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朋友圈是個大舞臺 我們全都在演戲

成功的人生一開始是觀眾,接著是演員,最後是後臺老闆。失敗的人生反其道行之。

——李敖

坤鵬論自從從事互聯網金融,越來越發現,這個行業簡直就是人性的照妖鏡,人性之醜陋常常在它的照射下,暴露無遺。

什麼底限、操守、道德,在這個行業中,常常被從業者丟棄到一邊,只有赤裸裸的貪婪和慾望。

坤鵬論:朋友圈是個大舞臺 我們全都在演戲

坤鵬論突然發現,如今截屏的傳播威力已經不容小覷,甚至成為了公關圈的常規手段之一。

此前,偽造馬化騰回應“騰訊沒有夢想”的截屏,甚至連騰訊自己開始都被騙到,後來無數大V紛紛中招,還有張一鳴和馬化騰朋友圈對懟截屏,完全可以成為短視頻之戰開始的見證,被無數媒體人粘貼到文章中。

而朋友圈的功能也不再是簡單的曬自己、曬孩子、曬美食、曬美景、曬工作、曬商品,它越來越被有心人用來達到更多的目的。

馬化騰,他的朋友圈已經成為發佈一些可以摻雜個人情緒、可以對懟的官方信息的窗口,與其低調的風格相得益彰,看似自然而隨性,其實滿懷設計與心機。

比如:

評論裡回擊小黃車ofo的投資人對自己投資的摩拜單車的批評,掀起了幾個回合的論戰;

坤鵬論:朋友圈是個大舞臺 我們全都在演戲

而且,朋友圈自始至終都帶著個人的標籤,即使開始考慮不周全,當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隨時發出官方聲音:僅是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收放自如。

再比如一些女生,特別是大齡沒對象沒結婚的,天天在朋友圈曬不知美顏到百分之多少的自拍照,配上的文字多是顧影自憐,翻譯過來就是,飢渴地呼喚愛情,這麼好的姑娘咋就沒人追,沒人要,就差直接寫“求帶走”。

還有一些人,他的朋友圈完全是為老闆私人定製的。

晚上加班回家,必須發一個朋友圈:

“又是一個夜深,加班後,孤獨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配上一張燈光下的身影或是冷清的街道的照片。

平時呢,總會突然發一些莫名的朋友圈,例如:

“思路決定行動,我想通了,有種馬上就大幹一場的衝動!今晚不睡覺!”配上自己的辦公桌和筆記本照;

又或者拍一本最新流行的圖書,配上“學習不能停,為工作補充新鮮營養!”

再或者是一杯清茶照,“和同行溝通到深夜,收穫頗豐,明天繼續下一城!”

......

相信老闆看到這樣的朋友圈,不知不覺中不被感動到稀里嘩啦才怪。

坤鵬論:朋友圈是個大舞臺 我們全都在演戲

​有人說,朋友圈已經成為全中國的行為藝術大舞臺,大家都在其中賣力地給自己挑選的觀眾表演。

就像英國諺語說的那樣,“整個世界都在演戲,整個世界都是演員”,朋友圈就是其中的一個舞臺。

戈夫曼認為,日常生活就像劇場,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演員,只要站到前臺,就會戴上假面具,有意識地通過各種符號美化自己,進行合乎他人期待的表演;與前臺對應的後臺是觀眾看不到的地方,只有在這裡演員才能卸妝,或者表演些前臺不適宜展現的戲碼。演員們還需要給彼此反饋,以融入共同的社交場景,有時他們組成劇班,相互配戲;有時又互為觀眾,進行互動——演員和觀眾,是一場完美表演的必備要素。

有人在研究了戈夫曼對人際交往四類表演模式的剖析後,直接在朋友圈裡找到了相應案例:

誤解性表演,譬如富人哭窮、窮人擺闊、大智若愚、假裝高冷;

神秘化表演,譬如發文留懸念,發圖馬賽克,欲拒還迎,猶抱琵琶半遮面;

補救性表演,譬如自稱各種狗、“人醜就該多讀書”,看似自我矮化,實則求表揚、求撫摸。

坤鵬論:朋友圈是個大舞臺 我們全都在演戲

當下,我們越來越焦慮,而“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的朋友圈在其中沒少推波助瀾!

因為人比人才會氣死人,人比人不如人才會焦慮,技不如人,難免失意,而在朋友圈這個舞臺上,相信你總會有種“每個人都過得比我好”的感覺。

有段順口溜基本句句戳你心:

你失戀,ta曬花;你加班,ta度假;你蝸居家中蓬頭垢面,ta遊走派對衣飾光鮮;你存夠錢來海南挨宰,ta一騎絕塵去了馬代。

但真相是,密歇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伊桑·克勞斯2013年的一項調查發現,人們在某一時刻上Facebook越多,這一時段他們的情緒就惡化得越多。

有人調查研究後發現,當幸福指數超過一定數值後,越高,受調查者越會變得內向。

所以,網上的所有人,他們過得並沒有你覺得的那麼爽。

因為他們都把悲傷的膠片在放到網上前已經裁剪掉了。

幸福從來不用曬,真正的幸福都是偷偷在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