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說:把中學生送到美國讀書非常危險,你怎麼評價?

九鬥學生心理

我是08年去美國,飛機後邊的座位正好是三個初中生,可能初三左右,揹著書包,穿著學生服裝,人小鬼大,聊天的口氣好牛好牛。沒有家長陪伴。我當時不知道他們去做什麼,聽他們講話才知道是去美國報道讀高一的。在華盛頓轉機。

那個時候,這樣的初中學生還是很稀罕的。所以我大吃一驚。現在嘛,見怪不怪了。

美國的統計數據,在2015年,有34578名中國學生到美國參與K-12教育(即小學到高中教育),是2011年的四倍,人數增加非常快。其中,這些人大部分是來讀高中的。

我在微博上是註冊為教育博主,所以接到過不少家長的諮詢。

有些家長問我:學生出去讀高中應該住在什麼地方,住在當地人家裡安全嗎?

有些家長問我:我的小孩英語不太好,適應不了怎麼辦?被騙怎麼辦?

有些家長問我:常言說國外的基礎教育比中國差,是不是真的?去美國讀中學有必要嗎?

還有些家長問:老師幫忙,我的小孩在國外跟著朋友吸毒了,怎麼辦?

我真不知道怎麼辦。

楊振寧說的“危險”想必就是這種啦,不過,目前看起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而且所謂吸毒,基本上也就是吸大麻為主,危害和成癮性還不及香菸。最大的風險還是因為缺失家長壓力導致的行為放縱。在美國留學的官富二代群體裡面特別明顯,美國的一些城市裡,出現了中國人的豪車飈車群,這事有專門的錄像,大家去網上找找應該有。

只是這些風險目前看來都是比較可控的

。通過選擇好的寄養家庭,好學區的高中,乃至找人陪讀等等,都可以有效的避免。雖然可控,但為什麼那麼多家長,特別是這些家長還基本上是國內中高層次的中產、名人、官員、富豪,非得讓自己的孩子去冒這些風險呢?這些人難道不知道楊振寧說的這些事嗎?難道比留在國內的那些笨嗎?難道不了解美國嗎?

別瞎想了,人家搞不好幾十個國家都去過了,護照上都蓋滿了,坐過的飛機比你站過的公交還多。人家當然比你更瞭解美國的情況,無論社會還是教育。

他們為什麼願意冒這個險把孩子在大學之前送出去,因為這個時候出國讀書有額外的收益。什麼樣的收益?就是對海外的社會有足夠的瞭解,有全球化視野。他們的需求和你們這幫人是不一樣的。楊振寧的話不適合他們。

這不太好理解,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王思聰在微博上說:“我認為現在不應該買房。現在房價離譜,花光父母積蓄買房經濟上不合理。”。微博上全部炸了。果然房價見頂了,不能再買房了,我們還是再等等吧。不不不,你們會錯意了。他說的這句話和房價是不是見頂,有沒有投資房產的價值,沒有太大關係。

因為階層不同,雙方的視野不同,能夠支配的資源不同,所以會採取不同的經濟手段,教育也是同理。哪怕房價高到對王思聰來說已經沒有投資價值了,你還是得貸款買房子,因為你沒有其他更好的投資手段與能力。

請看下圖:

王思聰代表的這個群體,頂尖官商豪富,屬於“剎帝利”階層。有大量的人,小學開始就出國。他們在國內屬於收割財富的階層。追求的是海外資產配置,什麼地方增長迅速、稅收低、或者財富安全,那麼他們的資源就會往什麼地方流動。教育情況也同理。他們關注的是讓子女有全球化的眼光,瞭解歐美的社會文化,所以會盡早的把子女送出去。到了本科或者研究生,就有些晚了。你會發現本科出去的話,已經很難和美國本土出生的學生打成一片了,往往是中國來的學生自己有一個圈子。

