病亡,父親在外出徵,身邊僅一匹白馬相伴。嫘祖姑娘思父心切,便叫白馬替她到軍中接回父親,許若事成之後和它成親。白馬於萬軍中接回父親,父親到家知道原委後,卻將白馬一箭射死,並剝下馬皮扔在屋前。父親走後,嫘祖姑娘跪在馬皮前懺悔,恰好鄰居雪花姑娘來見,便罵:“畜生,還想和我嫘姐姐結婚哪?”,不想被馬皮神奇地裹起,翻卷而去。嫘祖姑娘一路追趕,累了,困了,倒在一棵樹下昏睡過去。不知過了多久,她被一種聲音驚醒,看見裹著雪花的馬皮竟夾在樹杈上,她喊“雪花!”,誰知馬皮在喊聲中越縮越小,最後竟縮成一個小白團,粘在樹上弄不下來。嫘祖天天守望。後來,小白團裡飛出一隻小白蛾,眼睛像極了雪花,不久在樹葉上生下一粒粒小卵。小卵漸漸變成小黑蟲,稍稍長大又變成小白蟲,腦袋酷似小白馬,啃食著樹葉。嫘祖姑娘想,小白蟲定是白馬和雪花的後代。為了報答白馬和雪花姑娘的恩情,嫘祖姑娘把小白蟲一條條撿回家中的籃筐,每天到樹林裡摘最鮮的樹葉餵養,親眼看著小白蟲一天天長大,最後吐出縷縷銀絲,結成白色的繭殼……

文中還說,西陰的先民曾在當地的灰土嶺建起了先蠶娘娘廟,塑像以祀;1926年,考古學家又在西陰發掘出半顆人工切割的蠶繭化石……凡此,足證嫘祖故里是在西陰,云云。

讀罷此文,我不禁慚然、愧然,甚至深感汗顏。一直以來,我雖知道我們的先民最早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卻不知道蠶桑絲綢由來何處,由誰發明。真的,對這一段遠古的歷史,我的確似乎是無知的。據說,《史記·五帝本紀》裡是有記載的,我居然也沒認真讀過,這實在是不可原宥。趕忙重溫《五帝本紀》,才知道嫘祖乃西陵氏之女,黃帝正妃。

然而,上述關於西陰嫘祖的傳說,卻讓我覺得,神奇的不是嫘祖如何成為嫘祖,而是那匹白馬與雪花姑娘變化為蠶。我想,蠶是自然的天物,它是屬於造物主的,為什麼要給它非人力,超自然的幻化因素?它是不是自古而來的、民間口口相傳的“神話”章節呢?

在嫘祖陵,尋找嫘祖的蹤跡

這實在是個大大的意外。一是意外受邀,二是陡然間又冒出鹽亭也是嫘祖故里之說。於是自問,嫘祖到底有幾個故里呢?一查,說是嫘祖故里的還有河南的西平縣、湖北宜昌的遠安縣等等。那麼,鹽亭人說嫘祖故里在鹽亭,還要在此舉行高規格,特盛大的祭祀大典,那倒真要去走一遭,順便拜謁一下嫘祖了。

3月23日,攜妻、女初到鹽亭縣,入住金鑽酒店。簽到臺前,古典的音樂烘托著神聖的氣氛。拿到活動資料和鹽亭嫘祖文化叢書,我便如飢似渴地讀起來。

在叢書裡,關於嫘祖的傳說,有許多記敘。說嫘祖是“西陵氏之女”,住在西陵部落的嫘祖半山山坪上。她的父親叫曦誠,母親叫岐娘。夫妻二人四十多歲無子女。王母娘娘途經於此,託夢給岐娘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人們沒有衣服穿,如今要把鳳兒交給她,讓她造福於民。不久,岐娘就生下女兒,取名鳳姑。這個地方是現在的金雞鎮嫘祖村。說嫘祖“採果奉親識天蟲”。十歲那年,鳳姑父親狩獵跌傷了腳,母親採藥扭傷了腰,她隨舅父上山採草藥,跟叔伯下河捉魚蝦,採摘山果侍奉雙親。在採摘桑果時,聽到“簌簌、簌簌……”的聲音,仔細一看,發現一種形如馬頭,色麻白的昆蟲在吃桑葉。她用手摸摸,蟲兒不咬人,不逃跑,很溫馴,從此常常到桑樹林裡跟蟲兒玩。可是不久,她發現它們不再吃桑葉,蜷縮在枝葉上,搖頭晃腦地吐出細長的粘絲,將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做成橢圓形的“蛋蛋”。又過了一段時間,這些蛋蛋一頭破開了,飛出了美麗的小蛾兒,這些小蛾兒產下一排排蟲卵。這個地方是現在的金雞鎮青龍山北面,緊挨著嫘祖穴。說嫘祖“抽絲綴衣養家蠶”。鳳姑和夥伴們在桑樹林擷取“蛋蛋”玩耍,發現把浸過口水的“蛋蛋”外層的茸毛扯下後,露出一個絲頭,,捏住絲頭輕輕一抽,竟然抽出長長的、細細的、亮亮的、柔柔的絲線。聰明的鳳姑馬上想到自己那件樹皮衣服的編綴藤條已經摺斷,於是她抽出許多繭絲,搓成細繩,編綴那件樹皮衣,然後重新穿上,覺得這件衣服比以前的輕了許多,舒適了許多。鳳姑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母親,母女倆開始繅絲的實踐,終於找到了繅絲的方法。她們用絲線換下全家人衣服的藤條、草繩綴線。父親穿上了女兒用絲線綴成的虎皮戰袍,喜不自禁,就把這種能吐絲綴衣的天蟲取名為“纏”。後來人們把它叫作“蠶”,把天蟲結的蛋蛋叫作“繭”。鳳姑在與天蟲的相處中發現它有很多天敵,比如鳥雀的覓食,比如風雨的侵害等,隨時可能奪去天蟲的生命,而西陵部落使用蠶絲編綴衣服越來越多,野蠶卻越來越少,為了讓天蟲更多地繁育、更能結出“繭”來,鳳姑把天蟲帶回家中飼養。後來人們把鳳姑家養野蠶的地方叫“紫霞坪”,緊挨嫘祖墓穴的北面。說嫘祖“建坊繅絲制絲衣”。一天,鳳姑來到桑樹林,看到蜘蛛在桑枝間結網,觀察了很久,終於悟出了編制絲衣的方法,得到父親和族人的支持後,在絲織坪建起了繅絲坊。父親曦誠用三棵樹製作繅絲工具,鳳姑用三塊巨石支起陶鍋,取水絲山古井之水煮繭,然後按照蜘蛛結網的方法編織絲衣……鳳姑架鍋煮繭的地方叫三鍋樁,在鹽亭縣高燈鎮水絲山半山坪上;繅絲的地方叫絲織坪,在鹽亭縣金雞鎮,緊依嫘祖穴……

