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NO.6266

莲花地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莲花地作为一个万人集会的广场,在洪江已消失快半个世纪了。环绕它周边的区域和景象,也发生了面目全非的演变,徒留下一个名存实亡的地名儿。我在洪江岁月的系列文章里屡屡点到它,但远远没有开掘完我对这里的记忆矿藏。这个昔日洪江的地标,还有很多旧时光里的物象人事储存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如一坛窖藏在岁月深处的老酒,忍不住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莲花地这个名字很好听。或许因为好听,外地叫莲花地的地方也很多,且往往附会有一些传说。譬如传说王母娘娘有一个美丽多情的侍女叫莲花,因慕人间繁华,男欢女爱,私自下凡到一个地方,难返仙界,成为民女,这个地方从此就叫做莲花地。不过洪江这个莲花地是怎么来的,我至今不知道。或许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未曾听闻;或许这里曾经有一个绿柳拂岸的莲花池塘,我也未曾见过。想来洪江地志会有记载,但本文并不是对一个地名的追本溯源,故这一页就随手翻过了。毋庸讳言的是,在旧社会过来的老辈洪江人口头上,也有刑场一说,就像沈从文写过的旧时怀化镇的一些地方。到了新社会,大约这里是靠近古城唯一比较开阔的地方,又需要一个万人集会的场所,因此拓展了这个昔日的大敞坪。我记事的时候,还见过夯地用的大石碾子遗留在莲花地边缘一角。那大石碾子是用洋灰碎石浇筑的,高过我们的头顶,圆筒形,中心有一个圆孔,插了铁轴,需数十人肩背绳索,齐唱号子牵引着滚动。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紧挨着莲花地主席台的左侧,是洪江消防队。这消防队自然是新社会才建立的。洪江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屋宇重叠,木楼构连,防火历来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据说解放前洪江的商人出资,曾组建过几支民间救火队,灭火的器械是人推的铁皮车和铜水枪。铁皮车我没见过,而铜水枪我儿时还多次见过。新社会的消防队,是国家的,装备有两台红色消防车,车顶纵向架着一部折叠洋木梯子,展开时很长很长,架着可以爬到几层楼的房顶上去。消防队员都穿军装,有帽徽和领章,我们路上遇见会喊:“解放军叔叔好!”平日我们也常到莲花地看消防队员训练。训练的科目主是甩帆布水管和爬牌楼。甩帆布水管,是一队消防战士人人手里提着卷成一盘一盘的帆布水管,走着走着,忽然班长吹一声哨子,一队人就猛地朝前跑,乘着跑的惯性甩出手里的帆布管子,分把钟就接成了上百米的管子,打头的端着高压水龙头,作喷射的样子。然后又卷管子,接着练。比甩管子更精彩的是爬牌楼。这牌楼建在消防队门前的莲花地坪坪里,四层高,全木架构,三面是空的,一面钉了木板墙,消防战士腰间扎了有滑轮的宽皮带,抓着绳子几家伙就爬到了二三十米高的牌楼顶,忽地又从顶上滑落下来,看得我们心惊胆战又佩服得五体投地。日日看训练,久之就觉得不过瘾了,想看真的救火。终于有一天,两部红色消防车同时出动了,尖厉地呼啸而去。原来是栗子湾那里一处民房起了火,我们一伙小子很兴奋地追了去看热闹。火势起先很大,浓烟滚滚,有好些人在屋顶掀瓦片。吐出的火舌,眼见得又要烧到另一栋房子了,这时消防队冲上来了,端着高压水枪,几家伙就把大火浇灭了。我们看得意犹未尽,颇有些失望。就像儿时看大河小河发大水,总是盼水涨高些,好看热闹。每每听到犁头嘴淹了,塘坨淹了,就很兴奋。而一旦听到水退了,就没了兴头,懒得去看了。这种乐灾的儿童心理,使我后来更倾向于荀子的意见,也更看重教化的作用。栗子湾火灾后的第二天,消防队又照常训练,围着看的还有一党老婆婆。有个老婆婆说,难怪早几天有人看到天上落下一个火球,就应在栗子湾了。亏得有消防队,不然何支得开交。新社会是不准信迷信的,老婆婆说时故意压低着声音,还四周望一望,见只有我们几个孩子在旁,就显得放心的样子。后来一些年里,我们还追着消防队看过几次救火,都是几家伙浇灭的。听长辈人说,解放前洪江起过几次大火,几百栋房子烧成一片白地。我们小时就从没看到过烧成一片白地的大火,显然是因为有了消防队。现在我看到的消防车,除了体形大一些,车顶有了大炮一样的水枪外,和当年的消防车也没有多大区别,颜色依然是红色。这样说来,新中国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就是消防车了。莲花地消失后,消防队也搬走了。今天洪江的消防队在哪团几,我真还不知道了,我离开洪江的时间太久了。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我初到干部宿舍来的时候,除了觉得莲花地天宽地阔新鲜好玩,这干部宿舍的院子就远没有古城巷子里好玩了,连个躲猫猫的地方都没有。不过也有一些在那时我们少儿看来很奇异的事。有两户李姓人家,一户住我家对门,家里有一把长长的骑兵刀,洪江人叫“马叶子”。一户住门厅那里的侧房,家里有一杆小口径步枪,听说是从部队转业带回来的。那小口径步枪的子弹,我们在他家看到过,比“三八大盖”的子弹短很多,弹头胖胖的、圆咕咕的。有见识的大小子给我们说,小口径步枪射程短,50米内打得死人,超出50米就难得打死了。有次这两李姓家的男人为小孩的事吵起来,有“马叶子”的脾气燥,一怒之下就要回家取“马叶子”,另一个就要回家拿“小口径”。两家的女人死死抱住各自的男人,邻里众人齐劝,才熄了火。这“马叶子”和“小口径”都是当年我们半大小子十分羡慕的武器,68年军管会的来了,“马叶子”和“小口径”就都被收缴了,我们感到很可惜。这里人家的家境在那个年代相对好些,因此各路货郎喜欢光顾这里。记忆深的,是一个穿长黑袍的老者隔三差五挑了一担箩筐,叫喊着“台湾冰糖,台湾冰糖”进到这里来卖。停担时,我们围了看,老者掀了箩筐上罩的斗蓬,果然是亮晶晶的冰糖,看得我们一群小把戏流口水。那时我们虽小也知道台湾是“蒋匪帮”盘踞的地方,那时又没有卖假货的,故这台湾冰糖是怎么渡海过来的,至今我也想不明白。院子里有一户刘姓人家,听说是旧社会洪江一个大油号家族里娇生惯养长大的公子哥儿,30多岁了什么家务也不会做,常被老婆骂。被骂的时候他就拖长声音像唱歌似的大声哭。有次听到他哭,我和几个小子好奇地偷偷探了小脑袋从他家窗子边看,看到的却是他正坐在一张藤椅上看报纸。他老婆骂一句,他就长长地嚎一声,并没有真哭,眼睛依然在看报。我们那时小,真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偷偷地跑开去笑。还有一户尹姓人家,家里有一叟一妪,日常穿的总是水光水滑的黑色绸子衣服。这叟妪二人各有一把长嘴黄铜烟壶,抽时用火捻子点烟锅,烧得烟泡子“叭叭”地响,像我们锤的响炮子似的。大人说,那是抽的鸦片。这事至今也让我疑惑,那时新社会都好多年了,他们怎么还有鸦片烟抽?这些稀奇古怪的事,像一抹夕阳残照,点缀在旧时光的幕布上,久久遗留在我的记忆中。

