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陽益胃湯出處及其證治特點

昇陽益胃湯出自金代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卷中,論曰: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溼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幹,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瀝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昇陽益胃,名之曰昇陽益胃湯”。

昇陽益胃湯主治身睏乏力,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口乾苦,納呆,納食難消,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微惡風寒等症。緣於機體本已脾胃虛弱,加之為溼邪所困,故見身睏乏力,怠惰嗜臥,體重節痛,脾胃虛弱,運化受盛失司,則見納呆,納食難消,溼邪留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清濁不分,是以大便不調,小便頻數; 脾胃之氣虛弱,氣血生化乏源,導致母病及子,肺氣虛,溫煦皮毛失司,則見惡風寒等症。

該方由黃芪、人參、茯苓、白朮、白芍、陳皮、半夏、柴胡、防風、羌活、獨活、黃連、澤瀉、炙甘草、生薑、大棗16 味藥組成。

方中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補元氣而健脾胃,氣旺則升發有力; 羌活、獨活、柴胡、防風等諸風藥,味薄氣輕而升散之力強,功可升清陽而除溼邪,可免滋補而戀邪之憂患,況白芍養血斂陰又可防諸風藥辛燥太過耗氣傷陰; 黃連、茯苓、澤瀉、半夏、陳皮清熱除溼,茯苓、澤瀉又可導溼熱從小便排出,濁邪去,而清陽得升。

諸藥合用,補瀉有度,升降相宜,具有益氣昇陽、健脾益胃、化溼清熱之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