至於楊振寧說的什麼學術啊、學習成績啊,根本不是他們所看重的,有了財富,這些並不重要人脈圈子、融入社會、被歐美的精英圈子接納,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楊振寧並不是給他們說著聽的。倒是那些中產,如果只是希望小孩在國外呆得穩當,有個好工作、好技能,那麼大學本科送出去也不遲。

這些中產,屬於“吠舍”階層。因為離經濟增長中心(比如大城市)近,他們可以用資源在國內卡位,享受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的成果。比如你是北京人,在衚衕裡有幾套老房子,哪怕沒有權力,也沒有技能,整天不工作,幾千萬也有了。有些遲到的,但是通過銀行貸款,搶先買房。坐享房價增值的成果。基本上你如果在20年前開始聽任總說的,有錢就買房,有錢就炒房,那麼不管起點多低,你現在資產至少一個億。光靠勤勤懇懇工作,你三輩子都賺不到這個錢。在這裡,銀行貸款起到了金融槓桿的作用,你可以用很少的錢貸出大量的款,然後在房價投資中增值。

對於這些人來說,關鍵是財富的安全,以及穩定的工作,所以他們看中的是子女出國能否學到工作用的技能。比如去讀計算機,那麼幾乎可以說在美國找個工作還是不難的。這些人會讓子女在本科或者研究生階段出國。不需要名校。相反,類似於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這樣的三流學校更受歡迎,因為它在硅谷中心,畢業了很容易找到工作,實在成績好的話,還可以用這個作為跳板,轉到斯坦福或者伯克利讀書。所以,幾乎所有的留學中介,都會推薦你這些學校。對他們來說,送人入學容易,對客戶來說,也滿足了“在美國有良好的學位背景,找個穩定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的需求。來信問什麼英語啊、學校啊、基礎教育啊,都是這類人。

最低的階層,就是所謂的首陀羅階層。他們的父母可能是農村的,由於成績好或者別的什麼原因考上了好的大學,進入了大城市。但是沒有能力給子女買房什麼的,還需要子女供養。這些人,如果他們的子女非常有幸,有比較好的天份,能夠做學術,那麼,他們的子女就可以在國內找到一個好的大學和好的工作,並通過長期的工作,可能十幾二十年,湊錢買到一個首付,完成這代人進入中產的任務。

如果這些人運氣和努力特別好,拿到了國外大學的資助,去國外讀書,那麼就實現了階層上的連跳。但這樣的人,一般來說都是研究生階段,甚至大多是有了碩士,發了一些論文以後,等碩士畢業了,再到國外讀博士。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留學生群體(也是90、00年代最主要的留學生群體)。對於這些人來說,是真正願意搞學術的。楊振寧的告誡是針對他們——最好還是不要中學出國,否則自控力不強,無法專注學習,就麻煩了。

然而,楊振寧的告誡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條件在中學出國他說了一句廢話。


破破的橋

其實我認識的很多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老師、朋友有過類似觀點,不僅僅是中學,去美國留學真的只適合部分人。

首先,美國的教育並非十全十美,現在很多美國家長對美國教育也很不放心,把孩子留在家裡自己教,只需要在州政府備案即可。美國也有學區一說,富人區稅賦高,公立學校的條件就好,相反窮人區公立學校就差,因為公立學校的大部分經費都是來自當地的稅收的。

其次,美國教育還有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教師工會的問題,說白了,就是老師受不得批評,稍微受了點委屈啥的,就罷工,所以很多老師的教學質量就沒法保證。另一方面,在大學,老師都要被打分,學生來評價老師,這就讓老師有時候要跪舔學生,沒有了師道尊嚴。

最後,不是說中國教育就比美國好,而是很多家長的觀念還是比較落後,以為送出國,花點錢就可以買到好教育。中小學時期,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引導、言傳身教更重要。這個年紀就把孩子送到遙遠的美國,除非孩子自身能力、自制力特別強,送到海外,無疑是讓其自由起來,再加上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很容易在美國產生心理問題,厭學、自暴自棄,抱團等。

