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忆故乡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陈寅恪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5月12日,在吉林省外文书店的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了民国大师——陈寅恪。张铭老师从清华国学院四位导师、清华大学及国学院的由来、陈寅恪的清华岁月、陈寅恪的家学渊源、陈寅恪留学日欧美、寅恪成家、抗战烽火、迁徙南下、南渡北归以及岭南岁月十个方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位立体而丰满的民国大师陈寅恪。

他,没有一张文凭。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吴宓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由衷佩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他是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他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来仅此一人”。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是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授业,最注重基本功。他经常强调“读书须先识字”,“在史中求史识”。

所谓“识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读音和字义,而是对字、词有全面而透彻的了解。他常常通过对某个字、词的解读,揭示出一些人们认为平平常常而未加以注意的社会现象,达到“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社会文化史”的高度。

所谓“在史中求史识”,就是要掌握大量的材料、事实,在此基磁上分析、研究,以求得出正确的认识,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

俞大维对表哥陈寅恪了解极深。多年后他在《怀念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曾介绍说:“他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因他晚年环境的遭遇,与双目失明,他的大作未能完成,此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季羡林作为陈寅恪的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听课感受:“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根据材料进行考证、分析、综合,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听他的课,是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吴宓1919年在哈佛结识陈寅恪,在日记中吴宓说:“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豪爽,志气高洁,深为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又云“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之同于吾言。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政治学家萧公权说:“很多留学生当时为拿到学位而投机,选择院系、课程、论文时往往避难就易,最后虽得了学位,但学问已大打折扣。然回国后却自称乃某某大学博士,在国内教育办或其他事业中混迹。”

但陈寅恪却是一位怪人,他就读过柏林大学、苏黎士大学,也读过哈佛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在这些著名学府,他皆以天才闻名,但从未获得过一个学位。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

1923年2月毛子水到柏林,傅斯年告诉他“在柏林中有两位中国留学生是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一是陈寅恪;一是俞大维”。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傅斯年谓:“我的朋友陈寅恪,在汉学上的素养不下钱晓徵(大昕),更能通习西方古今语言,尤精梵藏经典。”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不为文凭只求学问的他,知某大学有可以学习者,则前往学习,学成又前往另一大学。故游学16载虽未得一文凭,却掌握了梵文、巴利文等十几种语言,学问贯通中西、融汇古今,深不可测。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20世纪80年代后期,陈寅恪家和中山大学历史系在清理先生遗物时,发现先生仅在德国留学几年的读书笔记就有64本之多。

陈寅恪与唐筼结婚后十年,生下三女: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流求”“小彭”,取自琉球、澎湖岛名,都与《马关条约》中割台条款有关。可见陈寅恪骨子里流淌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晚岁"体弱、多病、目盲、膑足",虽然苦不堪言,但他不失一代大家风范。十年间,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出有85万字巨著的《柳如是传》,最后撰写《寒柳堂记梦》。先生特别是在失明、腿折之后,仍能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尽岁月,写出《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多部巨著。其毅力与精神,极其令人佩服和敬仰。其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钩稽沉隐,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出门,连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稿也被洗劫一空,他们老夫妻俩被迁至中山大学校园西南角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里居住。此时的陈寅恪贫病交加,已经衰弱得不能吃饭,只靠一些流食维持生命。在凄凉无助中,夫妻二人只能相对而泣。身处绝望中的陈寅恪,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而唐筼的心脏病也日趋严重。面对着爱妻,陈寅恪认为她可能将先于自己而去,故怜夫人之悲苦、叹命运之不公,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曲挽歌——《挽晓莹》:涕泣对牛衣,卅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1969年10月7日早5时,国学大师陈寅恪因患多种疾病,离开了人世,夫妻俩一同度过了41载风雨人生。

唐筼平静地料理完丈夫的后事,接着又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45天后,唐筼也静静地走了,她要去追寻自己的丈夫,不离不弃永远相随。

张铭老师最后总结说:“泰戈尔有句名诗:天空不留痕迹,飞鸟已经掠过。在知识分子市场化和功利化的今天,我们所以重拾陈寅恪,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曾经有一只‘飞鸟’,那么震撼地掠过我们的天空。”

发言摘登:

张冬颖:

今天有幸聆听张铭先生讲述陈寅恪的经历。在两个多小时的讲解和介绍中,张铭先生慷慨激昂,娴熟大气,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大段背诵,可看出张铭先生对民国学者非常热爱,自如列举,细节详实。在张铭先生的浑厚讲述中,我们感受到陈寅恪先生的家国情怀,满腹才华和颠沛人生。

张铭先生大量引用和背诵陈先生的诗句,正如陈先生的诗句所说,“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讲到动情处,张铭先生似乎和陈寅恪先生融为一体,在引领我们回顾陈寅恪先生的一生经历中,也是在回顾中华民族在民国时期的那段岁月。

血雨腥风,民族苦难,但是民族精神不倒,陈寅恪这样的学贯中西的学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深的学术态度和耿介忠贞的爱国情怀,为一百年后的我们,树立了精神的楷模和学术的标杆。

刘 洋:

听张铭老师讲《百年风骨陈寅恪》。开篇即被打动,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和吴宓的画像,风范跃然,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几十个字的目录,十个标题,足见讲书人学养之深厚,亦可见家国烽火、南渡北归那段动荡的岁月,大师陈寅恪的家学渊源、盛名高才,以及暮年的命途多舛,不由感叹。

初起了解陈寅恪,源于那本《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上学时一位同学自信满满地推荐,说我肯定会喜欢。当时,还只是在当代文学的课上,听老师讲过这位大师,因为名字和平常读音不一样,所以印象深刻。哪知拿起那本书,即不愿放下,用几天时间匆匆读完,他目盲,腿骨折,却从未在文字中公开谈及自己的感受,也从未耽误做学问,论证《再生缘》为中国诗中的史诗,用十年时间写出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晚年将居室名定为今明馆,因为最喜欢柳如是的词《金明池·咏寒柳》。

毕业多年,读过的书早已忘记,今天在张铭老师精彩讲述中,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书,却也更深地了解了大师的思想,大师的一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王国维去世两年后,陈寅恪为其撰写的碑文,也是他自己学术研究的主张,他做到了,因而,成就了百年风骨。曾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长的冯友兰到晚年依然说,陈寅恪是让自己心仪已久的旷世奇人。或许,这就是大师的魅力。

李恩存:

今天研究会内部有课没有现场听张铭堂主讲《百年风骨陈寅恪》,虽有遗憾,但后补听网络直播。

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大师的风范,比如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我读过《陈寅恪与傅斯年》,知道他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知道那是他在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投湖自尽后,他悼念王国维时的一句话。并且,在奠礼上施跪拜大礼以表达那份尊重与怀念。感佩大师对大师的无限哀思。更体现了他对传统礼仪的尊崇。

陈寅恪留学多年,深谙十数门外语,尤其通晓世界历史和文化,但居然没有获得任何一个学位。羡慕他拥有吴宓,傅斯年,梁启超,胡适等诸位大师级朋友,更羡慕他赶上不以学历论英雄的时代,给他发挥独立精神的空间。

同时,我们发现,民国大师辈出,恰似春秋诸子百家争相斗艳,而民国大师不胜枚举,为什么呢?每个人都会有思考。

未来,会不会出现那样的自由的学术和科技独立?追寻着,期待着。

讲书人简介:

「书香吉林讲书堂」张铭老师为我们解读民国大师陈寅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