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商業落地,看起來很美

當前許多區塊鏈應用者,當他們想把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的區塊鏈用到可能有需求的地方時,發現其實傳統的中心化技術方案就完全夠用了,且更高效、低價

區塊鏈商業落地,看起來很美

曲強/文

當炒幣成為禁忌後,作為所有加密數幣底核技術的區塊鏈,風頭已經超越各大數幣。早先數幣巨幅升值、各類ICO活動的造富效應,及隨後的法律禁止,使“幣”字因敏感轉入後臺。中性的區塊鏈技術則成了可以公開討論並推廣的話題。想再造比特幣神話的各路資金,開始繞道區塊鏈技術進場。希望打破數幣只靠空氣炒作、割韭菜發財的指責,通過新技術發掘實用商業場景,建立區塊上真實經濟活動,創造出凝結價值的新型代幣經濟。

然而從純技術風投的角度看,區塊鏈技術商業“錢”景如何?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思考清楚呢?

一、區塊鏈技術是否是個革命性技術。

從技術投資的角度看,一門技術是否值得投入,首先應該具有技術革命性。當年的蒸汽、電力的發明就是如此。從應用層面看,使用貝葉斯原理和統計方法建立起的現代自然語言識別技術,利用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當代人工智能技術等也屬於這樣的例子。這樣的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原有的生產力、生產組織方式和具體做事的方法。其一,這些技術徹底顛覆了過去做同樣工作的傳統方法,用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找到全新的做事方法。成為了當時代、同類技術的最高點(動力不再使用人、畜力。語音識別不再使用語義學分析框架。機器智能不再使用邏輯樹和布爾代數式的機械法則)。

區塊鏈設計很巧妙,但並非劃時代的高科技。很難看出靠一篇較短的,沒有很多數學證明、參考文獻和註釋的論文,就能事先把一切都設計完美、算無遺策。

去中心思想早已有之,區塊加密使用的SHA系列算法是上世紀90年代由美國國安局(NSA)設計的,其中比特幣等用的SHA-256算法在2002年左右也已成熟,並在很早之前就已被大量應用在包括金融在內的各安全領域。

換言之,區塊鏈使用的加密技術並不比一家普通銀行的加密方法更先進複雜。而且,區塊鏈技術許多理想化設計在後來實踐中已紛紛敗給現實人性,越來越集中、寡頭化,安全性也不斷受到挑戰(本文不再贅述,詳見《知恥而後勇,數字代幣與區塊鏈技術的未來》一文)。

二、為技術而技術,沒有商業場景很難成功。

Siri語音助手的創始人之一Winarsky曾說過,一種改變世界的產品必先找到市場痛點,再去尋求技術解決方案,而不是反過來有了技術再找場景。延伸一下,把某種為特定用途而設計的技術,硬推到其他地方,即便該技術很先進,在原用途中很成功,但移做他用後也不一定有效。

區塊鏈技術並非憑空產生,而是為了一種特定應用而專門設計的,既加密貨幣。或者說,不是“中本聰”發明了區塊鏈後,再為其量身定製了比特幣,而是為創造比特幣而發明了區塊鏈。正如人們為了更好地驅動汽車而開發了內燃機引擎,而非因為有了後者再去專門發明汽車。每年,全球各大科研院校裡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無用武之地,成果轉化率僅為10%-20%,癥結就在這裡。

當前許多區塊鏈應用者,當他們想把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的區塊鏈用到可能有需求的地方時,發現其實傳統的中心化技術方案就完全夠用了,且更高效、低價。使用區塊鏈幾乎沒必要。如,現有的CA電子證書系統已經非常成熟,更可被用於法庭證據。而區塊鏈記載則遠遠沒有這樣的成熟度和法律效力。

即便有了防偽溯源技術,是否就包打天下了呢。技術只是增強了整個系統的可靠性,而不是替代系統本身。做出了好門鎖,再去造房子,是本末倒置。因此最後能用好區塊鏈一定是那些本身就做農業生產、做供應鏈、做網絡遊戲的人,而不會是做區塊鏈的人反過來去重塑這些業務本身。

三、即便先進的技術且具有了應用場景,也需要在效率和成本上具有比較優勢才能成功。東西再好,也要用得起、可持續、符合商業利益。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與現有的技術方向幾乎都背道而馳。計算機網絡從大型走向小型機、再走上雲端……數據庫雖然在物理上走向分佈式,但其整體構架的集中度一直是在大大增加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區塊鏈設計要讓所有節點平等,取消中心節點,增加整個系統的冗餘度,從而使網絡具有更強魯棒性。但這樣無疑會降低全網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因此才需要用代幣來激勵各節點保持冗餘備份)。