我認識有幾個出國讀中學的家庭,都是父母陪著一起出國,或是父母一方陪出去,這樣相對好一些。

中學階段對於未來很重要,但絕不是決定性的階段。美國中學也有金字塔,競爭絕不亞於高考,對於大部分家庭孩子來說,這個時候出國出問題的不少。而且,不是說,在美國上中學,就更容易上大學,這也是一個誤解。

楊振寧先生在美國工作、搞科研、生活這麼多年,他的建議想必是非常中肯的。


留學的真相

我同意這個觀點,每年除過各高中的國際班的孩子,還有不少中學生都加入了出國留學的行列,這些孩子可以不像普通高三年級的孩子一樣要準備參加高考,一般在高考前大部分孩子就已經通過國外大學考試,獲得了錄取通知書。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高中畢業後出國留學看成了一種捷徑,當然這些孩子中不乏很多各方面特別優秀的孩子,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成績一般,參加國內高考可能進不了好大學,甚至進不了大學,所以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家庭會選擇讓孩子高中畢業後直接出國留學。甚至不少孩子在初中畢業後就被送到了國外上學。但是,把中學生送到國外上大學就真的是好的選擇嗎?其實不然,記得2016年有機會採訪牛津大學的一位副校長,我們當時也談到了孩子中學生出國留學問題,這位副校長表示,他特別不贊成孩子初中畢業後出國留學,18歲之前孩子就應該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選擇,孩子出國留學最低的年齡應該是成年之後,但是也要孩子適應力比較強,因為,對於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建立好的中學生來說,突然來到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度,適應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若孩子不能適應,不能融入,那麼也是很痛苦的折磨,其實他也很贊成孩子在國內上完大學後再去國外留學,這樣孩子心智比較成熟,適應能力也比較強,對於孩子的發展也比較好。



除了孩子的學業能否跟上之外,可能父母特別關心的還是孩子的安全和成長問題。雖然我們常說國外的什麼領域發展很厲害,但是和世界其他國家比起來,國內的治安還是非常好的,國外很多國家的治安問題也是讓人頭疼的,最近幾年國內出去留學的孩子在國外發生的人生安全方面的問題還是非常的讓人揪心。



其次就是孩子的成長問題,說白了就是孩子會不會學壞,身邊就有真實的例子,孩子每年花幾十萬,結果學業無成,還學會了吸大麻!因為中學剛剛畢業的孩子心智還不成熟,對於是非判斷能力還是比較哈,他們這個年紀又會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很容易被吸引,再加上國內和國外在很多生活、文化背景方面的差異也是讓孩子們很容易失去判斷力,犯下錯誤。



同時還有一點就是孩子因為年幼,不會保護自己,父母又不在身邊,文化差異容易讓孩子受到孤立、冷落,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記得曾經就有事例,孩子在國外遭受校園暴力,而心裡受創,導致休學在家無法正常生活。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快樂安全是第一位的,出國留學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選擇時間也很重要!


趙媛姐姐

我理解的危險有兩種,首先是字面意思的人身安危,其次就是說送去讀書能不能達到父母的初衷。我覺得送去美國讀中學會有危險,至於有多大那就得分析了。

一、人身安全之校園安全

可能大家都看過校園槍擊案的新聞,所以會擔憂小孩的人身安全,不過這種案例終究是少數,偌大的美國每年才幾次案例?

真正應該擔憂的人身安全是校園霸凌事件,這種事放之四海皆有!國內的初中和高中有小混混,哪個國家都一樣!不過作為華人去美國學校,受欺負的幾率會更大些。

因為華人小孩體格會小,到高中後體現的差別更大,放眼四周都是自己打不過的大孩子,壓力很大。其次人類,尤其是小孩,會特別排擠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不論你是太過優秀還是太差勁,都容易被排擠,全班可能只有你一個黃種人,這就是你的特異之處,喜歡你的人會很喜歡,但討厭你的人也會特討厭。

