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做一個“有文化的音樂人”?一個音樂留學生,現身說法!

最近,有家長問我,想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希望他未來能聽懂古典音樂,有鑑賞能力,唱流行歌曲不要走音,能懂一些樂理知識,甚至自己寫寫歌之類的。請問是否一定要學鋼琴或別的樂器?是否要學樂理、視唱、練耳?樂理視唱練耳怎麼學?

我想很多家長有這個疑問,是該讓孩子一路考級呢?還是一心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我想,如果有人能現身說法,更有說服力,希望她的答案,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為什麼要做一個“有文化的音樂人”?一個音樂留學生,現身說法!

作為一個從小純靠記憶、靠耳朵和視覺記憶的音樂人,依我個人的經歷去回答這個問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我學音樂的時候,對樂理、視唱、鋼琴這三樣,絲毫不感興趣,我的第一件樂器是電子琴(沒請老師,自己在家亂彈)。也許對鍵盤音位的熟悉,鞏固了我對鍵盤位置的敏感度,我純靠這種所謂偶然的“天賦”,快速的完成了很多首高難度樂曲,老實說,剛開始我學音樂時,不會看譜,只會看節奏,譜子是一個音、一個音數上去的。但是依靠手耳和豐富的想象力,我很快長成了一顆“假樹”。

為什麼說是“假樹”呢?因為沒有根基。

我一直認為一個音樂人,只要會演,感情夠豐富就夠了。但是,這種想法讓我之後學音樂四處碰壁,我的手可以敲最難的曲子,而且聽起來還非常的像模像樣。但是我的腦子,跟沒學過一樣,還有練琴的方法,用的都是純經驗。

為什麼要做一個“有文化的音樂人”?一個音樂留學生,現身說法!

後來我這顆“假樹”去了法國,法國視唱把我虐的體無完膚,語言問題零零散散的學,法國音樂以前衛理念為先,樂理成為了他們的國民音樂人的一個如同打字軟件般普遍的存在,法國音樂脫離傳統,綜合畫面、音樂,以及前衛的樂理等,糅合成了一個高技術國家,也許他們手上的基本功不如我們,但是法國視奏,已經到了妖魔化狀態,這種高程度的普及,是普及到全法國任何一個音樂學院的。於是,你不懂視唱,就像不識字一樣,跟文盲差不多。

後來我進瑞士某所高等音樂學院,學校的理念是“做一個有文化的音樂人。”但是本科只有兩年的理論課,三年樂器課,掛科被開除,就在這種強壓環境下,我不得不強行學所有的理論,以及強制鋼琴課。

我以前除了主修打擊樂外,還主修爵士鋼琴(只學了三年,半途而廢),突然被強迫學習從巴洛克一直到二十世紀的音樂,我深深覺得,一個不會彈鋼琴的音樂人,是一個徹底的殘疾人,鋼琴是一切的基礎,也許我說的比較極端,但是它規正了你的底子,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和聲,明白了分析,明白了你到底在做什麼。

總之,鋼琴是最好的入門樂器,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大部分音樂學院,鋼琴是強修,鋼琴成了音樂人的腿,什麼不懂去鋼琴上試試就明白了,還要明白樂理,一切都是互補的。我相信沒有人能像我一樣排斥到不得不學的時候才學,而我在真正開始學了之後,才發現其中的樂趣無窮。

為什麼要做一個“有文化的音樂人”?一個音樂留學生,現身說法!

希望更多的音樂生,不要像我一樣純靠天賦,支撐到一定時候,你會發現

學了理論、學了鋼琴,才能真正進入音樂的大門去探索,而且它會快速的幫助你懂得你的主修樂器的作曲法、構造、發聲原理等等。

鋼琴能幫助你以最快的方式讓你理解該如何演奏樂器,因為它包含了所有音樂術語功能。即使你的樂器不能發出一些功能,可是你腦子裡有,腦子裡有了,手上才會有,聽你的人才能明白你到底在用你的音樂表達什麼。

這兩樣東西,讓你學習速度更快並且分類你的練習法。

學鋼琴沒有速成法,音樂自古以來,大部分人做匠人,卻極少人有匠心。有匠心的人,用他們的音樂在記錄時代。

學音樂,你不學樂理,不學鋼琴,就像你看到一個3歲的小朋友,正在搖頭晃腦的背誦文言文、背古詩、背當代文學,當你問他,你知道你背的是什麼意思嗎?小朋友搖頭說:“我媽讓我背的。”

小朋友會背文,好玩、可愛、有趣;可是,離音樂素養,太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