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嫘祖陵,寻找嫘祖的踪迹

盐亭谒嫘祖记

春仔

在嫘祖陵,寻找嫘祖的踪迹

坦白说,对于嫘祖,我原先是一无所知的。

作者的所表达的是,西阴是美丽而神奇的东方丝绸的诞生地,是“一路一带”的陆上之源。中华民族史上伟大的、唯一能与黄帝平起平坐的女性——嫘祖降生在这里。嫘祖何许人?三皇五帝之黄帝正妃,华夏人文之女祖,泱泱中华的母亲。嫘祖在这里教民养蚕、缫丝、织衣,自此,我们的先民结束了“夏缠树叶,冬披兽皮”的历史。有神奇的传说为证:

生长在西阴的嫘祖姑娘,母亲早年病亡,父亲在外出征,身边仅一匹白马相伴。嫘祖姑娘思父心切,便叫白马替她到军中接回父亲,许若事成之后和它成亲。白马于万军中接回父亲,父亲到家知道原委后,却将白马一箭射死,并剥下马皮扔在屋前。父亲走后,嫘祖姑娘跪在马皮前忏悔,恰好邻居雪花姑娘来见,便骂:“畜生,还想和我嫘姐姐结婚哪?”,不想被马皮神奇地裹起,翻卷而去。嫘祖姑娘一路追赶,累了,困了,倒在一棵树下昏睡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她被一种声音惊醒,看见裹着雪花的马皮竟夹在树杈上,她喊“雪花!”,谁知马皮在喊声中越缩越小,最后竟缩成一个小白团,粘在树上弄不下来。嫘祖天天守望。后来,小白团里飞出一只小白蛾,眼睛像极了雪花,不久在树叶上生下一粒粒小卵。小卵渐渐变成小黑虫,稍稍长大又变成小白虫,脑袋酷似小白马,啃食着树叶。嫘祖姑娘想,小白虫定是白马和雪花的后代。为了报答白马和雪花姑娘的恩情,嫘祖姑娘把小白虫一条条捡回家中的篮筐,每天到树林里摘最鲜的树叶喂养,亲眼看着小白虫一天天长大,最后吐出缕缕银丝,结成白色的茧壳……

文中还说,西阴的先民曾在当地的灰土岭建起了先蚕娘娘庙,塑像以祀;1926年,考古学家又在西阴发掘出半颗人工切割的蚕茧化石……凡此,足证嫘祖故里是在西阴,云云。

读罢此文,我不禁惭然、愧然,甚至深感汗颜。一直以来,我虽知道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却不知道蚕桑丝绸由来何处,由谁发明。真的,对这一段远古的历史,我的确似乎是无知的。据说,《史记·五帝本纪》里是有记载的,我居然也没认真读过,这实在是不可原宥。赶忙重温《五帝本纪》,才知道嫘祖乃西陵氏之女,黄帝正妃。

然而,上述关于西阴嫘祖的传说,却让我觉得,神奇的不是嫘祖如何成为嫘祖,而是那匹白马与雪花姑娘变化为蚕。我想,蚕是自然的天物,它是属于造物主的,为什么要给它非人力,超自然的幻化因素?它是不是自古而来的、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章节呢?

在嫘祖陵,寻找嫘祖的踪迹

这实在是个大大的意外。一是意外受邀,二是陡然间又冒出盐亭也是嫘祖故里之说。于是自问,嫘祖到底有几个故里呢?一查,说是嫘祖故里的还有河南的西平县、湖北宜昌的远安县等等。那么,盐亭人说嫘祖故里在盐亭,还要在此举行高规格,特盛大的祭祀大典,那倒真要去走一遭,顺便拜谒一下嫘祖了。

3月23日,携妻、女初到盐亭县,入住金钻酒店。签到台前,古典的音乐烘托着神圣的气氛。拿到活动资料和盐亭嫘祖文化丛书,我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在丛书里,关于嫘祖的传说,有许多记叙。说嫘祖是“西陵氏之女”,住在西陵部落的嫘祖半山山坪上。她的父亲叫曦诚,母亲叫岐娘。夫妻二人四十多岁无子女。王母娘娘途经于此,托梦给岐娘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人们没有衣服穿,如今要把凤儿交给她,让她造福于民。不久,岐娘就生下女儿,取名凤姑。这个地方是现在的金鸡镇嫘祖村。说嫘祖“采果奉亲识天虫”。十岁那年,凤姑父亲狩猎跌伤了脚,母亲采药扭伤了腰,她随舅父上山采草药,跟叔伯下河捉鱼虾,采摘山果侍奉双亲。在采摘桑果时,听到“簌簌、簌簌……”的声音,仔细一看,发现一种形如马头,色麻白的昆虫在吃桑叶。她用手摸摸,虫儿不咬人,不逃跑,很温驯,从此常常到桑树林里跟虫儿玩。可是不久,她发现它们不再吃桑叶,蜷缩在枝叶上,摇头晃脑地吐出细长的粘丝,将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做成椭圆形的“蛋蛋”。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些蛋蛋一头破开了,飞出了美丽的小蛾儿,这些小蛾儿产下一排排虫卵。这个地方是现在的金鸡镇青龙山北面,紧挨着嫘祖穴。说嫘祖“抽丝缀衣养家蚕”。凤姑和伙伴们在桑树林撷取“蛋蛋”玩耍,发现把浸过口水的“蛋蛋”外层的茸毛扯下后,露出一个丝头,,捏住丝头轻轻一抽,竟然抽出长长的、细细的、亮亮的、柔柔的丝线。聪明的凤姑马上想到自己那件树皮衣服的编缀藤条已经折断,于是她抽出许多茧丝,搓成细绳,编缀那件树皮衣,然后重新穿上,觉得这件衣服比以前的轻了许多,舒适了许多。凤姑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母亲,母女俩开始缫丝的实践,终于找到了缫丝的方法。她们用丝线换下全家人衣服的藤条、草绳缀线。父亲穿上了女儿用丝线缀成的虎皮战袍,喜不自禁,就把这种能吐丝缀衣的天虫取名为“缠”。后来人们把它叫作“蚕”,把天虫结的蛋蛋叫作“茧”。凤姑在与天虫的相处中发现它有很多天敌,比如鸟雀的觅食,比如风雨的侵害等,随时可能夺去天虫的生命,而西陵部落使用蚕丝编缀衣服越来越多,野蚕却越来越少,为了让天虫更多地繁育、更能结出“茧”来,凤姑把天虫带回家中饲养。后来人们把凤姑家养野蚕的地方叫“紫霞坪”,紧挨嫘祖墓穴的北面。说嫘祖“建坊缫丝制丝衣”。一天,凤姑来到桑树林,看到蜘蛛在桑枝间结网,观察了很久,终于悟出了编制丝衣的方法,得到父亲和族人的支持后,在丝织坪建起了缫丝坊。父亲曦诚用三棵树制作缫丝工具,凤姑用三块巨石支起陶锅,取水丝山古井之水煮茧,然后按照蜘蛛结网的方法编织丝衣……凤姑架锅煮茧的地方叫三锅樁,在盐亭县高灯镇水丝山半山坪上;缫丝的地方叫丝织坪,在盐亭县金鸡镇,紧依嫘祖穴……

