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上長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

鹽鹼地上長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一眼望不到邊的五萬畝冬棗園區,遠處的四個紅色大字為“棗贏天下”。李莉 攝

1995年的時候人均年收入僅有486元是什麼概念?可以參考兩個數字:1995年陝西省四類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每月125元,1995年陝西省貧困村的確定標準是人均年收入480元。

23年前,由於鹽鹼地裡種啥賠啥,小坡村人都窮得很,窮到什麼程度呢?村民有句順口溜:“咱村的地,老遠看是水一片,近一看全是鹼!想吃一片肉,沒錢!貧困人真可憐!”薛安全1997年當了小坡村的村長,即便是村長,那時他也買不起一輛148元的自行車。種啥賠啥的鹽鹼地更是讓小坡村大半村民或低價出租、或乾脆撂荒了自己的地。據薛安全回憶,當時,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村民花錢租其他村子的地種,三分之一的村民留守村裡。

花十幾年時間改造鹽鹼地 小坡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

大荔光熱條件優越,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2385.2小時,積溫、光照為關中之冠,是我國紅棗最佳生產地。2001年6月,國家林業局授予大荔縣“中國棗鄉”稱號。大荔縣也提出了“建設全國優質紅棗第一縣”,建設“全國最大的鮮食紅棗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紅棗加工基地”的目標。

2002年,原先低價承包小坡村村上600畝地的38戶人家,都把地退了。村上召集村幹部和黨員,開了很多會,下定決心改變現狀。經過分析和考察,大家認為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水。村裡的萬畝黃河灘地,為啥種啥賠啥?因為水不好。這片鹽鹼地,只要往下挖5米就有水,但這水是苦水,用這個水澆地,等不到三伏天,種的作物都死了。經過詳細考察,村支部認為這片地適合種冬棗,而且要用PH值正常的“甜水”來澆地。

說幹就幹。

第一年,大家把一車又一車的“甜水”拉進河灘鹽鹼地澆灌,結果發現,收成好起來了!

第二年,村裡開始跑資金,想法解決澆水的問題。村支部商量的結果是“引洛下灘”,就是把北洛惠渠(前身為漢代龍首渠)的水引到小坡村黃河灘地裡灌溉。這個工程對當時的小坡村來說,很難。主要難在缺錢,原本半年可以完成的工程,他們前後花費了近兩年,修建了全長21.8公里,主線渠3.8公里,小渠3條共18公里的水渠,解決了用“甜水”澆鹽鹼地的問題。

“改造鹽鹼地的第一個五年,我們村支部帶領廣大黨員和村民做的事情主要就是修渠、打井、栽棗樹;第二個五年,我們做的事情是不斷學習提升種植技術,通過嫁接提升冬棗品質,適應市場需求。”薛安全說。

自己苦幹+政府幫忙 冬棗成了“金蛋蛋”

經過前面五年的辛苦,澆地的渠打好了,冬棗樹栽上了,可是村民的收入還是沒啥大的改觀。為啥呢?大荔縣的冬棗成熟期在每年的9月20日到10月初,那個期間剛好是“連陰雨”天氣,冬棗的皮薄,沾了那麼多雨水,不等摘,就爛到地裡了,村民一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心裡“熬煎”。為了減少損失,有的村民趕在成熟期之前,用兩三天時間就把還沒紅的冬棗早早搖下來,客商給多少錢就賣多少錢,一斤棗的出售價只有3到6毛錢,村民還是掙不到錢,心裡還是“熬煎”。有的村民為了保護成熟期的冬棗不被雨林,拿出了自家炕上鋪的塑料布、棉被……

村民的種種“熬煎”讓小坡村村委會意識到,給冬棗蓋大棚,是小坡村冬棗種植繞不開的一條路。起初蓋的大棚花費5000元,只有簡單的防禦春寒、防雨的作用。後來用了鋼管和塑料薄膜的大棚,投入要幾萬,但是一年就能收回成本了。小坡村黨員帶頭,蓋了180畝地的覆蓋棚,大棚將經過嫁接和技術改造的冬棗保護得很好,到了成熟期,不怕連陰雨了,紅一個,摘一個。冬棗品質有了提升,客商聞風而來。小坡村村民李建華10畝地的冬棗被一位浙江客商以23萬的價格買走,小坡村轟動了,這件事給了村民莫大的信心。冬棗示範大棚從最初的180畝發展到500畝,又從500畝發展到11000畝,小坡村村民全部種上了冬棗。

大荔縣政府非常支持冬棗產業的發展,不但為棗農提供免費的技術培訓,還在冬棗園區進行了三縱六橫道路硬化,水、電、物流資源配備、協助交易、建設冷庫、搭建電子商務平臺……

政府的大力支持給小坡村的冬棗產業插上了翅膀:客商可以把車開到地裡買棗,銷售渠道多了,知道的人多了,全國各地的客商都跑來小坡村採購冬棗,到了冬棗成熟期,小坡村每天都有六七十輛車往外發貨,平常的時候也有三四十輛車。冬棗帶來的收益很可觀,一畝地一年可以掙一萬多塊錢,小坡村的11000畝地,每年的收入就是1.2億元。

把冬棗種好了 就啥都不“熬煎”了

小坡村的成功也帶動了周邊的村大力發展冬棗產業。目前的萬畝冬棗園實際有5萬畝冬棗,涉及3個鄉鎮20多個村的地。2000年前,這裡的土地流轉價格是每畝5-10塊錢。如今,曾經的鹽鹼地上長出了冬棗這個“金蛋蛋”,十幾年來,小坡村人的生活隨著冬棗產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下一步,小坡村要咋發展?村支書薛安全說:“我們計劃在園區打造採摘體驗活動,修建一個觀景小火車,來園區的人可以花錢坐車觀光,也可以下車體驗採摘樂趣,可以帶動休閒娛樂服務產業的發展。這是我們村第三個五年的計劃,叫融合發展。”

收入提高了,吃穿住用都好了,對文化教育也很重視,城鄉差距縮小了,小坡村村民的幸福感“蹭蹭蹭”地往上升,未來還有產業融合發展等著他們,當然就再也不用“熬煎”了。(李莉)

鹽鹼地上長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冬棗園內的採摘體驗園。李莉 攝
鹽鹼地上長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小坡村村支書薛安全接受記者採訪。麥文雄 攝
盐碱地上长出“金蛋蛋” 小坡村人再也不“熬煎”了

萬畝棗園,二樓為棗園觀景臺。麥文雄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