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粗糧細糧,吃對了才是好糧

文/周儉 北京中醫藥大學 教授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全面膳食的要求。五穀原指稻、麻、豆、麥、黍(黃米),後多指穀物。穀物是我國膳食的主體,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在人們飲食營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傳統上把穀物分為細糧與粗糧。細糧是指大米、白麵(小麥面)等。粗糧就是相對細糧以外,主要包括穀類中的玉米、高粱、燕麥、蕎麥、青稞等。關於粗糧和細糧的劃分,還有一種分法就是根據穀類的加工程度。過度加工出來的糧食屬於細糧,如精白米、富強粉,一般粗製加工的糧食屬於粗糧,如糙米等。

不論粗糧細糧,吃對了才是好糧

專吃細糧易患“腳氣病”  

穀類蛋白質的含量一般為7.5%~15%,細糧的蛋白質含量相對較多,氨基酸組成比例比較合理,質量較好。而粗糧一般蛋白質的含量較低,而且氨基酸組成比例較差。但穀物精製加工後,磨掉了靠近穀皮、胚芽的表層,維生素、礦物質的含量下降了70%以上,而膳食纖維基本損失,營養價值大幅下降。  

與細糧比較,粗糧可提供較多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  

以前,富人家專吃精細的糧食,蒸出來的大米、饅頭既好看,又好吃,但越吃身體越糟,導致疾病的產生,出現神經、消化、循環系統症狀,醫生也不知是什麼怪病,古代管它叫“腳氣病”。現在大家都知道是缺少維生素B1所致,只要平常多吃普通米、面就可以預防。因為,維生素B1可促進身體發育,是人體不可或缺的。

細糧多補,粗糧補、瀉均有  

從中醫來看,細糧以補為主,粗糧有補有瀉。  

細糧中的大米,味甘性平,入脾胃經,以補為主,重在補脾胃。南方天氣熱,適合種水稻,就地取材,所以,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  

再如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三經,作用範圍比大米更廣,除具有大米健脾益氣作用外,還能養心安神、益腎。北方氣溫低,適合種小麥,所以北方人以小麥面為主食。  

粗糧中如常吃的蕎麥,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可健脾益氣、下氣消積,常用於食積所致的脘腹疼痛、洩瀉等症。蕎麥有苦蕎和甜蕎,苦蕎降血糖的作用優於甜蕎。血糖正常的人,吃哪種蕎麥都行,血糖高的人吃苦蕎比較好,如苦蕎麵條、苦蕎饅頭等。  

再如燕麥,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古代用於催產、祛蟲。現代研究發現其減肥、降脂作用強,近年來用於防治高血脂症、肥胖等。  

總之,細糧和粗糧各有優缺,長期吃細糧未免單調,也缺少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而長期吃粗糧,營養又不夠,會造成營養不良,兩者混搭,花樣多多,既有情趣,又有營養,何樂而不為。金銀卷

不論粗糧細糧,吃對了才是好糧

金銀卷

金銀卷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麵食,就是把250克小麥面和250克玉米麵分別加水,和成團,再分別擀成片。小麥面片放在最下面,塗少量油,再放一層玉米麵,如此反覆,一層一層放好,疊在一起,捲成卷,再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橫斷面就出現一層黃色(代表“金”),一層白色(代表“銀”),從而形成金銀卷。金銀卷含有祝福和恭喜發財之意。  

從營養學的角度講,小麥是細糧,蛋白質生物效價(注:生物效價是反映食物蛋白質消化吸收後,被機體利用程度的指標,生物效價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機體利用程度越高,最大值為100)比較高;玉米麵是粗糧,蛋白質生物效價比較低,二者搭配,生物效價可以提高。  

中醫來看,小麥面以補為主,補心脾腎;玉米麵調中和胃,利尿消腫。兩者混合,補瀉兼施,補而不膩,瀉不傷正。薏苡仁粥

不論粗糧細糧,吃對了才是好糧

薏苡仁(簡稱“薏米”)是一種古老的保健品,早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就有收載,因其有“久服輕身益氣”的功效,被列為上品,供人服食。

薏苡仁可健脾利溼,美容祛痘,輕身減肥,預防癌症等。若薏苡仁單獨煮粥喝,令人難以下嚥。如果配上等量的大米一起煮粥,則口感柔軟,不牙磣,米湯交融,較為好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