歷史上摩托羅拉公司的銥星計劃可以說是科技商業史上最華麗的悲劇。因當時無線電話無法覆蓋許多荒野和海洋區域。摩托羅拉就想到發射77顆近地衛星(後來實際為66顆)組一個通信衛星群,覆蓋整個地球,不需要基站而讓用戶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打電話。該項目總投資34億美元。但由於用這套系統通話費用極其昂貴,手機設備也笨重複雜,沒有能用得起的穩定客戶群,因此虧損巨大,不到半年公司就宣佈破產。而同時期“低端”的蜂窩基站手機網絡因為廉價適用而大發展,覆蓋面和用戶數量一日千里,形成良性循環。

一個區塊鏈/數幣系統的穩健性往往與其成本/價格高度正相關——節點越多、算力越大,碰撞出的密碼越強。這背後自然是更高的電費、更貴的礦機等支出。而看看當今比較成熟、穩定的區塊鏈平臺如以太坊。要想利用其智能合約系統建立一個自己的商業模式,首先就得花至少幾百美元買一些以太幣,才能加入這個遊戲。要是嫌貴,想用別人的源代碼自己仿造一個類似的區塊鏈平臺,上面的算力不夠,又不夠穩定可信……於是陷在這成本悖論中無法脫身。

電風扇吹肥皂盒的案例或許調侃多於實際。但誠然每個成功企業或產品,都往往不擁有最高級,而只是最適用的技術。相對簡單低端些的技術,往往意味著更加廉價、魯棒、好複製、易推廣。微軟、騰訊、豐田等巨頭無不深諳這一原則,併成功地在持久戰中耗死了大量技術更加前衛的競爭對手。

四、開源是否有生意?

許多新技術往往為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所開發或買斷。使得中小企業在技術上幾乎無法與之競爭。一旦出現某種開源新技術往往對於初創和中小企業有著極大誘惑。這似乎意味著所有的競爭者都可以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區塊鏈技術就是一種開源技術。包括比特幣、以太坊在內的主要系統的源代碼在網上都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登錄GitHub網站免費獲得。這給許多希望彎道超車的人打開了巨大想象空間。覺得只要拿到了這些代碼,自己也可以迅速開發出成功的應用,成為新一波風口中的騰訊、阿里。

但事實並非如此,開源的技術一開始往往誕生於民間少數愛好者,或是企業不願投入的純研究項目。因而往往比較粗糙,源代碼中漏洞和缺陷設計更多。代碼的漏洞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打上一個補丁往往可能牽動其他部分的問題;而且一種通行的基礎技術代碼要落地到自己的業態和場景中,往往還要進行針對性的大量修改。這樣的工程往往極其龐大,應用越複雜的,系統越難補,非極大的人力物力不可為。

微軟的各版本Windows操作系統歷經多年研發、測試才能發售。而所有的Windows自上線到壽終正寢,官方補丁都打個不停。世界第一大軟件公司自己研發的軟件尚且如此,小企業面對一個開源系統更是如此。

而且有個規律一直存在:開源系統往往免費,因而在最初時就會吸引大量企業和用戶開發、使用,從而使該軟件的數據結構、格式、使用習慣被極大普及。而隨著後期維護、開發的難度與成本越來越大,最終往往是某幾個有實力的大企業,通過開發出相對完善的特定版本而一統江湖,贏者通吃。壟斷集中程度會比那些使用非開源軟件的領域還要高。

歷史上,AT&T的實驗室曾研發出Unix操作系統,這是一個大企業研發的初始相對專業、完善的軟件系統。而巧合的是,由於美國司法裁決不允許在通訊也有著幾乎壟斷地位的AT&T進入通訊之外的任何領域牟利,因而Unix系統意外地成為了一個官方開發,但最後卻開源免費的操作系統。然而Unix這個操作系統,最後被成功改造商用的:個人機上只有蘋果,基於它內核開發的IOS操作系統;服務器端只有一家IBM和它改造後的Linux系統;手機端則只有谷歌,和借鑑了它的內核造出安卓系統。世界上其他大大小小想要借這個開源平臺,在操作系統上幹出一番事業的公司、團隊幾乎都倒在了半路。

