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為什麼會收留白彥虎?和中國此地有關係,慈禧曾也為此發火

提示:1881年2月24日,《中俄改訂條約》(即《中俄伊犁條約》)簽訂,中國成功挽回了伊犁以南特克斯河流域等處領土。1882年(光緒八年),沙俄正式交還伊犁,這時的白彥虎對俄國人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也就是在這一年的秋天,白彥虎死了,只活了53歲。

俄國人為什麼會收留白彥虎?和中國此地有關係,慈禧曾也為此發火

左宗棠

1878年1月2日,隨著清軍克復和闐,清廷收復新疆之戰取得偉大勝利。其時,與阿古柏合流的白彥虎與伯克胡裡(阿古柏的次子,烏茲別克人)分別率殘部逃入俄境,被安插在楚河邊上的托克瑪克一帶。俄國人為什麼會收留白彥虎?這是因為清軍收復新疆的戰役還沒有完全結束,伊犁還在俄國人的手裡。

清軍在收復新疆過程中的連戰告捷,讓俄國人大為驚訝,清軍攻克南疆後,伊犁的問題就被擺在了桌面上。但是,俄國人耍賴,並不想將伊犁歸還中國。他們一面則在外交上玩弄樸種花招,以攫取更多利益;一面讓指使白彥虎殘部騷擾中國邊境,力圖牽制中國軍力。

這中間有一段歷史背景是這樣的:1871年,俄國人乘阿古柏侵佔新疆之機,派兵侵佔了伊犁,宣佈“伊犁永遠歸俄國管轄”,但因當時俄國經歷了克里米亞戰爭,比較虛弱,其駐華公使不得不在照會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時說些外交辭令,稱佔領伊犁是為了“安定邊疆秩序”,“只因回亂未靖,代為收復,權宜派兵駐守,俟關內外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服之後,當即交還”。這一說法在清軍收復了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城,被落了口實。左宗棠藉此強調俄方有歸還許諾在先,所以要先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伊犁問題。

俄國人為什麼會收留白彥虎?和中國此地有關係,慈禧曾也為此發火

伊犁1

為了達到不予歸還的目的,俄國人不但絕將白彥虎引渡給清政府,並准許進入俄境的白彥虎餘部5年不納糧,20年不抽丁,為的就是拉攏白彥虎及其殘部繼續對抗中國。而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白彥虎及其殘部對自己的新主子俄國人盡心竭力,曾多次分道騷擾清朝,搶糧餉,劫商旅,“戕官弁,殺行客,掠臺馬”(魏光燾《戡定新疆記》)。

俄國人為什麼會收留白彥虎?和中國此地有關係,慈禧曾也為此發火

完顏崇厚

1878年底雙方談判正式啟動,清政府派崇厚為出使俄國大臣去談判歸還伊犁問題。但是,這個人對新疆並不瞭解,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去和俄國人談點什麼。臨行前,有人建議他走陸路去俄國,這樣可以途經新疆,熟悉該地區的地理環境,會對他的談判有所幫助。他不以不然,選擇了先乘船到歐洲,然後轉乘火車至聖彼得堡,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給北京的地圖,甚至連一些地名都是錯誤的。

北京方面開始意識到崇厚幹不成事,但為此已晚。1879 年9月,與俄國人談判的崇厚不僅沒能讓俄國歸還領土,還將新疆的數個戰略要地拱手送給沙皇,並使俄國人獲得了寶貴的長期貿易特權,可以越過邊境,深入中國領土開展貿易。這就是所謂的《里瓦幾亞條約》。

北京方面對條約草案提出質疑,但崇厚回覆說,條約已經備份完畢,無法更改,並於10 月同俄國人簽署後,啟程回國。消息傳至國內,清廷一片譁然,已是第二次掌權慈禧太后拒絕承認該條約,怒斥崇厚為賣國賊。清廷的“主戰派”認為崇厚天真而無能,強烈要求處死崇厚,並對俄國開戰。第二年3 月,崇厚被定罪,判處死刑(最終因為西方人求情,得以獲釋,保全了姓名)。

俄國人為什麼會收留白彥虎?和中國此地有關係,慈禧曾也為此發火

慈禧太后

左宗棠聞訊,立即向清廷陳奏分析利弊。他說:“此次與俄人談判,沙皇包藏禍心,我今索還失地,方要我賠償軍費,趁我多事之秋,欺我少爭戰之志,多求和之意,妄圖訛詐。伊犁乃我國之領土,俄軍乘虛入侵,蹂躪我邊民,掠取我財物。我今索還土地,俄方竟然要我賠償軍費,如此強盜行徑,乃國際公理所不容也,此其一。俄方以劃定兩國邊界為名,行掠奪土地之實,雙方並未陳戰,一彈未發,我朝公然割地與人,此乃外交所不許也,此其二。俄方之所謂通商,其商人志在謀利,其政府意在廣設領事,深入我腹地,坐探虛實,此種通商,為我所不取也,此其三。臣以為如今之計,當先禮而後兵。我朝可更換使臣,與俄方重開談判。如沙皇一意孤行,應訴諸於武力。臣雖不才,願當此任。”

最終,清廷被說服。1880年,清廷任命曾紀澤為出使俄國大臣,並作為欽差大臣,與沙俄談判修改崇厚擅訂的《里瓦幾亞條約》。

曾紀澤是曾國藩的長子,精熟英語,風度翩翩。面對這一使命,他說:“我曾紀澤絕非崇厚,只要我當欽差一天,俄國人就休想再從中國割佔領土!寧可談判不成,也決不屈從俄國,籤一個遭國人譴責、遭子孫後代唾罵的條約!”並於1880年6月抵達彼得堡,開始了長達半年之久的談判。

俄國人為什麼會收留白彥虎?和中國此地有關係,慈禧曾也為此發火

曾紀澤

為配合談判成功,左宗棠“壯士長歌,不復以出塞為苦也,老懷益壯”,自願請行率軍屯哈密。劍指伊犁,以軍事力量策應外交方面的需要。同時,左宗棠將其棺材從肅州運到哈密,藉以表示清廷收復伊犁血戰到底的決心。

談判伊始,俄方代表在談判中傲慢蠻橫,語言放肆,曾紀澤不卑不亢,據理力爭。俄方代表堅持不從“崇約”退步,聲稱為此不惜一戰。曾紀澤毫無懼色,他說:“中國不願有打仗之事。倘不幸有此事,中國百姓未必不願與俄一戰。中國人堅韌耐勞,縱使一戰未必取勝,然中國地方最大,雖數十年亦能支持,想貴國不能無損。”

曾紀澤如此從容應對,甚至是針鋒相對,一方面來自左宗棠與清廷給他的“底氣”;另一方面則來自他作為外交官的優秀與出色——他因為1877俄土戰爭大敗與1879年國災荒,洞察出了俄國人當時無力再戰的實情。

俄國人為什麼會收留白彥虎?和中國此地有關係,慈禧曾也為此發火

伊犁

1881年2月24日,《中俄改訂條約》(即《中俄伊犁條約》)簽訂,中國成功挽回了伊犁以南特克斯河流域等處領土。1882年(光緒八年),沙俄正式交還伊犁,這時的白彥虎對俄國人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也就是在這一年的秋天,白彥虎死了,只活了53歲。而他和他的部眾騷擾中國邊疆,搶糧餉、劫商旅,不僅僅是騷擾與搶劫這麼簡單。(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