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低阶目标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隐形障碍

迷恋低阶目标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隐形障碍

请输入描述

01

我小时候上学前记忆力就很好,于是我父母教我背了很多唐诗宋词。来客人的时候,考唐诗宋词是我家的一个固定节目。

我那时觉得背诗这件事挺好玩,而且不费劲。唯一我感觉有点异常的是我背过的这些唐诗宋词,我只有两首明白其说的是什么意思——《咏鹅》和《悯农》,其他一概不知所云,但我当时并没有多想。

后来上学之后,不想我的语文成绩不佳,尤其作文写得非常糟糕,从小学到高中皆是如此。上高中的时候,流行在作文中引用诗词中的名句,以彰显水平。我突然发现我小时候背过的诗词,能想起来的10首都没有。我不禁思考,我小时候花在背诗上的时间,似乎没给我留下什么,是不是无用功?

上大学时,有一天在图书馆,我偶然拿起一本苏轼的传记,翻阅中看到了苏轼的江城子。我非常肯定我小时候背过它,但同时我一句都不记得了。

当我像第一次读这首词一样,读过它的第一句时,立刻就像被闪电击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当我读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时,不禁心头一颤。

我很明显地感觉到我被苏轼打动了!这对于像我这种粗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这首词在那一天被我深深地记住了,到现在已经十几年,我还是可以背出它来。

为什么小时候背了记不住,而20岁不用刻意背却能记住呢?

我想这是理解的作用。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子很难理解苏轼对亡妻的思念,而一个20岁经历过恋爱分手的成人却容易得多。

理解是比记忆更高阶的大脑活动!

02

我儿子有个幼儿园的同学被家长转到了很重视语文的学前机构,该机构的目标是在上小学前的一年认识3000个汉字。

我对3000这个数字感到瞠目结舌!因为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毕业才要求认识3000个汉字。

我问,那不是一天要学十几个新汉字,一年才能到3000。对方说是啊!就是一天学十几个新字。我又问,那怎么学的啊?对方说,Flash Card,也就是闪卡。

确实很多人给我说过,闪卡有奇效,但我个人对闪卡一直抱有很差的观感。我认为这是几乎100%靠死记硬背的方法。

我们学识字是为什么?是为了阅读。识字是低阶目标,阅读才是高阶目标啊!

用这种完全脱离阅读环境的方法,通过不断地简单重复,让孩子冲击更高的识字数量。我认为这是在低阶目标上过度消耗孩子的精力。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阅读中去识字呢?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认识100个字的时候,花时间阅读用这100个字写的书籍,在孩子认识200个字的时候,花时间阅读用这200个字写的书籍呢?

我儿子从大约5岁半开始,学校教了拼音,要求家长在家里每天陪孩子阅读,并签字,还要统计阅读页数,认识的生字数。

我给我儿子买了标注拼音的书籍,他基本上坚持了每天看20分钟左右。但刚开始的两个月,他每月只看了4页而已,新认识的生字也不多。现在坚持半年了,有明显的进步,但也没有多多少。

为什么只看了这么少呢?因为,他每看完两三段,我就会提问题让他回答以判断他理解了没有,有时候会跟他就书中内容进行讨论,有时候遇到一个成语,为了解释这个成语,可能我得花10分钟来说一个小故事。然后,每一段都会在后面的日子安排复习,可能会复习多次,直到他的阅读过程和理解过程比较通畅。

总之,我希望他是为了阅读而识字,而不是为了识字而阅读。

我想每个月我交到学校的统计表都会显示很少的数字,但我不在乎数字。如果我不考虑理解,我可以让我儿子一天就看4页,因为他能够根据拼音读出每一个字的读音。但那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我不这么做,我就是很坦然地在统计表上写——这个月看了4页。

03

我有一个朋友在家里配了一块黑板,每天给自己的5岁儿子出20道加减法的题,他经常在朋友圈晒题目。小朋友进步神速,没过多久就进展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了。有一次他发朋友圈,说他儿子能列竖式算4位数的减法了,配图是一张草稿纸,上面是5千多减去3千多,包含借位的过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又过了一阵子,他跟我说,他一直觉得自己孩子5岁就能算4位数的减法,肯定是有数学天赋,但有一天他问孩子,给你10元钱去商店买一个8元的东西,应该找多少钱。孩子死活不知道怎么算!

我跟他说,我一点没有贬低你孩子的意思,5岁能学会4位数的竖式减法,是挺不容易的。但是,你仔细想,多位数的竖式减法具体到每一位,只有三种情况——不需要借位、需要借位且高位不为0、需要借位且高位为0。孩子只要把这3种情况都记住,整个计算过程实际上是完全程序化的,多少位的减法都能搞定,4位数减法的难度本质上和10位数减法是一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完全基于抽象符号并且有明确规则的速算过程,孩子只要经过充分练习,其实都能记住,过多的练习只是让孩子更熟练而已。这是数学中必须学的知识,但这其实是数学中的低阶目标啊!