二、人身安全之社會安全

美國社會安不安全,其次對於一個外來的中學生安不安全。

我住了兩年美國,我至今沒遇過什麼威脅,當然前提是晚上不出門瞎逛。唯一一次讓我心跳加速的是一次開車在市區抄了條小道,發現前面有幾個黑人青年蹲在路邊,前面有兩輛車經過,其中一輛放下車窗,一個男青年趴在車窗裡和他在說什麼,當時我第一個念頭是毒品交易,然後又擔心是攔路要錢。我迅速“窄路掉頭”離開,都沒敢看那邊有沒有人追過來。

當然,我也可能是自己在嚇自己。

然而每年還是能聽到華人被殺的消息,不多不少,一年聽一次,就在我這附近的一個城市裡。但我覺得老老實實生活,晚上不要步行出門,遇到危險的幾率還是很小的。

如果你還像在國內一樣大半夜出去找夜宵...那就是找死...

但如果是中學生,他能不能控制自己嚴格遵守這邊的規矩,晚上跑出去玩怎麼辦?被打劫了能不能合理應對?

三、人身安全之衣食住行

一定要找個好的寄宿家庭,跟我讀三遍。

有親戚在當地是最好的選擇,另外就是選擇一個美國當地家庭,最後是這邊的華人住宿機構。

有親戚,越親越好,這樣對孩子最好,既不孤獨,又能得到最好的管束和保護。

還有當地家庭願意有償接受寄宿學生。

我認識一對五十多歲的美國夫婦,家有兩個成年女兒住在一起,女兒都已畢業上班,男人在一家辦公用品公司做銷售總裁,妻子專職顧家。他們是虔誠的基督教徒,2003年到2006年在四川瀘州做過三年的志願英語教師,回國後在這邊開辦一個免費的英語學習班,很小的,人最多的時候也只有八九個學生,都是這邊來的各國博士後,每週六一次課,風雨不輟。他家接受寄宿學生,之前家裡有個中國女高中生,畢業離開後又接收了一個韓國九歲小女孩,來讀小學的,他們待那個小女孩像親生的一樣,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寄宿家庭那真的是走運。

美國還有專門接收中國留學中學生的機構,交錢,宿舍,吃和接送,保姆機構一樣,具體怎麼樣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三、家長的期望是什麼?

送小孩中學去美國的,在國內應該屬於有錢一類吧,送去的目的是什麼,大概有好幾種吧。

比如在國內成績中等高考無望的,還有純粹認為美國基礎教育好的,想讓孩子有更大格局的...這些都是屬於有較強目的性的,最後都期待小孩能在美國考試上一個好大學。這一類是家裡有錢,但不是最頂尖的那一層次。

真正頂尖的“權貴錢”家庭會把小孩送到美國讀中學甚至小學,能找最好的學校甚至是私校貴族學校,讓他們西化融入西方社會,踏入西方的精英階層,成績倒不是太重要,當然能進耶魯或者斯坦福那就更好了,但不是重點。

然而會問出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屬於我說的第一種吧,我想說第一類家長的目的很難達到。

首先十幾歲的小孩能不能適應這邊的生活和學習,能不能經受住寂寞和無聊還有誘惑?沒有家長的約束,小孩可就和脫韁野馬一樣。小孩跨城市上學,很多家長都擔心這個而選擇陪讀,那到美國你去不去陪讀?

假設小孩很成熟很優秀,生活和學習方面沒有問題,那能不能在美國上一個好大學呢?能是能,但競爭和國內的高考差不了太多,你信不信,如果你的孩子在學校成績第一名可能申請到的學校也比不上那些本地成績第十名的學生?不過申請到一流大學還是可以的,離頂尖有差距而已,不過也可以知足。畢竟比你在中國讀完高中再申請美國大學簡單些。

所以說目的可以達到,如果能陪讀的話幾率更大。否則更大的幾率是小孩變得更差,因為不適應環境,因為害怕陌生,因為沉溺遊戲等等問題,危險性很大!


