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大量進口美國大豆而不收購我們國內自己產的大豆?

某天某月的某一天

回答:不得不進口,不是不收購。具體來說:

1.先看一組數據:2017年我國共進口大豆9550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美國,5093萬噸來自巴西。而幾年前的進口量絕大部分來自美國,之後拓展進口渠道,轉向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這兩年進口量最多的國家已經是巴西了。而2017年我國國產大豆產量在1400多萬噸。我國每年的大豆消費量在11200萬噸。國內產量遠遠不夠。



2.美國也好,南美也好,大豆都是轉基因品種,出油率高,價格低,經過海運的長途跋涉,到中國的成本價遠低於國產大豆。目前,東北地區國產大豆收購價每噸3500-3600元,天津港、廣東港口進口大豆分銷價格3390元,進口大豆的優勢很明顯。



3.我國是大豆之鄉,其他國家的大豆都是移民過去並更新換代的。國產大豆是非轉基因(據說,只是據說,國產大豆的基因有的地方已經被汙染了),出油率低1-2個點,但食用品質好,曾經也當過出口大國。我國居民對豆芽豆皮豆粉等豆製品的消費量比較多,這1000多萬噸的國產大豆,更多的主要用於食品加工,榨油的話虧損壓力山大。但食品加工必然面臨消耗慢、收購量小且收購常年化的特點,農民在賣糧的時候,出售難度大,這兩年產量增加了,也沒有國家臨儲收購的支持了,價格也比較低,所以產區農戶種大豆的收益受損。從這個來看,國產大豆的價值並沒有得到有效的體現。


糧小咖

我國每年都需要從國外進口9000多萬噸的大豆,其中每年大約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大約有3000萬噸以上,佔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六成以上,佔我國大豆進口總量的三成以上,同時我國也一直是美國大豆的主要進口國。那麼問題來了,我國每年生產的大豆產量也不少,很多農民都說大豆賣不出去,國家為什麼不直接全部採購國內農民種植的大豆,反而為什麼每年都要從美國進口這麼多的大豆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國內總產量不能滿足總消耗量,進口效益比擴大種植效益更可觀

據數據統計,我國大豆每年的產量將近1500萬噸,但每年的大豆消費總量卻達到過億噸的規模。大豆,是一種產量不高、佔地耕地面積較大的種植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較低,而且我國大豆的畝產均量一般才在200公斤左右,產量實在屬不高,如果這進口的這9000多萬大豆全部由國內種植解決,僅土地上就需要4.5億畝以上的耕地面積,不僅在人多地少的國內根本不實際,而且還會大量佔據其他諸如蔬菜、水果等單位種植面積產出大的土地使用面積,在農業種植結構整體效益上十分划不來。另外,我國的大豆主要用於食用豆製品生產,在榨油上還是美國轉基因大豆的產油量高,而且價格也比國內大豆價格相對低不少,因為美國大豆種植集約化,種植成本相對較低,不客氣的說國內都有八成以上都是使用的國外轉基因大豆。

而且,近年我國在農業結構上調整上,正在向高值農產品種植方向發展,這也是我國近年在大豆上越來越依賴於國外進口的主要經濟原因。因為從純粹的經濟角度來計算,用高產值的蔬菜、水果等新農業替代大豆、穀物等低產值的舊農業,用佔地少、產值高的新農業產品出口交換佔地多、產值低的舊農業產品,怎麼算都是相當划得來的。這是近年我國大豆產量增加不明顯,但大豆進口量快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二、大豆大量進口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政治因素

很多人可能會說,國家為什麼就任憑國外跨國資本憑藉轉基因大豆入侵傾銷,從而佔領了中國的市場?

在這一點上來說,在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體系)開始,我國只有放開大部分的市場,外國的市場大門才能相應的對我們放開。我國因為加入世貿組織,擴大國際市場貿易,只能迫不得已的接納了損己利人的世貿關稅和貿易條件,放寬對國外大豆等產品的進口條件,這是我國大量從美國進口大豆的政治原因。


農技小揹簍

豆漿、豆油、麻辣豆腐…豆製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我國每年都會種植上千萬噸大豆,可有人卻說我們現在吃的大豆可不是國產,而是進口。

既然已經有上萬噸的國產大豆,為什麼還非要去進口呢?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更可謂是大豆第一使用大國,每年我國都會使用9000萬噸左右的大豆,而國產大豆的產量僅能達到1000萬噸,所以之所以進口,最主要的原因是真心不夠用啊…

比如,豆油從30年前每個人每年消耗2.6公斤,到現在的22公斤,如果想要跟上這樣的速度,就需要再增加20%左右的土地去種植大豆,既影響其他農作物產量,也不划算。

再來,進口大豆的國家主要是美國、巴西等,這些國家由於環境合適,種出來的大豆不僅便宜,產量也更穩定,出油率也要高很多。

但是,因為是轉基因大豆,這些大豆也被限制,只能用來榨油或做飼料,有些商人為了利益,也會選擇這些大豆,還會把加工廠建在港口,方便加工進口轉基因大豆。

至於那些國產大豆,則會被用來做豆腐、豆花、豆漿等食用大豆產品。

也有不少人疑惑,既然轉基因大豆出油率高,還能防病蟲害,為什麼不直接拿來用呢?

