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一個小鎮,歷史比他所在的縣還古老

浙東沿海歷有許多古鎮,歷史非常久遠。比如寧波寧海的前童、台州臨海的桃渚。而今天寫的這個鎮,歷史比他所在的縣還古老,歷史上也更有名。可以說是鎮聞名於前,縣無名於後。這就是台州溫嶺的松門鎮。

松門鎮位於溫嶺東部,枕陸面海,有著水鄉稠密人煙,也有許多天然良港和海岸沙灘。是溫嶺五大重鎮之一。

松門的歷史故事,比溫嶺還久遠。松門這兩個字出現在歷史書上的頻率,比他的上級溫嶺還要多很多。

松門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松門在東晉時候是個島礁,島上松林茂盛,島嶼相對,狀如石門,故而名為松門。這在王羲之《四郡記》和《讀史方輿紀要》有載。不過,東晉的事情,我們也無從考證是否真如王羲之記載,畢竟他也只是聽聞。但是,松門這個名字,就一直流傳使用到現在。

松門鎮在隋朝時候,應該人煙開始稠密起來了。松門西邊有座山叫茶山,茶山北面山腳下,有座廟,叫做普照寺。這座廟是隋代古剎。隋煬帝時期天台山國清寺的和尚到此建立。為什麼認定人煙稠密起來呢?因為建廟需要大量人工物力,如果不靠著人煙稠密地區,很難建立。這是其一。茶山不是什麼名山大川,和尚在此建廟,不會得到什麼高僧大德的名號的,不靠近人煙稠密地區,和尚化緣不到,生存也難了。

宋朝時候,海外貿易發達,松門處在航海交通線上。宋朝就在此設立了松門城,又在城東北的礁山設立了松門寨。這個級別和規模應該和《水滸傳》裡花榮的清風寨性質一樣的。有軍隊,必然有民人。松門兼海陸之利,發展也很有規模。


台州一個小鎮,歷史比他所在的縣還古老

松門沿海

此時,溫嶺縣(1994年設市)還只是黃岩縣的一部分。宋代易過了,元朝出現了。元末的方國珍就在浙東寧波、台州沿海販運私鹽,松門,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在這裡,他買私鹽,買物資,招兵買馬,在某天,就起事佔了浙東自己當王了。松門的陸產稻米桑麻,海產官鹽,都成了他的軍需。礁山碼頭,停泊著他無數南來北往的海船,載著他手下的虎狼之師。當時文人記錄下這一切:

《松門山》

元 潘伯修

沙港蛟涎白,松門蜃氣平。

強弩支江斷,長槍落日明。

這位寫詩的人,隨著方國珍的造反,也被剪除了。

明朝初年,朱元璋派湯和巡視浙江沿海,設置衛所,以備倭寇。洪武二十年在松門,設立了送門衛。是有明一代台州地區唯一的兩個軍衛之一,另一個是台州衛。可見松門衛的級別和重要性。

明成化年間,松門的上級單位溫嶺縣成立。松門歸屬溫嶺(歷史上稱太平縣,民國改稱溫嶺)。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沿海,松門位處海防前沿,進行了多場抗倭戰鬥。戚繼光在臺州九戰九捷,松門衛調動了大量的軍隊。松門南面一個地方叫上馬,名字的來源,就是戚繼光率軍進駐,剛下馬歇息,就得到倭寇入侵軍報,戚繼光只說了一句“上馬”,這個地方就以此得名。

松門西邊的茶山再往西,叫蒼山。明朝最優秀的海戰船“蒼山鐵”就是產自這裡,以此命名。

松門就這麼的雄踞台州東南部數百年。直到現在,仍然保存著古城牆與城門遺蹟。松門南門還有明朝所建城門。城門洞高近三米,用大石條石頭砌成,城樓已經沒了。城門上青苔暗綠,藤草蔓延,只留下歷經數百年時光流淌的往昔故事。松門城東的伏龍山上,依然矗立著明代的文筆塔,既是看客,也經歷著松門滄桑的鉅變。

松門,有著全國知名的水產品批發市場,有著著名的特產“松門白鯗”。20年前,站在松門中學山上朝西望去,沃野稻田伸展於天際,夕陽之下,炊煙裊裊,農人暮歸,一派承平時代田園悠悠氣象。

而今,松門已經從狹隘的老城走出。向東向西發展。東海塘的建設,將松門的面積擴大了幾倍。一整塊填海而成的土地,成為溫嶺乃至整個台州南部最大的產業基地。東海塘上,萬畝油菜花金光燦爛,大風車迎風而動,動靜之美,瞬間一體。海天寥廓,風吹千層浪;花香滿地,影動萬里雲。

台州一個小鎮,歷史比他所在的縣還古老

東海塘油菜花-圖片來自網絡

台州一個小鎮,歷史比他所在的縣還古老

東海塘風車-圖片來自網絡

台州一個小鎮,歷史比他所在的縣還古老

油菜花-圖片來源網絡

松門,目送過千年的時光,流淌著滄桑故事。而今,煥發出更大的活力!

越千年而過,再朝前奮進!松門,更加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