行星超人

雖然嫉妒楊振寧老爺子娶比自己小五十歲的媳婦,我還是不得不同意他這個觀點。沒錯,如果孩子是自己親生的,還是不要送他到國外上中學。

十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片文章,題目叫“如何儘快把自己的孩子逼瘋”,最好的辦法就是送孩子到國外上中學。

中學的孩子一般沒有獨立,不會做飯,個別孩子還讓家長喂,不會洗衣服,不會買東西,不會交朋友,害怕黑天,害怕孤獨,害怕鬼故事,如果這個時候送他們到國外,舉目無親,不懂語言,沒有朋友,遠離父母,是最容易把他們逼瘋的,即便瘋不了,也至少得個自閉症,孤獨症,半瘋兒,二百五什麼的。

中學生出國,要面對自己的青春期,性取向,和異性的各種第一次,要面對異國的語言,聽不懂就是聽不懂;要面臨零花錢是否夠,要面臨外國所有吃的幾乎和豬食一樣難吃 (不能怪豬食,只能怪自己沒吃慣),總之,十個裡有九個孩子都能會瘋。

還有,中學生的孩子還得跟上功課,很多聰明的孩子天生就不是上學的材料,比如人家北美崔哥的我,拿起書本就犯困,走出課堂就精神,能及格就算非常勉強了。

把這麼多壓力在同一時間壓在中學生的身上,如果這孩子還不瘋,那確實不賴家長了。在美國自殺的中學生請您自己查吧,在舊金山大橋上跳橋的就有幾個中國孩子,上網一搜就知道。

我1988年出國那會兒是24歲,雖然早過了中學生年齡,可是前兩年,我真的差點沒瘋了。每天看著天上的飛機,夢想著自己在飛機上回國,天天想如果哪天有輛公共汽車回北京,我二話不說就登車,頭也不回往家走。那會兒也沒這麼多中國人登陸海外,孤獨啊,世上最大的痛苦和煎熬,莫過於孤獨。

得,一說全是淚,不說了。現在都混了30年在美國了,終於習慣了,也老了。


北美崔哥

楊振寧雖為大師級人物,但說把中學生送到美國讀書非常危險,有點言過其詞:

1. 首先是危險什麼?難道是人身安全?雖然媒體上經常報道各種事件發生,但從整個美國環境來說,美國安全的很!自理能力不足?這麼多留學美國高中的中國同學,遇到困難的也是極少數!難道在中國就不存在自理不足的問題了?這裡不一一敘述了,這種假設的問題如果在美國存在,同樣在中國也會存在!

2. 根據普遍的認識,把中學生送到美國讀書不是危險的事,而是太晚的事!如果經濟條件許可的話,建議在小學三年級前送到美國讀書。這主要是解決一個語言問題。據我所實際觀察到的,在小學三年級之前如果在美國讀書,其英語程度幾乎和本土學生無異。到了高中階段再到美國讀書,其英語程度只能是二外了!

3. 楊振寧大師的憂慮可能是高中到美國讀書,相當於中國文化沒學精,美國文化呢也是個二八操。其實是多慮了!中華五千年文化即使一輩子學習鑽研,恐怕也是冰山一角!難道同時兼容兩國文化不好嗎?即使多學點美國文化有什麼不好?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是由個人愛好和努力分不開的,與在某個地域有關係,但並不是絕對的!

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學習,各有利弊,但絕無危險之說!


美國Ark文化集團

哎喲喂,親愛的楊老先生,您才想起來呼籲呀

我是來自美國的靈性導師李穎,看到這問題,特想說幾句。對不對的,大家海涵呵。

我是五年前移民到美國的,陪兒子一起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期,那叫一個難,好幾次,深夜夢裡哭醒,打算天一亮,就捲鋪蓋捲回中國。哎,也不知道是股什麼勁,讓我咬牙堅持了下來。可能,是我太愛慕虛榮,試想剛來,就哭著回去了,太沒面子。