這是因為轉基因技術還在發展當中,所以並沒有開放,甚至還有規定,轉基因生產的豆油,必須在配料表中標註轉基因大豆字樣。

中國農業科技越來越發達,相信總有一天,國產的大豆豆油,也會走進千家萬戶~


找靚機二手機

實際上,國內的大豆產量遠遠滿不足需求。2016年,中國全年大豆進口達到8391萬噸,大約是國內大豆產量的6.8倍,其中美國大豆佔進口總量的40.44%,價值高達140億美元。在美對華出口產品中,總額第一的並非波音飛機、汽車等各類高科技產品,而是大豆。 

1、中國對大豆有高需求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過程中,中國對以大豆為原料的食用油和飼料豆粕需求劇增。以食用豆油為例,在十幾億人食用油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人均使用量年消費從80年代初的2.6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2公斤。

農業企業還會把大豆加工成墨汁、地毯料和生物柴油等商品,不僅如此,由於大豆富含無與倫比的蛋白質含量。如果把大豆碾碎,近80%會變成豆粕,食用豆粕的雞、豬和魚會迅速增肥。

2、中國種大豆“不划算”

也許大家都會有疑問,為什麼不自己種大豆。主要是因為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只有水稻小麥玉米的1/3~1/4,大豆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產業,我國人多地少,在這方面沒有天然優勢,種植大豆這種低單產作物的機會成本高。

2016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達到710萬公頃,相當於1.07億畝,總產量達到1310萬噸。同年,進口大豆8391萬噸,如果把進口大豆都換成國產大豆,那麼需要把大豆的播種面積提高到7.9億畝。

根據2016年的農業普查,我國共有耕地20.24億畝,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是25億畝(部分地區部分農作物一年多次播種)。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用純國產大豆,那麼我們耕地的31.6%的播種面積都要拿來種大豆。

3、種單產高的糧食作物更合理

把全國1/3的耕地播種面積拿來種大豆,大豆是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但是糧食、蔬菜、水果就需要進口了。再者說,我國2016年水稻和小麥的總播種面積是8.1億畝,與生產9700萬噸大豆所需要的7.9億畝耕地相當,但是小麥和水稻產量的總產量是3.4億噸,是同面積大豆產量的3.5倍。

因此,拿中國的耕地來種大豆,未免太“奢侈浪費”,也不能保證糧食安全。合理的做法是種植單產高的穀物,保證我們的口糧和大部分飼料糧;利用勞動力較便宜的優勢,種植人力耗費較高的蔬菜水果。

4、美國大豆價格低廉更具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還有,由於農場化和機械化種植,美國大豆具有品質好和價格低廉的優勢。美國大豆主產區平均種植規模是國內大豆戶均種植規模的600倍,加之實施農業高補貼,使得國內大豆在價格上不具有競爭力。既不能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而相應上升,也不能隨需求的拉動而相應提高。

5、中國減少對美國大豆的依賴

當然,為保障農產品安全,在過去數年,我國正在擴展各類進口農產品的供給來源,而非單純依賴任何一方。從2012年起,巴西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其份額可佔到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一半左右,直到去年,美國大豆更是創進口占比的新低。

隨著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態勢逐漸升溫,已經有中國的商品交易公司開始尋找替代方案,除了開始擴大購買巴西的大豆,在與美國供應商的購買協議中加入了退出條款,便於隨時按照需要取消大豆及豆粕訂單等,久而久之,說不定今後中國再也不需要依賴美國佬的大豆了。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讀!

金十數據

很多農民朋友不明白,國產大豆賣不動,價格低,每年卻要從美國進口大量的大豆,這是為啥?是不重視農業生產了嗎?