事實上,中小企業無疑是這一波區塊鏈應用熱潮中最活躍、輿論曝光率最高的主體。但是看看當前擁有最多區塊鏈專利的頭部企業,幾乎全是BAT和國家隊成員。由此看,這個殘酷的商業規律依舊可能發揮作用,而未來的區塊鏈生意大概率和99.9%的公司無關。更甚者,與閉源的遊戲、辦公軟件等領域打法不同,頭部企業甚至都不需要收購已經做出場景和流量的中小玩家。騰訊、阿里系們一旦看到事情可行,就可以揮起其巨大資金技術大刀直接模仿過來。而且因為開源,所以因專利而生的官司壓力會小很多。

五、逐利的“下有對策”不能忽視。上鍊後可溯源、難篡改。

而信息、權屬上鍊,更不代表執行和執法可以上鍊。區塊鏈中投票與仲裁機制還很弱。真正發生造假、欺詐沒有更好的方法保證制裁和執行。在股市的高壓監管下,許多上市公司尚可財務造假、拒不分紅,更何況在沒有法律效率的一個數據鏈上。

六、政策和監管的問題應時刻考慮。

圈內有一句名言,“一切不談幣的鏈都是耍流氓。”而區塊鏈技術確實是為了數字代幣而專門開發的。所有區塊鏈經濟系統內,都免不了使用代幣作為記賬和激勵機制。而許多對於區塊鏈的熱情堅持,背後其實都是對發行代幣的巨大利益的渴望。

因為即便底層是實打實的商業場景和價值,一旦加入發幣行為,就可以把傳統法幣系統中的週轉率、貨幣乘數、鑄幣稅這些隱形槓桿充分利用起來,甚至可以人為製造代幣通縮/通脹、人為操縱代幣體系內價格波動,讓發行者一本萬利。過去的商業機構要想放大槓桿,必須通過抵押、信用等方式老老實實去銀行和金融市場貸款和發債,並受到嚴格監管。而代幣系統的隔離和掩護,許多非法行為就會肆意掩耳盜鈴。這將隨後引起監管的關注和彈壓。

更需思考的是,在各種正經買賣中,如農產品、物聯網、菸酒流通等一旦引入區塊鏈經濟,如何保證其中流通的代幣不被用於賭博、洗錢、賄賂、賣淫等非法行為?想象一下,一旦賭博、行賄不再需要流轉有價菸酒、貨物等實物,只需要轉用其代幣就可以方便、匿名地解決。且非法流通都會夾帶在大量真實交易之下進行,難以審計監察,這樣的法律風險很可能會讓無辜的行業和從業者身陷囹圄。

總之,未來區塊鏈可能是一個有巨大潛力的應用技術,但是要在商業上做實場景落地,上述問題所有人都必須思考。不能只見大路不看坑。

長尾效應依舊存在,適合區塊鏈的場景也一定是有的。曾見過俄羅斯有關部門將淘汰的米格戰鬥機的噴氣引擎拆下,安裝於重型卡車前部,用來給高寒地區道路除冰。雖然遠比傳統雪犁昂貴,但是在凍土環境中,此方法簡單粗暴有效。

首先,區塊鏈在一些基層、天然弱信任場景中或可以擔任信用提供者的角色。在農村的農產品供應鏈中,和地方借貸場景中,參與者之間缺乏信任,造假或袒護親朋的現象時有發生。靠全體參與者畫押簽字、或者尋求地方權威(基層政府、鄉中老者)擔任中保、裁決的做法低效而昂貴,且難保一定無尋租。而基層地區又普遍缺乏可靠IT基礎設施。部署簡單、魯棒性強的區塊鏈技術或可在此找到一片天地,至少擔任起記錄、確權的功能。

其次,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區塊鏈也可嘗試。中小企業融資難是老問題,很多即便擁有良好信用和資產,也難以獲取貸款。通過核實、評估、質押其有效資產,並將權屬登記上鍊。通過分佈式股權、債權登記,嘗試找到一條幫助中小企業獲得流動性的新路。但這一路徑,必須做到:一是應用中國自身開發的區塊鏈技術,避免外國技術留有後門(中鈔公司已經有相對成熟的自研區塊鏈)。二是應積極擁抱監管。積極符合權益眾籌各項法規,同時將各企業和投資人權屬登記具體細節按要求登記上報。三是政府部門也可進行試點探索,甚至建立政府主導的公鏈系統,幫助企業進行統一登記。並輔以政府執法監管。

作為一種新技術,在投資過程中必然要符合所有技術發展與商業落地過程中的一切通行規律。為技術而技術,過度拔高、神化技術的態度都不可取。對於技術規律不甚瞭解,或是為蹭熱點而技術,導致場景無法落地則必將失敗。區塊的本質是加密的賬本,只有賬本中記載的經濟活動具有真實價值,區塊鏈技術的價值才能顯現。

(本文首刊於2018年5月1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