剛到美國那年,兒子九歲,稀裡糊塗地,連拉帶拽地,來到了地球另一端。看到的,全是金毛碧眼的陌生人,聽到的,全是嘟噥嗚啦的說話聲。住,住不舒服。吃,吃不可口。父母變得更加緊張焦慮,動不動冷戰或爭吵,好像世界大戰要開始了,變化太大了。

那會子我確實緊張,語言不通,全傻了!之前學得那點單詞,全記不起來了。怎麼辦啊!學交規,考駕照,看房子,買房子,買車買房買傢俱,辦電話辦網絡,銀行開戶轉款貸款付款,簽訂各種合同,我的親孃啊!一天到晚停不下來,急得拉撒的,哪裡有時間安慰我那戰戰兢兢的兒子呀。

好不容易聯繫好學校,交全資料,打完要求的預防針,一切準備就緒,就等開學。可是開學第一天,兒子死活不肯去上學,雙手死死抓住門框,哭天搶地,就是不肯去上學。怎麼勸說,都不管用啊,不敢罵,更不敢打,否則警察會以虐待兒童罪,把你抓走。關於這方面的故事,改天我講給你聽,孩兒他爹差點被逮起來。差不多一週後,第一關算是過了,兒子在我殘酷陣壓下,乖乖去上學了。可現在提起來,兒子還眼淚汪汪的,說是留下了大大的心理陰影。現在想想我當時確實夠狠的。大人都適應不了,別說孩子了。

後來,兒子隔三差五地,哭鬧著要回家,不去那什麼也聽不懂的破學校,我是使盡渾身解數也無濟於事,更是心痛地不行。當時借住在朋友家的大房子裡,他們回中國了,若大的房子,就我們娘倆,空蕩蕩黑漆漆的,上廁所都要相互陪著去。經常擠在一張床上睡。還時不時抱頭痛哭。

那年,我們在學校裡出了名,連遲到曠課請假加起來,一共六十七次沒在校。校長,班主任,輔導員,心理諮詢師,全部跑來幫助我們,好像我們是怪獸似的。後來,兒子離家出走, 再後來,花錢讓同學幫寫作業,東窗事發,被請家長。等等,這方面的事太多了,有空細說。

在美國的學校裡,這些都是嚴重事件,對孩子的衝擊不小,更對孩子的性格和道德觀念,至關重要,在孩子成長的這個特殊階段,這些個事起決定性的作用。生命方向,也許會就此改變,確實危險。


我不敢想,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一個半大小子,青春期男孩,自己來到異國他鄉,會怎麼樣。說實話,我們出國前,也做了些相應的心理準備,但現實確實很骨感。現在,有那麼多留學生出事,相信他們的父母,在孩子出國前,也做了相應的突擊式地惡補準備,包括身體方面,心理方面,生活技巧方面,人際關係方面。但那份衝擊力,不身臨其境,是難以感受到的。

著名脫囗秀主持人北美崔哥,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說是,來美國都得死一回,才能重新過上新生活。大概是這意思哈,具體用詞記不清了。改天,我請他來重新講講。我太同意了,簡直要膜拜他,說的太切題了。

一個青少年,各方面都不健全,身體和心理都在發育期,面對眾多誘惑和所謂自由,讓他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和判斷,什麼要做,什麼堅決不能做。如何保護自己的同時,還能處理好人際關係,自我管理能力得多強。遇到壓力委屈困難,該如何釋懷,該怎麼做,才能遠離抑鬱或負能量,從而保護好自己呢。再說,萬一生個病,誰照顧呀,痛苦孤獨啊。哎呀,難死寶寶了,難死寶寶了!