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複雜因素,並非那麼簡單。



說起來,國產大豆有過輝煌,我國是大豆的故鄉,曾經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大豆出口到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但是,我國大豆最高產量也只有1600萬噸左右,和現在每年上億噸的消費量相比,缺口還是很大的。

大豆大量進口首先是經濟原因,其次還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從我國加入WTO開始,只有放開大部分的市場,外國的市場大門才能對我們開放,因為加入世貿組織,擴大國際市場貿易,我國迫不得已接受了世貿關稅和貿易關稅,放寬對國外大豆等產品的進口條件。



此外還有需求量大,供應不足。去年我國共進口大豆9550萬噸,三分之一從美國進口,5093萬噸來自巴西,這兩年從巴西進口的最多。去年國產大豆產量1400多萬噸,而我國每年的大豆消費量為11200萬噸。國內產量遠遠不夠。

進口大豆價格低,出油多。進口大豆多是轉基因大豆,出油率高,價格低於國產大豆。國產大豆是非轉基因,主要用於食品加工,用量小、消耗慢,因此農民賣糧難、價格低。



這次中美貿易摩擦,我國對美國大豆加徵關稅,將直接降低美國大豆的價格優勢,對華大豆市場份額或將被巴西、阿根廷等其他大豆主產國所替代。

這對國內大豆是個利好,預計今年大豆種植面積會擴大,對國內豆農的補貼力度會加大。

最新消息,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18年1月,黑龍江的國產食用大豆平均收購價是每斤1.8元,環比跌了0.3%,同比跌了5.5%。今年春節之後,國家儲備大豆收購價為每噸3600元,較之前每噸上調了50-80元,收購價的小幅上升,帶動大豆價格小幅回升。

今年有利於大豆生產的因素還是不少的,預計大豆的播種面積還將保持恢復性增長的趨勢,因為政策的導向很明確,大豆補貼要高於玉米,而且鼓勵向優勢區集中。

所以說,今年種大豆,收益還是應該不錯的。


三農大喇叭

我們自己的大豆由於經歷了上千年的栽培,且環境相對封閉,導致大豆遺傳基礎狹窄,品種退化加快。題主也知道我國的大豆根本不應該被稱為大豆,而應當被稱為“黃小豆”。而美國的大豆就要飽滿許多,他們的品種比我們的優異。而且相對而言我們的產量太低了,根本不足以滿足內需。

美國有專門種植大豆的農業區,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丟要超過我們,價格也比我們自己的低。如果我們完全自給自足,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都要種植大豆,這是不現實的。

為解決這一現狀,我們必須加大育種投入,拓寬種質基礎,引進優質外來品種。


看球人

為什麼中國大量進口美國大豆而不收購我們國內自己產的大豆?

先看兩組數據。

我國大豆消費量超過1億噸

2017年,大豆消費量總計11,059萬噸,其中:榨油消費9,560萬噸;食用及工業消費1,445萬噸;種用及損耗54萬噸。

假設不依賴進口,全部靠國內生產來滿足需求。則:

大豆種植面積=11,059萬噸/1.715(噸/公頃)=6,448萬公頃=9.67億畝

注:2007-2015年,我國大豆平均單產為1.715噸/公頃。

也就是說,不考慮到套種等情況,要實現大豆100%自給,需要9.67億畝耕地。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目前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高,在80%以上

2017年,我國大豆產量約1,440萬噸,進口量約9,550萬噸。進口量佔到總體供給的86.9%。

進口中,巴西、美國、阿根廷位列前三。從美國進口大豆3,285萬噸,佔進口量的34.4%。美國大豆佔中國大豆消費市場的29.7%,將近30%。

事實上,國內近幾年在調整種植結構,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擴大大豆種植面積。

儘管如此,大豆需求仍然將會主要靠進口來解決。

現在發生了中美貿易摩擦,我國也把大豆列入加徵25%關稅名單,實施日期另行公佈。

即便從美國進口顯著減少,我國也會從巴西、阿根廷等國加大進口量,來填補供給缺口。


新農人內參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不太符合常理的現象,有些東西在國內很廉價而且產量還很高,還是國家卻還要從外國進口。比如說大豆在農民手中很多而且還很難賣出去但同時中國卻要從美國進口大豆,為什麼中國不能多從國內收購大豆這樣既保證農民不會積壓資金也不會外流呢?

1進口大豆的質量有保證。

美國屬於典型的大豆生產大國,有著廣闊的田野,肥沃的土地非常適宜種植大豆,而且由於耕地以平原為主,採用機械化生產,同時又有豐富的種植經驗和科學技術,生產的大豆一般質量都較國內生產的幹著,品質有保障。

2大豆產量低,我國耕地有限,無法大規模生產。

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只有水稻小麥玉米的1/3-1/4,大豆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產業,,我國2016年進口大豆8391萬噸。如果要把進口大豆都換成國產大豆,那麼需要把大豆的播種面積提高到7.9億畝。根據2016年的農業普查,我國共有耕地20.24億畝。我國2016年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是剛好25億畝(部分地區部分農作物一年多次播種)。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用純國產大豆,那麼我們耕地的31.6%的播種面積都要拿來種大豆。把全國1/3的耕地播種面積拿來種大豆,大豆是自己自足了,那口糧怎麼辦?飼料怎麼辦?蔬菜怎麼辦?水果怎麼辦?