而应用题看上去数字可能比较小,但并不代表更容易。因为应用题需要孩子将现实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关联,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现实场景,说高级点,这是一种数学建模。这样的能力不是程序化的,不是完全靠记忆能解决的。相对而言,这是数学的高阶目标。

最后,我给他两个建议:

  1. 先暂停对计算的追求,不要再练习更高的位数或者开始教乘除法了,而转向用现有知识来做应用题,会加减法其实已经可以解决很多类型的应用题了。
  2. 加减乘除只是数学的一小部分,可以尝试其他的,比如几何、简单的数论和代数等。

04

我儿子学架子鼓快两年了,今年又增加了键盘,也就是同时在学两个乐器。看上去都还学得不错,经常有朋友问我,学一个乐器就够费劲了,为什么要学两个呢?

这里要提到我儿子的架子鼓老师,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教十几年小孩子了。他从第一次给我儿子上课开始,就经常苦口婆心地给我们家长讲两个观点:

  1. 现在的孩子谁也不比谁笨多少,只要不往演奏家方向发展,根本谈不上拼天赋,就是看谁能坚持。
  2. 如果孩子最后只学会看着谱,很好地演奏出来,这并不是我们的理想目标。我们培养孩子的长远目标一定是音乐素养,是美感的培养,要让孩子懂音乐理解音乐,要让孩子有能力作词作曲编曲。而架子鼓只是节奏型乐器,你们一定要再送孩子去上视唱练耳,去学键盘类乐器,并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乐理,学习创造。

老师每次聊到第二点时都神采飞扬!末了又常会感叹,一个人要写出一首好歌,需要专业素质,需要天赋,需要个人文化修养,还需要生活体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老师的这一观点和我本人对于音乐的粗浅理解不谋而合,我一直认为小孩学音乐,输入和重复是容易的,输出和创造才是困难的。

所以,从我儿子出生,我就有意识地给他听各种各样的音乐,陪他一起唱一起跳。同时,我鼓励他把自己的生活见闻,套入到其他歌曲的旋律中。他在三四岁这两年,自己完成了很多首歌的填词,把自己从书上看到的东西套入会唱的歌曲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首——《撒哈尔人乍得种之歌》、《太阳系行星之歌》和《寒武纪之歌》。

在学鼓的这两年中,基于老师的建议,我们花了一年学声乐,花了一年学视唱练耳,现在开始学键盘。

我平时很鼓励我儿子创作。他有时候会用我的手机录歌,哼唱各种他即兴编的旋律,短的两三分钟,长的十分钟,目前我手机里已存了几十首。

我给他讲编曲大致是怎么一回事,我俩在iPad上用编曲软件试着编了几首,其中键盘和人声两个声部都是他自己即兴创作的。实话实说,虽然很稚嫩,但比我想象的好听。

我给他讲各种创作人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歌曲好在哪里。我跟他分析,大张伟十三四岁写的《静止》很好地表达十三四岁孩子对生活的感受,雷雨心十六岁写的《记念》很好地表达了十六岁孩子对生活的感受,Khalid 十八岁写的《Young Dumb & Broke》很好地表达了美国十八岁孩子对生活的感受。不同年纪不同地方的孩子对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把你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就会很棒!

就在昨天,他在车上一边听歌一边跟我和我媳妇说,他准备首次写一首完整的歌送给他的好朋友,他要自己完成作词作曲以及鼓和键盘的伴奏。雄心万丈地说完后,又低声说道,但是估计很难。

坦率地说,我能想象到成品会非常粗糙,但我和我媳妇还是信心满满地鼓励了他,并且给他分析了要完成这个目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依次要干什么,同时表达了我们愿意提供帮助。

05

咱们中国人都很重视教育,现在的父母可能重视程度又更高一些。这宏观上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优点。但是在微观操作层面,很容易迷恋低阶目标而不自知。

我经常见到有人晒娃会认多少字,但很少见到有人晒娃作文写得好。

我经常见到有人晒娃会读英语绘本,但很少见到有人晒娃用英语自由交流。

我经常见到有人晒娃弹琴弹得好,但很少见到有人晒娃作词作曲。

我经常见到有人晒娃跳舞跳得好,但很少见到有人晒娃编舞。

我经常见到有人晒娃打球打得好,但很少见到有人晒娃打正式比赛。

我经常见到有人晒娃听话乖,但很少见到有人晒娃善于交朋友。

……

当然了,先得完成低阶目标,才能向高阶目标前进。但我们做父母的一定心里要有数,不要在低阶目标上过度花费时间,有时候这会耽误小朋友发展高阶目标的机会。

尤其像认多少字、看多少本书、考多少级这类有明确数字的目标,真的很容易令人沉醉在数字的不停增长中,而自我感觉良好。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一家大型企业的CEO,她老公是一家世界500强外企的高管。她女儿比我儿子大一岁。

小姑娘的语数外这些完全靠学校,看上去并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但我注意到,她在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时候,能够非常好地关照到所有的小朋友,尤其是比她小的,能很自然地安抚小朋友们的情绪,带着所有孩子一块玩,和每一个都玩得很好,而且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说真的,我觉得培养这么高的情商,比培养语数外难多了。

后来我跟我朋友聊天,问她平时辅不辅导功课啥的?她说,她从女儿从一年级开始,每个月让女儿分析一家上市公司,她提供协助和辅导。这样到中学毕业,就了解过100多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了。

我当时听完,只有一个感觉——人家这目标比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

不爱鸡汤,只有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