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鄭州》第七篇:創新先河之引領

豫尚風行│375期

重讀鄭州

一座由考古發現的中國創世王都

《重讀鄭州》第七篇:創新先河之引領

第七篇 創新先河之引領

  • 居天地之中,採八方靈氣,鄭州人在接納融匯各地的文明元素中涅槃重鑄,創造出了一系列燦爛的古代科技文明,留下了輝煌的篇章,這些創造曾在不少方面引領中國科技發明之先河,成為後人文明徵途上進步的階梯。

    鄭州是中國古代人們文化心靈中的天地之中,也被認為是量天測地最佳之所。因而,這裡成為我國天文學的重要發祥地。早在6000年前,生活在鄭州的人們就開始觀測天象,探尋寰宇。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上繪製的精美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彗星紋、日暈紋等圖像,表明早在那個遙遠時代,先民們就已經翻開了觀察探尋天空宇宙的最初一頁。大河村描繪的天文圖像也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種類最豐富的天文圖錄。夏、商王朝在鄭州建都,依這裡的四季變化制定了我國最早的歷法夏曆和殷歷。其中的重要時令至今仍為農家所看重。公元前11世紀,西周周公旦為測天中地心,來到登封陽城建立圭表,今日這裡仍有周公測景臺。盛唐時期,著名天文學家張遂、南宮說長時間在登封研究天文曆法,制定出著名的《大衍曆》。元代郭守敬更是以這裡為中心建立天文臺,所制定的《授時歷》,以365.2425天為一年,與實際天象只差26秒,比現今通行的格里高利曆(即《公元歷》)早制定出300多年,將中國天文學成就推向世界高峰。

《重讀鄭州》第七篇:創新先河之引領

鄭州元代 觀星臺

《重讀鄭州》第七篇:創新先河之引領

鄭州唐戶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留有製作時織物紋飾痕跡

  • 鄭州地區是人類從山嶺走向平原生活選擇的最早地區之一,與人類生活有關的許多創造便發生在這裡,絲織是其中之一。傳說生活在鄭州的黃帝正妃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織造衣服,因而被奉為蠶神。20世紀80年代在鄭州青臺遺址,發現了一批距今5500年左右的纖維紡織物,經科學檢測,不僅有麻織的布,還有蠶絲織的帛和羅,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絲綢實物,使嫘祖“育蠶取絲、造機杼作衣”的傳說得到實證。實際上,早在8000多年前,鄭州裴李崗文化遺址已出現了紡織工具陶紡輪,其後不同時期的出土器物上經常發現紡織物痕跡,這些都顯示出鄭州在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讀鄭州》第七篇:創新先河之引領

鄭州鄭韓故城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青銅蓮鶴方壺

  • 金屬器具的製作和使用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標誌。鄭州在中國古代冶鑄史上成就斐然。早在4000年前,鄭州已經遍佈青銅冶鑄作坊。夏商時期,鄭州人更是將青銅文明推向高峰。考古發現表明,夏代已有範鑄青銅器。商代時,鄭州已能使用多面範、芯裝配而成的複合範,鑄造出重量近百公斤的青銅方鼎以及具有複雜紋飾和結構的提樑卣,創造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陶範熔鑄技術。春秋時期,鄭州製作的蓮鶴方壺被譽為青銅時代之絕唱。戰國時期,韓國的兵器則以精良堅韌聞名天下,《戰國策》就有“天下強弓勁弩皆韓出”的記載。2300年前,鄭州已是全國重要的冶鐵基地,新鄭、古滎、鐵生溝等冶鐵遺址均在十萬平方米以上,其中古滎冶鐵作坊是漢代河南郡官營第一冶鑄作坊,發現有兩座規模宏大的鍊鐵高爐遺蹟,其中一號爐為橢圓形豎爐,容積可達50立方米,當年這裡所採用的球墨鑄鐵技術,比歐洲更是早了近2000年。

《重讀鄭州》第七篇:創新先河之引領

左上:出土於鄭州的商代青釉瓷尊

右上:出土於鄭州的唐代青花蓋罐

左下:出土於鄭州的白底黑花玉壺春瓶

右下:出土於鄭州的三彩雙耳盂

  • 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鄭州古代陶瓷生產則源遠流長,並且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佔有精彩篇章。一萬年前李家溝製作的陶片已非常成熟,6000年前大河村生產的彩陶絢麗輝煌,鄭州商代原始青瓷尊的發現改寫了中國瓷器發展史,唐宋以降,鄭州生產的三彩陶、唐青花、珍珠地更是將中國瓷器名播遠洋。如今,鄭州出土的3600年前的商代青瓷尊仍是目前能夠見到的中國最早的原始瓷,鄭州出土的唐代青花瓷罐仍是中國僅有的兩件大型完整器皿,而鞏義三彩窯址、白瓷窯址、新密窯址、登封窯址更是人們探尋中國瓷器發展嬗變的寶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