3需求量大,無法滿足供給。

對油和肉的追求,讓大豆這種既能提供廉價食用油又能提供豆粕飼料的神器進口量大增。並不是我們的產量下降了,而是我們的需求暴增了。20年前的1998年,我國大豆產量1385萬噸,和現在水平差不多,進口量350萬噸,只有如今的1/20不到。我們歷史上大豆產量最高的時候,也不過是1800萬噸,離我們現在每年1億噸的需求相距甚遠。人均9000美元的GDP只是個開始,如果(我是說如果)我們的人均GDP達到2-3萬美元,對肉類的消費需求還會大增,而這是我國無法實現有效供給的,雖然國內有但無法滿足需要,所以必須通過進口來彌補。


人多地少的地區,自己承擔高單產、經濟型作物,而把低單產、改善型作物外包給外國,這是必然的、無法人為扭轉的客觀現實,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進口而不購買自己生產大豆的原因,你明白了嗎?


農業補貼

川普一宣佈我就第一時間問了一個做了一輩子的老大豆人,讓他幫我科普。

通俗的講,為什麼中國要向美國進口大豆。

第一,中國大豆產量不能做到自給自足。

除了部分內產,一半以上都是進口,美國當然不是唯一的進口商,但目前的中國進口大豆佔比,美國佔一半。

第二,為什麼是美國。

美國的地理和人口及科技優勢,三個優勢共同作用,形成了農業高機械化作業的態勢。

地廣人稀,平原廣闊,農業技術發達,使得大豆允許被大規模種植,高效處理,將成本降到最低。既有產量又有價格,自然成為大豆出口大國。

第三,為什麼中國不能多種點?

那原因自然是跟上面相反的。科技可以進步,產業可以升級,但是人口眾多,要先解決吃飯問題,就得大面積種糧。解決了吃飯問題,還要解決就業問題,你還不能機械化作業,把農民都趕哪去?另外中國的平原本來也有限,地形複雜。這兩條因素,第一條需要長時間的迭代和改變,第二條則永遠改變不了。

第四,怎麼辦?

業內人士分析,雖然中國對美進口的大豆佔比排在進口商品前三,但基本屬於壓箱底的底牌。這張底牌一出,可以說是兩敗俱傷,美國豆農肯定得瘋,然而豆農才幾個人,更痛苦的是中國跟大豆相關的各行各業。總體說,不管是哪一方,都不會輕易動這張底牌。

最後,希望我們越來越成熟的執政者們,能夠打一場漂亮仗~加油~


旅讀歐洲

“為什麼中國大量進口美國大豆而不收購我們國內自己產的大豆?”這句問話其實不夠嚴謹——中國目前不得不進口,進口量最大的不僅僅是美國。


為什麼?原因如下:


一、國內產量不足。


2017年我國國產大豆產量在1400多萬噸。我國每年的大豆消費量在11200萬噸。國內產量遠遠不夠。


進口勢在必行,2017年我國共進口大豆9550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美國,5093萬噸來自巴西。


幾年前的進口量絕大部分來自美國,近年來拓展進口渠道,轉向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這兩年進口量最多的國家已經是巴西了。

二、進口黃豆出油率高、價格便宜。


美國也好,南美也罷,大豆都是轉基因品種,出油率高,價格低,經過海運的長途跋涉,到中國的成本價卻遠低於國產大豆。


目前,東北地區國產大豆收購價每噸3500-3600元,天津港、廣東港口進口大豆分銷價格3390元,進口大豆的優勢很明顯。


三、國產大豆的價值優勢並未得到體現。


我國是大豆之鄉,國產大豆是非轉基因,出油率低1-2個百分點。但食用品質好,曾經也當過出口大國。


我國居民對豆芽豆皮豆粉等豆製品的消費量比較多,這1000多萬噸的國產大豆,更多的主要用於食品加工。


食品加工必然面臨消耗慢、收購量小且收購常年化的特點,儘管我國大豆品質高,但成本也較高,收購價格相對比較低。事實上,國產大豆的價值並沒有得到有效的體現。


四、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產國之一。


為何從美國進口,因為美國是農業大國,土地平坦適合機械化耕種,因此大豆產量較高。美國中部盛產大豆,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豆產國之一,產大於需,所以會進出口。

綜上所述,我很認同這樣一句話,“通商者,相仁之道也,兩利之道也:客固利,主尤利也。”譚嗣同在《仁學》說得好,中外通商貿易是兩利之道。


“要使車子走得快,就得給輪子勤上油。”我國現在的重點是快速的提高生產力,提高大豆的產量,不僅是優質的,還是優產的,優價的。


“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辦事。”關於大豆,國人需要“迅速的辦事”。


相信總有一天,吃大豆的時候,全世界的人都會翹起大拇指:“yes,中國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