寓住干部宿舍的人家,虽都是新政权的公职人员,不少人的“家庭成份”并不好。这大约是民国时期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读得起书,新社会之始百废待兴,接纳了很多有文化的旧职人员的缘故。所以“文革”时期,进城抄家的农民几次三番光顾这里,翻箱倒柜,各家贴在墙上的李铁梅、小常宝、阿庆嫂的年画也要撕开,看看画后藏有什么。院里的人家,也走马灯似的,一下这家的被带走,那家的被查询。隔壁邻居一户梁姓人家,家里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居然有一天也被传说是逃亡地主。可能是太老了,每次来的人只询问,没有带走,但弄得老人家整天惊惊慌慌的。不过,后来我听说“文革”期间,洪江有一千多户“成份不好”的家庭,举家被迁往农村,而干部宿舍一户也没有,这也是很奇特的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干部宿舍忽然改成了政府招待所,后来不断改建,就演变成了今天洪江宾馆这样的地方,从前的一点痕迹也没有了。当年住在这里的数十户人家,自然早已散落各处;而当年那一个个花骨朵一样俊俏的女孩子,也早已芳华不再,冉冉媪妪矣。(未完,待续)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往期目录


01.洪火的记忆
02.打小工的年代
03.采山果的记忆
04.大河和小河
05.票证年月
06.红色年代的体育
07.外婆的鞋和父亲的表
08.河北人成永武
09.桃梨冲
10.防空洞记趣
11.过年旧忆
12.三转一响
13.旧物与往事
14.遗迹与传说
15.越南人
16.捡煤渣的记忆
17.发小“老鼠子”
18.燕子窝
19.废学记
20.禁书记
21.微信里的洪江
22.难忘1977
23.学医记
24.洪江異志
25.金银财宝
26.洪江市井
27.洪江奇异故事
28.洪江旧景
29.卖货记
30.老洪江医院
31.草屦俗 阴阳头 洋咪咪
32.走出洪江
33.八级钳工——谢师傅

34.盛大的游行
35.万寿宫码头
36.湘西一把刀
37.乡音
38.名医毕维德
39.老乡张庆元
41.哈宝识字
42.洪江50、60后的共同记忆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热门

联系

安安:o505808935

「洪江岁月43」莲花地,一个远去的洪江地标(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