呀!這些傳說,讀起來似乎沒有矯情,沒有造作,讓人覺得很親切。一直以來,人們在文學作品、影視影劇中,總喜歡先入為主地把一些偉大歷史人物塗上燦爛的光環,誇張地描繪成神、描繪成仙,讓他們帶著天生奪目的光環光照世間。然而,在我看來,像嫘祖這尊後人的神,傳說中並沒有讓她穿上神仙的外衣,罩上神仙的金環,而是讓她穿上樹皮獸衣。是啊,他原本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於遠古蠻荒中苦苦勞作的人,只是後來,她脫穎而出。這還原了遠古蠻荒時代人類進步的現實,也客觀反映了鳳姑從一個平常人認知天蟲,在實踐中逐步創造繅絲織衣的本來面目。鹽亭人在傳說中沒有讓鳳姑生下來就先知先覺,更沒有把她描繪成具有超自然的,具有千變萬化,無限神力的神人,而是讓她住在半洞半屋的原始人家庭裡,在一對原始人父母的養育下,從一個平常女子,成長為勤勞,聰慧,愛觀察,愛思考,直至發明養蠶繅絲的不凡女性,逐漸坐上了“先蠶娘娘”的寶座,讓後人燒香膜拜,尊為“人文女祖”,這實在是鹽亭人的聰明智慧。

在嫘祖陵,尋找嫘祖的蹤跡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通鑑綱目外記》載: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後世祀為先蠶”。

據說,黃帝在部落遷徙中得知,西陵部落有位美麗的女子鳳姑,發明了繅絲製衣之術,內心仰慕。不久中原瘟疫流行,黃帝來到西陵,用製作車犁和農耕的方法換取西陵首領岐伯消除瘟疫的藥方,用從中原帶來的車犁工具換取西陵部落的絲衣。在舅父岐伯的引薦下,黃帝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鳳姑。鳳姑送給黃帝絲衣定情,黃帝命倉頡為鳳姑造字,倉頡在土地神像旁泥塑了一個“嫘”字。六月初六,嫘祖與黃帝在青龍嶺成親。

縱觀嫘祖一生,她首創蠶桑、編絹製衣;協和百族,帛化干戈;始興嫁娶、崇尚禮儀;輔佐黃帝,統一中原。後來,為造福萬民,嫘祖與黃帝巡行天下,教民蠶桑,辭世於南巡衡陽道上。她“以勞定國”、“以死勤事”、“未嘗寧居”,助成了黃帝的萬世偉業,建立了初始文明的華夏古國。司馬遷贊曰:“民是以能信,神是以能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故後世子孫稱其為“嫘祖”,自此萬世仰望。

東風浩蕩,玉宇呈祥;四海華胄,歸心綿陽。26日,我攜妻女前往青龍山嫘祖陵景區,虔誠拜謁嫘祖。第三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暨2018(戊戌)年華夏母親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在鹽亭華夏母親嫘祖國家紀念公園盛大開祭了,雅樂飄蕩,旌旗獵獵,海峽兩岸,萬人朝拜。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相關人士敬獻花籃、淨手上香、敬獻絲綢……

大典畢,我攜妻女走出嫘祖陵,心想,鹽亭還有許多與嫘祖名字有關的人文遺蹟、自然景觀和紀念性建築,比如嫘祖墓、蠶絲山、藏絲洞、絲姑廟、嫘祖殿、軒轅宮……等等,乘此機會,一定要帶她們好好去拜謁一番,以慰心中的仰望之情。

在嫘祖陵,尋找嫘祖的蹤跡

李夢初,筆名春仔,男。出生於仙女湖畔——江西省新餘市;工作於“一座叫春的城市”——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歷任中學教師、國企辦公室主任、司法局副局長、法院副院長。八十年代老文青,不忘初心,選擇迴歸。1984年學寫散文,2013年重新執筆。現為江西省宜春市作協會員,《西南作家》雜誌社簽約作家、《蜀本》雜誌簽約作家。先後在《創作評譚》、《西南作家》、《新餘日報》、《新餘文學》、《仙女湖》、《宜春日報》、《宜春文藝》、《侗族大歌》、《仰天崗》、《南來北往》民刊等發表散文、小說多篇。曾獲第二屆“立新杯”(2015)《新餘文學》獎第一名,《仙女湖》創刊十週年散文二等獎。散文《年的記憶》入選江西作協2017“春節裡的中國”主題文學徵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