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德育小故事,有孩子的值得收藏

《三字经》是南宋著名的经史学家王应麟编写的,是古代重要的启蒙读物,里面有许多先贤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在广泛流传,那么您直到《三字经》里的那些典故吗?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中的德育小故事,有孩子的值得收藏

这是古代先贤孟子的故事。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便把家搬到了离父亲坟墓不远的地方居住,用自己知道的有限知识来教育他。由于离墓地很近,家里每天都能听到外面哭丧的声音,时间长了,孟子就学会了,每天在家里学别人哭丧,孟母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很影响孟子的教育,便把家搬到了集市里。

集市里的人很多,每天熙熙攘攘,孟子的邻居们都是小商小贩,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大声的叫卖,时间长了孟子就学会了叫卖,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孩子居住,就把家搬到了学宫旁边。

学宫是学习的地方,每天都有朗朗的读书声传出来,学子们也很懂礼貌,时间长了,孟子就学会了读书和明礼,孟母觉得很欣慰,这才是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便把孟子送到了学宫去学习。

孟子的个性很贪玩,经常逃学。这一天他又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回来十分的生气,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步剪断了,她语重心长的对孟子说:“你学习跟我织布一样,我织布织到一半剪断,布就不能用了,你学习只学了一半逃学回来,就不会成才”孟子感到很惭愧,从此之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再有没有逃过学,孟子能成为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二位圣人,可以说孟母的功劳很大。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三字经》中的德育小故事,有孩子的值得收藏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时后周著名的藏书家,大臣。他一生节俭,从不铺张浪费,把所有的钱都拿来行善积德,造福乡民。

他一个亲戚家里穷,没钱买棺材,他就出钱办了丧事,还有的家里穷没钱结婚,他也出钱接济,给他们本钱做小买卖,乡亲们有难处他也从不吝啬。

他还出钱兴办了学校,买了上万本书藏在学校里,供学生们学习和阅读,还请了很多有名的先生来自己的学校里教书,没钱交学费的人,他不仅让孩子们免费入学,还给他们提供衣食,供他们读书。

窦燕山有五个儿子,他对儿子的教育很严,加上自己言传身教,他的五个儿子都考取了功名,做了大官,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窦氏五龙”

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官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三字经》中的德育小故事,有孩子的值得收藏

黄香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官员,孝子,他在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夏天热的时候他用扇子给父母扇凉,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用自己身体给父母暖席子和被窝。

这句话是说每个为人子女的人都应该像黄香一样孝敬父母。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三字经》中的德育小故事,有孩子的值得收藏

这句说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的时候,大人拿了几个梨让孩子们挑,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们,大人问他为什么挑最小的,孔融说:“我年龄最小,食量小,应该拿最小的”

这个故事是说平时应该遵守公序良俗,懂得谦让。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三字经》中的德育小故事,有孩子的值得收藏

苏老泉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他年轻时不读书,每日约上三五好友,游山玩水,后来他有了儿子依然如此。

有一天他游玩回来,发现妻子面带忧色,便问原因,原来他的妻子已经不指望他光宗耀祖了,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这让他很惭愧,于是开始发奋读书,最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晚。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三字经》中的德育小故事,有孩子的值得收藏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他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很勤奋,参加科举中了乡试,当时的局势十分的动荡,科举制度很不稳定,梁灏参加了四个国家的科举考试,知道宋太祖建立宋朝,重新开始科考,这时候梁灏已经82岁了,他毅然前去参加,最后中了状元,殿试时他满腹经纶,对答如流,得到了宋太祖的赏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目标和理想一定要锲而不舍的追求,就算外部条件不允许也不能放弃自己,而是不断充实和学习,等待机会。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三字经》中的德育小故事,有孩子的值得收藏

晋朝人车胤,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没有钱买蜡烛,就抓了很多萤火虫包在布里来照书。

孙康则是在冬天的晚上,利用雪地的反光来看书。

他们家里都很贫穷,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读书。我们现代的孩子跟他们比起来幸福的多,条件也好得多,更应该好好读书。

后记

《三字经》是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其中大多数的故事都很有教育意义,但是也有些腐朽的封建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天圆地方这些大家应该予以剔除,有选择的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