但是不是都別出國留學了,全呆在家裡,被呵護著,做老母雞翅膀下的小雞仔呀,還真不是。有一種孩子可以,獨立,堅強,靈活,頭腦清晰的出國闖蕩。你猜,他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哈哈,先賣個關子。

中國的絕大多數父母,不會當父母,包括我,也包括我的父母。在當父母之前,很多育兒方面的事,沒學過。為什麼這麼說呢,先問你個詞,你聽說過嗎,叫心理營養,如果一個孩子,從來到這個地球開始,到在媽媽肚子裡十個月,到出生,到出生後十二個小時,到出生後三個月,一年,三年,到孩子六歲,九歲,十二歲十三歲,這幾個時期都能獲得相應的,足夠多的心理營養,那這個孩子,象飽滿的種子,長在肥沃的土壤裡,紮根深,枝葉粗,小苗壯,已經具備了可以出去經歷風雨的能力了。

孩子在成長的各個不同時期,需要父母家庭提供,不同的,應時應景的,必須的心理營養,食物營養當然也是必須的,在這裡暫時不論哈。

如果孩子被滿足,那健康茁壯再發育。意識也會向更高階發展。如果未被滿足,那孩子有可能,身體某方面會停止發育,或過於發達,心靈會被因未被滿足,而引發的飢渴,糾纏羈絆,奮命苦尋。象一個渴瘋了的人,在沙漠找水,什麼荒唐事,都做的出來,而且往往不自知。更可怕的是,這種狀態會重複發生。這就是楊老先生所提及的危險。

在美國我的課堂上,有位媽媽,痛苦萬分,希望我能幫忙她的兒子,重新選擇性取向。也就是說,她的兒子是同性戀。當我瞭解了男孩的成長過程後,發現,男孩出生後,就被媽媽,姥姥,姨媽養護著,上幼兒園,上小學,上初中,都是跟著女老師,對男性,感覺有天然的,陌生和抗拒。而且在男孩成長的,最關鍵時期六至十二歲,也沒有父親,及男性家人的陪伴,從而,這個男孩膽小怕事,沒勇氣,更沒有內在力量,去蛻變自己。將來,也一定會障礙到男孩的事業發展和財富能量。

媽媽,對孩子來說,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給他愛,溫暖,情感表達的人。這決定了孩子將來,會不會善良,有同理心,會溝通,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


爸爸,對孩子來說,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給他力量,勇氣,堅持的人。缺少父親的陪伴,男孩就無從模仿,又何來男子漢氣概,都變偽娘了。

那父母之間的關係,直接決定著這個孩子的品質和格局,無論父母是否保持婚姻狀態,只要相互尊重,並有良好的關係和溝通,都可以讓孩子收到愛。這對孩子的心理營養,是否足夠,至關重要。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感覺到愧疚和遺憾了吧,放下吧,相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把最好的留給了下一代,我們對孩子盡心盡力了,我們都是好家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許從你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已經是個,跟以前不同的家長了。

以上,都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美國的穎

老慢不談楊先生說這話的背景和理由,僅僅從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談這個結論,送孩子出國讀書是不是很危險。

送中學生去美國等發達國家讀書這件事,有一個關鍵點要看透:

中學生應該是十來歲的孩子,這種年齡段,正是懵懵懂懂的年紀,所以是培養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西方發達國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個體,凡事從個體角度看問題,衍生出獨立、自由、民主、競爭等概念,所以,受大環境的影響,送出去的孩子,很容易學會凡事從個體角度看問題這種西方的核心價值觀。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凡事從客觀整體公需和匹配的角度看問題,個體文化與整體文化正好衝突,絕對是非觀與動態匹配智慧觀也正好衝突,所以,如果這些留學生還要回到中國工作、生活,因為核心價值觀的不同,會很難適應大環境的需求。

即便孩子將來留在國外生活,也要清楚一個客觀發展規律。近兩百年來,人類正處於生存方式的重大轉折期,從普遍靠種地的農業社會轉變為普遍靠上班的非農業社會。在轉折期內,誰先轉變誰佔優,所以,個體優勝劣汰的價值觀非常有優勢,但是,隨著轉折期接近完成,人類的核心問題將是什麼叫真正的活得好,如何才能產生普遍好和持久好的結果。所以,不久的將來,西方的個體優勝劣汰的價值觀必然越來越沒市場,而中華的客觀匹配價值觀必然大行其道。放著必然大行其道的價值觀不學,偏偏去學馬上就要沒落的價值觀,腦子肯定讓驢踢了。

