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得罪秦國權貴,本來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讓他無路可逃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商鞅變法是影響深遠而重大的,它不僅成功在秦國實施,為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不過,作為變法的最大功臣商鞅,最承受了歷代改革家中最悲慘的命運。他因得罪了權貴,被誣陷而死,死後還承受極其殘酷的車裂之刑。

不過,商鞅本來有一次逃出生天的機會,他有可能在別的國家繼續自己的生命,再次施展自己的抱負,卻因早年的一件錯事而最終送命。

商鞅得罪秦國權貴,本來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讓他無路可逃

其實商鞅的變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著力於改革秦國的僵化的戶籍、爵位制度,建立與軍功相掛鉤的獎勵制度,並積極鼓勵耕種和紡織,打壓商業活動。

第二階段是秦孝公從櫟陽遷都到咸陽之後開展的,主要是為了擴大耕地和增加人口。他廢除了井田制,允許土地私有買賣。他開阡陌封疆,推行縣制,甚至規定成年子女必須和父母分戶,禁止兄弟父子居住在同一個房間。

第一個階段,極大的增強了普通秦人對於軍功的渴望,百姓們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個個都希望到戰場去建功立業。第二個階段的改革,又大大的增加了秦國人口,增加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將秦國變成了一個國富民強而又有擴張野心的國家。

商鞅得罪秦國權貴,本來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讓他無路可逃

不過,改革就是這樣,有利於一部分人的利益,也會得罪另外一部分人,這就要看執政者如何取捨。當然,秦孝公對於商鞅是絕對信任,他也得到了回報,收穫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

只是秦孝公死後,繼位的秦惠王卻與商鞅有私仇。因為變法而利益受損的秦國貴族紛紛攻擊商鞅,公子虔更是誣陷他謀反。商鞅是非常聰慧之人,早就知道有這麼一天,秦惠王的逮捕令剛剛下達,他就往秦國的邊境逃離。

在路上,商鞅又飢又累,到了晚上想住宿在客店之中。可是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商君,因為沒有憑證,拒絕了他的入住。商鞅這才想到不能留宿沒有憑證的人是自己制定頒佈的法令,他長嘆一聲,連夜向魏國逃去。

商鞅得罪秦國權貴,本來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讓他無路可逃

當年秦國和魏國相鄰,是世世代代的死敵。從前吳起在魏國的時候,就死死的壓制秦國,將秦國變成一個領土日漸縮減的小國。直到吳起離開魏國之後,歷代秦公勵精圖治,加上商鞅變法,才在秦魏交鋒中佔據上風。

戰國時期,各國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商鞅以為憑藉自己的名氣,魏國必定會熱烈歡迎,說不定將舉國相托。沒想到,魏惠王不僅沒有禮遇他,反而毫不留情的將他驅趕回秦國。

商鞅得罪秦國權貴,本來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讓他無路可逃

這是怎麼回事呢?大概商鞅自己都忘記了,他曾經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情。當年齊國和魏國的馬陵之戰後,聞名天下的魏武卒受到重創,商鞅向秦孝公建言趁機攻打魏國。他說現在不是秦國滅了魏國,就是為國滅了秦國,難得魏國新敗,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秦孝公深以為然,就派商鞅進攻河西地區。這個地區是吳起當年辛辛苦苦從秦國手中打下來了,魏國經營多年,自然不肯相讓,便派公子昂領兵對抗秦國。

公子昂和商鞅兩軍對峙,摩拳擦掌,要好好打一仗。結果,商鞅沒有發兵,反而給公子昂送來一封信,大意就是原來是公子您領兵啊,想當年我們相處度過很快樂的時光。現在各為其主,也不能忘記曾經的友誼。不如我們當面定個盟約,再痛痛快快喝一杯,然後各自撤兵吧。

商鞅得罪秦國權貴,本來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讓他無路可逃

魏國新敗,再也經受不起打擊,公子昂自然願意不動刀兵。他爽快的赴會了,沒想到卻被商鞅預先埋伏的武士所俘虜。魏軍群龍無首,商鞅便趁此機會向他們進攻,並取得大勝。

這一仗後,魏國兵力損失殆盡。為了求和,魏惠王不得不將河西之地全部割讓給秦國,還將都城由安邑遷往大梁,以避開秦國的鋒芒。

說來也是因為這一仗,商鞅得到了十五座封邑,並得到了商君的稱號。因為商鞅制定的法律就是獎勵耕戰,只有戰功才能得到封地,他進行了那麼多變法,並沒有得到一寸土地,倒是這次耍詐獲得戰功,才有了屬於自己的封地。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當時的商鞅沒有明白這一點,當魏惠王驅逐他的時候,肯定是明白了。商鞅無路可逃了,只好躲進自己的封地。不過這小小的封地,擋不住他自己親自調教出來如狼似虎的秦軍。

商鞅得罪秦國權貴,本來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讓他無路可逃

很快商鞅便被在抵抗中戰死,他的屍體仍然被運回長安。秦惠王為了洩憤,更為了給那些守舊貴族一個交代,仍然將商鞅的屍身處以車裂之刑。

商鞅所信奉的發家,本來就冷酷無情,而他在軍事上,更是不擇手段的權謀之術。魏國拒絕他的要求,也不過是商鞅自食其果,不能怨天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