呀!这些传说,读起来似乎没有矫情,没有造作,让人觉得很亲切。一直以来,人们在文学作品、影视影剧中,总喜欢先入为主地把一些伟大历史人物涂上灿烂的光环,夸张地描绘成神、描绘成仙,让他们带着天生夺目的光环光照世间。然而,在我看来,像嫘祖这尊后人的神,传说中并没有让她穿上神仙的外衣,罩上神仙的金环,而是让她穿上树皮兽衣。是啊,他原本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于远古蛮荒中苦苦劳作的人,只是后来,她脱颖而出。这还原了远古蛮荒时代人类进步的现实,也客观反映了凤姑从一个平常人认知天虫,在实践中逐步创造缫丝织衣的本来面目。盐亭人在传说中没有让凤姑生下来就先知先觉,更没有把她描绘成具有超自然的,具有千变万化,无限神力的神人,而是让她住在半洞半屋的原始人家庭里,在一对原始人父母的养育下,从一个平常女子,成长为勤劳,聪慧,爱观察,爱思考,直至发明养蚕缫丝的不凡女性,逐渐坐上了“先蚕娘娘”的宝座,让后人烧香膜拜,尊为“人文女祖”,这实在是盐亭人的聪明智慧。

在嫘祖陵,寻找嫘祖的踪迹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据说,黄帝在部落迁徙中得知,西陵部落有位美丽的女子凤姑,发明了缫丝制衣之术,内心仰慕。不久中原瘟疫流行,黄帝来到西陵,用制作车犁和农耕的方法换取西陵首领岐伯消除瘟疫的药方,用从中原带来的车犁工具换取西陵部落的丝衣。在舅父岐伯的引荐下,黄帝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凤姑。凤姑送给黄帝丝衣定情,黄帝命仓颉为凤姑造字,仓颉在土地神像旁泥塑了一个“嫘”字。六月初六,嫘祖与黄帝在青龙岭成亲。

纵观嫘祖一生,她首创蚕桑、编绢制衣;协和百族,帛化干戈;始兴嫁娶、崇尚礼仪;辅佐黄帝,统一中原。后来,为造福万民,嫘祖与黄帝巡行天下,教民蚕桑,辞世于南巡衡阳道上。她“以劳定国”、“以死勤事”、“未尝宁居”,助成了黄帝的万世伟业,建立了初始文明的华夏古国。司马迁赞曰:“民是以能信,神是以能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故后世子孙称其为“嫘祖”,自此万世仰望。

东风浩荡,玉宇呈祥;四海华胄,归心绵阳。26日,我携妻女前往青龙山嫘祖陵景区,虔诚拜谒嫘祖。第三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暨2018(戊戌)年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在盐亭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盛大开祭了,雅乐飘荡,旌旗猎猎,海峡两岸,万人朝拜。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相关人士敬献花篮、净手上香、敬献丝绸……

大典毕,我携妻女走出嫘祖陵,心想,盐亭还有许多与嫘祖名字有关的人文遗迹、自然景观和纪念性建筑,比如嫘祖墓、蚕丝山、藏丝洞、丝姑庙、嫘祖殿、轩辕宫……等等,乘此机会,一定要带她们好好去拜谒一番,以慰心中的仰望之情。

在嫘祖陵,寻找嫘祖的踪迹

李梦初,笔名春仔,男。出生于仙女湖畔——江西省新余市;工作于“一座叫春的城市”——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历任中学教师、国企办公室主任、司法局副局长、法院副院长。八十年代老文青,不忘初心,选择回归。1984年学写散文,2013年重新执笔。现为江西省宜春市作协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蜀本》杂志签约作家。先后在《创作评谭》、《西南作家》、《新余日报》、《新余文学》、《仙女湖》、《宜春日报》、《宜春文艺》、《侗族大歌》、《仰天岗》、《南来北往》民刊等发表散文、小说多篇。曾获第二届“立新杯”(2015)《新余文学》奖第一名,《仙女湖》创刊十周年散文二等奖。散文《年的记忆》入选江西作协2017“春节里的中国”主题文学征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