我們培養孩子,目的是讓孩子將來一輩子順順利利,做適合自己的工作,過適合自己的日子,保持身心健康,但你費盡千辛萬苦,讓孩子學成之後不適合中國的客觀環境需求,拋棄必然大行其道的價值觀去學必然沒落的價值觀,不僅危險,而且必然很愚蠢。

用中華文化判斷一個事物的好壞,核心就是從與客觀發展規律和環境需求匹配的角度看問題,匹配度高,則是好事,匹配度低,則是壞事。很顯然,送孩子出去學習,早幾十年還說得過去,當今大環境下,真的很不匹配了,不僅危險,而且是在害孩子。除非,你的孩子本身就非常自我,根本不考慮別人,且競爭力非常強,送出去還說得過去,還能過一段好日子,但早晚也會後悔。


老慢

老而不死是為賊。

中國文化下知識分子總是免不了有個“國師夢”,真正能在國外做出成就又急吼吼想回國的,都是這種人。

在國外沒那麼多人把他們捧著,只有一些常在媒體上出現的公共知識分子才能獲得這種待遇,國人又缺少“平民社會”下普通人的思維,於是不少就把目光瞄向國內,回國尋找心理滿足。

國內是個自上而下分配的社會,回來後給各種“待遇”,滿足嘛,精英治國嘛,這才是理想國嘛。

至於他說的這句話,純粹屁話。能在中學甚至從小就中美兩地長大的人,家庭條件好的很,人家家裡照顧的無微不至,危險在哪?

他可能不知道,和父母分離是農村地區孩子的常態,這些孩子常年自己吃飯睡覺上學玩耍,只有啥也不懂的爺爺奶奶。他們都可比這些去美國的危險多了,也沒見誰去叫。美帝起碼欺凌還會判刑,這些孩子簡直生活常態。


尋常味

講個故事:我女兒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為了讓她多吃一口飯,我還喂她吃。初一、初二暑假去美國、加拿大讀暑假班。回來說斯坦福很漂亮,她要去讀書。很好呀,長大了考呀!作為家長,我知道這個坑有多深。

在中國,她讀書的學校是我們當地的好學校,高中部高考一本率在95-98%左右,二本率100%。進高中部唯一途徑是本校初中畢業前模擬考試考進前150名。她中等,進150名要努力。託福第一次考65分,且要努力呢。我和她託福輔導老師翻臉,給孩子不該有的希望,好像考託福很容易,逼老師把課程減少,注意力集中到模擬考試上。結果不錯,在150名內中等。託福慢慢考,她確實很努力,考到98分。看著她視頻和美國高中學校面試時,我知道攔不住了。

她是標準的中國學生,英語不行,數理化在中國中等,在美國就厲害了,很厲害。而且各門功課很用功,進步很大。一個學期英語跟上了。所有AP最難的那種全A,包括英語。

其實中國孩子在美國讀書最大問題是住家。加州當地的住家大都是臺灣、香港人辦的,任性。吃飯,接送不能保證100%可靠。學生本身也有問題。自己的孩子是寶,別人不一定當寶。只要安全,我不介意孩子受委屈,以後的路很長。中國學生學習沒有問題,參加社團、義工是個問題,中國學生對這個問題重視程度不夠。這個問題會直接影響到錄取好的學校。

錄取大學超出我的預期。一流大學錄取良好,超一流大學一個沒有。斯坦福沒有錄。最終去了一個沒有排名的學校,一半獎學金,大大減輕我經濟壓力。很好,不看學校排名看專業排名。真可惜是個女孩,她錄取的學校有兩個全球排名進前20。美國厲害的不是本科,是研究生。她傷心的是中學學霸,眼巴巴看她同學被哈佛、耶魯、麻省、斯坦福錄取。未來的路也不好走,去的學校畢業率68%,還是要努力的。成功的路慢慢走,至少比爹孃厲害多了,孩子的辛苦我知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