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成長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教師在成長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這是蘇格拉底論證反思最經典的的一句名言。如果說高效率教學作為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外在追求,反思性教學就應該成為一個教師個人內在的生存方式與工作方式,更在於豐富教師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教師在成長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教師的基本使命是為學生的學習儘可能多的提供豐富的有價值的教育資源,營造積極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健康、和諧的氛圍中成長。教師要想完成高效率教學就需要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不斷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支持教育行為背後的教育理念,在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中開發與生成更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人是極富有創造性的動物,也是最不能安分守己的動物。人總是在不斷改變與創新中獲得滿足,總是在追求一種在改變中獲得幸福與快樂的體驗。教師原有的經驗與慣例對教學來說可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同時也可能是影響學生成長髮展的最大桎梏,這時的經驗只能是一種毫無生機的教條與僵化。

反思教學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教學實踐方式進行批判性的考察,對自己創造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進行審視,把自己從不合理的觀念與誤解中解放出來,重新尋找工作中的突破點進行改進。反思教學是一種以研究、探討的心態對待自己生活與工作的方式,它提倡一種追求不斷更新與提升生命價值的生活;追求一種不甘落後積極上進的工作態度;追求一種不斷超越自我進入一種更高的生活境界。

我是一名一線的初中數學教師,教兩個班的數學,除了每堂課我都認真備課,反覆推敲,直到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為止。我通常還有個做法,就是頭天先在一個班上完課後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課下作業反饋的問題中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找出問題的原因所在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然後在第二個班上課,再找出新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以備日後工作借鑑。我就是在這樣一個週而復始的過程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使自己不斷成熟起來的。另外,我也把反思思想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也養成及時反思、不斷進步的好習慣。比如每堂課上課堂小結對學生就是一次反思機會,另外,每次檢測結果下來,我都先讓學生自己分析試卷,然後把經驗教訓寫在卷頭上等等。

我現在列舉自己課堂中的幾個小片段,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探討交流以求共同提高。

[案例一]教學課題《相交線中的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華東師大版初中一年級數學(上)本節課的重點是:根據圖形特點正確的識別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

背景:學校組織聽我的課

說明:我在備課時設計了五個環節:導課、探究新知、鞏固練習、小結、當堂檢測。下面的小插曲出現在鞏固練習環節。

當圖形中只出現“三線八角”時同學們都能迅速並準確地指認,但當直線的位置改變或直線的數量增加時學生就搞混了。如下圖(1)有些同學就不能準確指認同位角、同旁內角、內錯角。圖(2)∠1與∠6是不是同位角,∠2與∠7是不是同位角,∠4的內錯角是 ()有幾個?

圖1圖2學生就搞不清了,於是就出現了激烈的爭論,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同學們爭相發表各自的意見,毫不示弱。我看到每位同學都動了起來,就沒有制止,讓每位有發言慾望的同學暢所欲言,就這樣下課時間到了。

評課時,有幾個教師首先提出了我這節課最失敗的地方是當堂任務沒有及時完成,並提出時間浪費在學生討論上了,我應該知道時間有限,差不多了就阻止學生討論,點出答案,這樣後面的環節就有時間順利進行。其餘……。

當這次評課結束後,我及時的進行了反思,尤其是應不應該根據一節課45分鐘來限制和規定學生討論的時間,這樣的討論是不是浪費時間;沒有完成教材上規定的一課時的任務就是一節失敗的課嗎?對於這些在課堂進行當中我早已想過,我沒有制止學生討論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首先,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在學生迷惘幫他們指點迷津,儘量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新知識,而不是教師講出結論,講一來枯燥乏味,二來不如學生自己在爭論中得來的知識更容易理解,正所謂“話越說越清,理越辯越明。”其次,一堂成功的課不應是看這節課的內容有沒有學完,而應看這堂課上學生的思維是不是真正被激活,學生是不是有所收穫、有所發展。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它主要起以點帶面的作用,而備課只是教師對課堂進行的初步設想,備課是為學生髮展服務的,它不應該成為牽制學生的工具,讓學生順著教師設計的思路進行,忽視問題的出現,最終完成教師預設的任務,這樣的一節課學生充其量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案例二]課題《從統計表中獲取信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一年級數學(上)

第164頁“試一試”:中國/美國/日本三國動畫片中我們班同學最喜歡哪國的動畫片?

問題:一共調查了多少同學?並將調查結果填入表格。

中國美國日本其它 頻數頻率問題:在我們班同學種有多少人選“其它”?選“其它”佔多大的百分比?他們為什麼選“其它”?

早晨上完課後,我把這個當作業留給學生。當天下午就有幾個學生代表來問我問題:《喜洋洋與灰太狼》、《貓和老鼠》《神廚小富貴》等是哪國的動畫片?當學生這樣一問,我恍然大悟,我們的學生是寄宿制,每天根本沒有機會看動畫片,另外學生即使在星期天有機會看,他們也只關心動畫片的內容,不去注意這部動畫片是哪國的?還有像問題2它涉及到動畫片的製作、科技、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以學生現在的條件根本完成不了。第二次上課我抽查部分學生的作業,有的學生沒填完,有些學生完全出於應付隨便填了些。我看到作業完成情況後隨即向學生反思了總結佈置作業時忽視的問題,希望大家諒解,另外,我把這個作業佈置到星期天回去跟自己的小夥伴聊聊或上網查查以便於瞭解動畫片的相關知識,來了大家比比看誰知道的多?

當我在第二天上課時,我把作業換成“關於初一學生視力情況的調查(學校前幾天對全校學生做過體檢)並設置了幾個相關的問題,學生完成的情況非常好。

反思教學是對教師教學的提升。它不否認教育經驗的價值,更注重在反思自己教學經驗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經驗,是一個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