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規定,只要是愛新覺羅氏子弟混不下去了,朝廷一律賜四品頂戴

清代在皇室封爵制度上與明代有著很大的差別,一般情況下,明代只要是皇子無論嫡庶照例都要封為親王,這些皇子中除了太子之外,基本上沒有明顯的等級差異,其區別還是在於封地的貧富以及地理位置的好壞。清代則不同,皇子之間有嚴格等級差異,尤其是皇子的後裔,其政治地位更是千差萬別。

乾隆規定,只要是愛新覺羅氏子弟混不下去了,朝廷一律賜四品頂戴

清代皇族封爵始於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將宗室爵位定位九級: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和奉國將軍,其餘的則為宗室。

此外,皇太極還對上面的九級爵位的後裔作出規定:只有親王、郡王、貝勒的嫡子可以承襲父親爵位,其餘庶出諸子都是降等襲爵。自貝子以下王公,其嫡子亦降等承襲。鎮國公以下之餘子即降為閒散宗室。不過,親王、郡王的襲封制度並非世代不變,如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削爵,其睿親王王爵停封。

按照《大清會典事例》所定宗室爵位封賜主要有四種方式:功封、恩封、襲封、考封。

乾隆規定,只要是愛新覺羅氏子弟混不下去了,朝廷一律賜四品頂戴

功封,即宗室王公因戰功而授封,清初的那些親王、郡王、貝勒中絕大多數都是功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八大鐵帽子王,他們都是世襲罔替的。所謂的世襲罔替就是後代在承襲這個爵位時不變,是親王還是親王,是郡王的仍然是郡王。

但是,因功封世襲罔替的也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封爵者若無親子可承襲,準其兄弟或兄弟之子承襲;二是若子孫襲爵中有人獲罪,就一代暫降,再有承襲者,仍襲原爵;三是功封而世襲罔替者,只有一子可以襲封原爵,其餘諸子要根據實際情況再行定奪。

恩封,恩封指的是宗室王公因天潢近支得封,如皇子年滿15歲,由宗人府奏請封爵。恩封襲爵和功封襲爵最大的不同是以次遞降。乾隆四十一年曾規定:“凡親王以次遞降者,至鎮國公止;郡王以次遞降這,至輔國公止,其公爵世襲罔替。”至於郡王以下的,直到降為閒散宗室為止。

乾隆規定,只要是愛新覺羅氏子弟混不下去了,朝廷一律賜四品頂戴

襲封,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出缺,由宗人府選其子嗣,在通過清語騎射的考試後,再由皇帝決定承襲之人。襲封的第一人選為嫡子孫,如無嫡子孫,方準庶子孫承襲。若連庶子孫也沒有,準其兄弟及兄弟子之承襲。

考封,親王以下除一子襲封外,其餘諸子到20歲,依例推封,考封的辦法是:王貝勒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之子,年滿20由宗人府題奏,欽命大臣進行考試,考試的內容為國語及馬步,即翻譯、馬上射箭、步行射箭等。

乾隆規定,只要是愛新覺羅氏子弟混不下去了,朝廷一律賜四品頂戴

考試三項皆優,封以應得品級;兩優一平者,降一等;一優兩平或兩優一劣者,降二等;三項皆平,或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封授;一優兩劣、一平兩劣及全部劣等者,停止封授,並令下次考試,通過考試者各依其嫡庶身份封爵。考封和襲封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考封若是無子嗣,即一概停止承襲。

假如一個不是世襲罔替的親王,無論是那種封爵,到了數世之後,其子孫都難免會淪為閒散宗室,如此一來,昔日的皇室貴胄難免有人會淪為普通旗人一般。乾隆時,為了保證愛新覺羅氏皇家的體面作出規定,凡年滿17歲的閒散宗室均賞賜四品頂戴。

乾隆規定,只要是愛新覺羅氏子弟混不下去了,朝廷一律賜四品頂戴

清代的四品官的政治地位已經很高了。但是同正常的四品官員相比,閒散宗室的四品頂戴卻無法與之相提並論,他們的實際收入也僅僅和一般的八旗兵丁相當,只不過是多了個榮譽而已。到了清末,閒散宗室已經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群體,他們中很多人沒有自立能力,整日遊手好閒,成了國家的一大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