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书记杨贵昨逝世,没有他,就没有红旗渠

90岁老书记杨贵昨逝世,没有他,就没有红旗渠

昨天凌晨,被誉为红旗渠总设计师的原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2013年,纪事君(ID:bjrbjishi)曾经采访了这位老书记,当时的他已是耄耋之年,虽满头银发,却身躯高大,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仍是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

红旗渠,已经是河南林州最为人所知的标志。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

90岁老书记杨贵昨逝世,没有他,就没有红旗渠

蜿蜒在太行山腰的红旗渠主干渠。

而提起这条人工天河,林州人都会带着感念说起一个人,“没有他,就没有红旗渠!”他就是当年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杨贵,1928年出生。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那时的杨贵年仅26岁,却是一个有着11年党龄的老党员。1943年时,15岁的杨贵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方武装工作。

成为林县县委书记之前,杨贵是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他对林县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干旱——此前半年,杨贵是安阳地委派到林县的抗旱保苗工作组组长。

初到林县的一个场景,杨贵曾讲述过无数次:他带着工作组到马家山下乡调研,一路风尘仆仆。到了农户家想洗把脸,主人端上来一个铁洗脸盆。杨贵瞅了一眼,脸盆只有烩面碗大小,水还是半盆。这倒不说,这边厢洗着脸,那边厢不停地“叮嘱”:“您洗完脸千万别把水泼了,俺还等着用洗脸水喂牲口哩!”

2013年,杨贵告诉纪事君(ID:bjrbjishi),林县给他这个年轻的县委书记准备了三道“杀威棒”:林县旱,林县生活苦,林县“要命病”多。“要命病”指的是当地多发的食管癌、皮肤病、甲状腺等疾病。追究病因,还是因为缺水,饮用水水质差。三道“杀威棒”的根源就是一个:缺水。

林县的症结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解决的途径再明显不过——兴修水利。于是,刚刚到任的杨贵发动各级党政干部去“摸大自然的脾气”,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寻找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

一场大兴水利的人民战争在林县风风火火展开了。世代饱受干旱之苦的林县人民热情高涨,林县水利工程成效显著。

90岁老书记杨贵昨逝世,没有他,就没有红旗渠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的凌空除险作业。

现在的中原小城林州,名气几乎都来自红旗渠。而杨贵告诉纪事君(ID:bjrbjishi),其实在红旗渠通水之前十年,林县就因为山区水利工程而闻名全国。1957年的全国山区工作会上,林县被树立为全国典型,杨贵登台介绍了经验,还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

当时主持这次会议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表扬林县抓住了山区工作的主要矛盾,夸杨贵讲得生动,“有了水,闺女就往山上走,没有水,山上青年就找不到老婆。”

带着全国山区工作会上的荣誉和鼓舞,杨贵回到了林县。当年底,林县县委提出了比解决缺水问题更具气魄的目标:“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不过,在“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最初的计划之中,并没有红旗渠。直到1958年11月,毛主席的一次座谈。

那次,杨贵当面向毛泽东“抱怨”:“林县这几年兴修水利,今年大秋作物长得很好。可是精壮劳力都出来炼钢铁,庄稼顾不上收,棉花顾不上摘,丰产却没有丰收。”

出乎意料的是,毛泽东不以为忤:“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办水利,办钢铁的劳力要撤下来。”说着,还伸出巴掌做了个“砍”的手势。

回想起那次与毛泽东的谈话,2013年的杨贵仍难掩激动。他说,毛主席的话让他心里有了底,这才敢继续大干水利,不然也不会有红旗渠那么大胆的设想。

1959年,林县大旱。6月,杨贵和县长李贵、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带队出发,分别沿着浊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翻山越岭去上游寻找新水。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林县的引漳入林工程——也就是后来的红旗渠正式开工了。

近4万名林县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小车,从十几个公社向着浊漳河汇集。

最后确定的引漳入林引水渠路线,渠首设在平顺县侯壁断,主干渠渠尾落在林县坟头岭,全长71公里。

而林县修渠的“家底”,只有3000万斤储备粮以及县里“挪用”的300万元——大跃进运动中,国家下拨了资金,林县有300万元存在专项户头,这些钱被林县偷偷地用在了引漳入林工程。

后来此事被发现,有人反映到主管财贸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那里。李先念哈哈一笑:“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不用想得那么严重。动这笔钱合情合理。”这才给杨贵解了围。

1969年7月6日,历经10年,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通水。林县人用自己的双手,战天斗地,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

90岁老书记杨贵昨逝世,没有他,就没有红旗渠

1966年,红旗渠干渠建成通水。

修建人工渠,人们常用开挖土方数来说明工程量,但在红旗渠,描述工程量的是这样一组数字:削平山头1250个,钻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

红旗渠完工后100天,杨贵调任洛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开始组织黑材料,声称要砍掉红旗渠的红旗。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后,措辞严厉地进行了批评,明确提出:“红旗渠的红旗不能砍。”

这面红旗是砍不掉的。红旗渠已经成了镌刻在太行山麓的一座丰碑,留下一种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修渠时,林县人靠着这股精神排除万难,一往无前;渠成后,红旗渠激励着中国人的精神,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