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從樹上長出來的

最近關於某酒的新聞挺火,島主也來跟風寫點關於酒的文章。當然島主就不批判什麼酒了,免得被跨大半個中國抓了,還是謹慎點好。

關於酒的起源,相傳在中國就有一位釀酒始祖,世人稱之為酒聖。前不久不是剛完結曹操系列麼,就借曹公《短歌行》中的一句詩來隆重介紹這位酒聖:“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杜康,黃帝時期的管理糧食的官員。我們知道黃帝身邊這些個大臣都喜歡搞一些發明創造,比如倉頡造字,胡曹作衣等等。杜康不甘落後,釀出了酒這一瓊漿玉液。

其實酒的出現實屬機緣巧合。黃帝統治時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糧食大豐收以至於糧倉都裝不下了。當時富餘出來的糧食儲存在陰冷潮溼的山洞中,時日一長,全部腐爛了。

杜康為了找到好的糧食儲存法愁壞了,想著去大自然裡逛逛,找找靈感。杜康正在樹林裡走著,看見一棵樹心被朽空的桑樹,樹幹內部乾燥且密封性好,這不就是純天然的儲糧神器麼!杜康大喜,將富餘的糧食全部儲存到了樹林裡的枯樹幹中。

過了一段時間杜康再去看,發現枯樹下面躺了幾頭野豬呼呼大睡,

劃重點,第一個喝酒的是豬。再一細看,只見枯樹幹出現了裂縫,裡面不斷往外滲出水來,竟是糧食發酵造成的。杜康附上前一聞,沁人的香味撲鼻而來,頓感神清氣爽,情不自禁地嚐了一口這水,嗨呀,快活似神仙,此水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啊。雖然島主的描述有一點浮誇,但相傳酒就是這麼來的…

酒是從樹上長出來的

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了,而且涉及方方面面,如飲食烹飪方面需酒,祭祀禮儀方面需酒,養生保健也需要酒。到了唐宋時期那些遷客騷人又把酒文化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將酒融入進藝術中,最典型的比如詩仙李白,無酒不成詩,不僅要”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還要“一杯一杯復一杯。”

那時期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富有藝術氣息,是極美好的。但到了現如今,酒文化不知為何慢慢演變成了酒桌文化。

什麼叫酒桌文化,就是指勸酒、酗酒之類的陋習。帶有強烈的封建等級制度。領導勸下屬,長輩勸晚輩,地位低的人總是喝得最多的那個,以自己的醉態來換取位位高者的一種信任,或是營建自己的面子工程。已經完全脫離了酒文化享受與自由的範疇。

就連朋友之間喝酒,現在也呈現出一決生死的局面,喝得少的那個總被大家笑話。就拿島主那群“狐朋狗友”來說,那都是練就了勸酒一百招的主,比如正一圈反一圈,親戚朋友再一圈。這個親戚朋友的設定簡直是喪心病狂,

他們說代他爸爸媽媽三姑六婆七舅老爺敬你一杯,找誰說理去?

說一個島主身邊繼承了傳統酒文化的典範,那還是我外公。我外公是一個懂酒好酒之人,酒量方面,他自以為很高。難得的是,外公從來不仗著自己酒量好(自以為)仗勢欺人,儘管是自以為,也能凸顯出對後輩的愛護。按基本禮儀敬過一杯之後,便會要求大家隨性即可。如果他勸你喝酒,一定是有珍藏的陳年佳釀希望能與你分享。

我們做晚輩的也很好的維持了這一氛圍,其實以我現在的酒量,三個外公都不是我對手,但我每次都會裝作一副不勝酒力的樣子,不會搶外公的風頭,酒桌之上相互尊重。

我們家酒桌上,對酒當歌,感嘆人生幾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達到微醺的狀態便點到即止,從來沒有人醉過,卻總是最盡興。

所以說朋友們以後上酒桌,如果勸酒者能說出個之乎者也所以然來,咱們可以附和一杯。要是隻會一個勁地大嗓門逼著你“幹!幹!幹!”你只能告訴他,第一個喝酒的是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