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只是唐朝走下坡路的標誌,真實原因在這裡

回看歷史,總是叫人無限唏噓。大唐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宗貞觀之治的強盛,中宗的平穩延續,武則天的強勢維穩,玄宗的高開低走,本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然而玄宗後期發生的安史之亂極大消耗了唐朝的國力,昔日盛世王朝逐步走向衰落,拉開了中華大地大分化、大解體、大震盪的序幕。安史之亂和唐朝衰落互為因果,然而安史之亂卻不是唐朝走下坡路的真實原因。真正給王朝以致命一擊的從來都不是外來的強敵,而是帝王制度無奈的基因退化。

安史之亂只是唐朝走下坡路的標誌,真實原因在這裡

基因退化是一種自然現象,水果蔬菜動物人類慨莫能外,父母太強,後代大概率沒什麼出息。子孫固然可以繼承父母的優秀基因,可以養成良好習慣,卻也回不到父母拼搏的那個艱難環境。正所謂,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條件好了,未必培養出優秀後代,成為溫室花朵的情況更多。

安史之亂只是唐朝走下坡路的標誌,真實原因在這裡

回到我們說的王朝制度。帝王可以擁有諸多妃嬪,理論上擁有更多選擇優秀接班人的機會。可由於王權天然的獨裁屬性,導致王權的爭奪往往是零和博弈,為了避免這種結果,只能是建立一套平穩但呆板的制度,即犧牲效率來追求穩定。靠這種體制選出優秀的接班人只能靠運氣,多數時候,選出的只能是庸弱的後代。比如唐玄宗,為了寵愛的武惠妃,一日之內連廢包括太子在內的三位皇子,最後出於穩定王朝,選了年長的李亨做太子。到了安史之亂,這位太子的毛病就暴露出來了。

安史之亂只是唐朝走下坡路的標誌,真實原因在這裡

首先是性格懦弱,手下再三要求停止逃跑,積蓄力量以圖光復,他卻猶豫不定,彷彿江山不是他的。其次是性子急躁,戰局剛剛出現轉機,就急不可耐要求光復長安,心情可以理解,瞎指揮就不對了。再次是識人不明,他寵愛的張昭儀和李輔國互為表裡,壟斷朝政,初期是聽之任之,後來明白過來了,也不敢反抗。此外,這位老兄疑心病還很重,郭子儀為匡扶唐朝出了這麼大的力,到頭來聽信讒言,隨便就把人調回朝廷,明升實降。這些毛病其實就是長期呆在宮牆內養成的,這些毛病落在尋常人身上也就罷了,落在王朝執政者身上就大大不妙,尤其是他還面臨著嚴重危機和挑戰。肅宗之後的代宗雖然好點,但也未能實現中興,《新唐書》中評價說:“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

天下之事,因人成之,也因人廢之。皇帝手握至高無上的權力,選擇接班人卻只有很小的空間,而選擇接班人的成敗,又直接關係王朝的興衰命運。中國封建王朝史,總是在由治到亂、盛極而衰中循環往復,不能不說是一個宿命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