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小城信陽,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信陽也被眾多文人騷客稱為“江南北國、北國江南”。在這裡,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了信陽特有的人文特色。小城信陽,歷史悠久,氣候適宜,山青水美,讓信陽毛尖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若你初次來到小城信陽,你會驚訝信陽怎麼那麼多茶座,信陽人怎麼那麼愛喝茶。從震雷山腳下,一直到茗陽閣;從溮河公園到主城區,大街小巷都是茶座、茶室、茶葉店!倘若你親臨茶鄉溮河港、董家河的茶山,你會愛上茶鄉,更會被茶山特有的美震撼,甚至痴迷於這片土地。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真正意義上的信陽毛尖主產於溮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清末,李家寨人甘以敬與彭清閣、蔡竹賢、陳玉軒、王選青等籌集資金,先後興建了元貞(震雷山)、宏濟(車雲)、裕申、廣益、森森(萬壽)、龍潭、廣生、博厚等八大茶社,開墾茶園餘畝,種茶40多萬穴,茶葉生產逐漸復甦。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1915年,溮河區董家河鎮車雲山生產製作的茶葉與貴州茅臺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此後,產於董家河鎮“五雲山”、溮河港“兩潭一寨”、譚家河“一門”(土門)的茶葉定名為信陽毛尖。自此,信陽毛尖成為“綠茶之王”,信陽也被稱為 “中國茶城”。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1915年,溮河區董家河鎮車雲山生產製作的茶葉與貴州茅臺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此後,產於董家河鎮“五雲山”、溮河港“兩潭一寨”、譚家河“一門”(土門)的茶葉定名為信陽毛尖。自此,信陽毛尖成為“綠茶之王”,信陽也被稱為了“中國茶城”。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信陽毛尖的傳統產區是原信陽縣的五雲(車雲、集雲、雲霧、天雲、連雲五座山)、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靈山寺)等地。現在,信陽毛尖已擴至整個信陽茶區,形成一個統一的品牌。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信陽毛尖,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能。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正宗的信陽毛尖必須透亮不渾濁,必須高香無青草氣,必須甘醇爽口不緊澀。如今,不少信陽本地茶農茶商正在努力呼籲迴歸正宗信陽毛尖的傳統,以口感而不是外形來定信陽毛尖的品質標準。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信陽毛尖的採摘期分為三季:穀雨前後採春茶,芒種前後採夏茶,立秋前後採秋茶,春茶佔總產量的80%。穀雨前後,只採少量的“跑山尖”,因為一般在雨前採製,又被稱為“雨前毛尖”,被視為珍品。近年來因為採茶成本攀升,秋茶已經很少有人採摘了。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信陽毛尖的加工工藝流程一般是鮮葉攤放→炒生鍋→炒熟鍋→初烘→攤涼→復烘→揀剔→再復烘。信陽毛尖產區稱鮮葉為:茶草、茶青、青葉、生葉等。鮮葉質量優劣與成品茶質量關係密切,溫溼度好的地區鮮葉生長好,製出毛尖茶外形油潤髮亮,溫溼度差的生長也差,製成品有乾枯感。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信陽毛尖成茶的區分有幾個級別。特級,一芽一葉初展;一級,一芽一、二葉佔90%以上;二級一芽一、二、三葉佔85%以上;三級,一芽一、二、三葉佔75%以上;四級,一芽二、三葉佔70%以上;五級,一芽二、三葉嫩單片佔65%以上。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信陽毛尖的價值功能有哪些呢?據中國茶科所對車雲、集雲、黑龍潭等幾個名山的春茶一級毛尖茶樣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為3.62—4.34%,咖啡鹼4.06—4.73%,兒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為43%左右,高的達46.5%,高出國家標準≥39%。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春天的桃花開了,清代張培金覺得,桃花和茶色在一起更有春天的感覺哦,連茶水也更香醇了呢。忍不住感慨“可惜品題無陸羽,年年只好待遊人”。 ——《三仙缸》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春天除了桃花美,茶園景色更是美。那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信陽知州張鉞所描述的“信陽八景”中,專門描述了震雷山的茶園景象“篆絲重疊吐,簇練立空懸。散作崇朝雨,滿山溉茶園。” ——《雷沼噴雲》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可以說,信陽毛尖的香氣裡藏著的都是信陽山水人文的內秀。豫風楚韻,茶香四溢。說起信陽,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個詞“豫風楚韻”。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在這裡交融,迸濺出耀眼的火花。

又是一年採茶忙,信陽毛尖傳四方!

出生在茶鄉的百姓,世代與茶香為伴,對茶頗有研究,來到信陽,隨性走進一戶人家,主人家都會端出熱氣騰騰的香茗,“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又是一年採茶季,遊人如織茶山美。這幾天天氣不錯,新茶這周過去也就可以開採了,茶鄉很快就再次熱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