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高海拔地区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高寒高海拔地区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羊肚菌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稀有食用菌,属高级营养滋补品,含有多种人体需要氨基酸,具有补肾、状阳、补脑、提神的功能。且目前国家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400元-500元。出口价更为昂贵,需要大量货源,过去只靠野生、采集困难。通过人工栽培技术的大力推广,且效果显著,从而提升农村整体经济效益。

1 形态特征

羊肚菌子囊果中等,高5-15cm。菌盖高4-6cm,直径3.4-5cm,浅黄褐色至褐色,老后色暗。菌柄稍粗,圆柱状,基部稍有膨大,污白色至淡黄色,长3-9cm,粗1.8-3.5cm,表面稍粗糙,稀有凹窝。子囊长圆柱形,内含8枚孢子,单行排列,近无色,245-355μm×15-21μm。孢子椭圆形,光滑,近无色,18-25μm×12-13.5μm。侧丝细长,线形,顶部稍有膨大,近棒状,基部分隔及分枝。

2 生长环境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除需要较低气温外,还要较大温差,刺激菌丝生长。菌丝生长温度8℃-15℃,土壤湿度40%-50%,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温度8℃-15℃。

日照: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菌丝及羊肚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遮阳率需达到80%-90%),切忌强烈的直射光。

土壤:中性或弱碱性土壤(PH值为6.5-7.5)有利于羊肚菌生长。 黑土、黄土、沙质混合土中均能生长。

空气:在极暗处或过厚的落叶层中,羊肚菌很少生长,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极其重要、必不可少。

3 栽培模式

羊肚菌人工栽培在甘南日光温室内可进行夏季反季节栽培和冬季栽培两种栽培模式。一是夏季反季节栽培:2-3月份开始进行羊肚菌的人工种植,7-8月份开始陆续出菇,采菇期一般为2-3个月,出菇时间刚好为夏季。二是冬季栽培:9-10月份开始进行羊肚菌的人工种植,翌年2-3月份开始陆续出菇,采菇期一般为2-3个月,出菇时间刚好为冬季。冬季羊肚菌的人工种植属于正常生长,夏季则为反季节生长。冬季生长的羊肚菌出菇率要明显高于夏季反季节生长的羊肚菌出菇率。

4 地块消毒

于播种前60天均匀于地面洒入5%的生石灰旋耕后,将地用水淹透。

5 基料发酵

一般在7月中旬,羊粪发酵、树叶发酵。于10月份将羊粪发酵物40%+树叶发酵物24%+菌渣30%+生石灰3%+磷酸二氢钾2%+白糖2%搅拌均匀经121℃高压灭菌后,均匀旋耕入地,喷水喷透。

6 搭建大棚

用白色棚膜和90%遮阳网搭建,网在下膜在上。棚膜上下边同时留1米高的通风口,即可保温保湿,又可随时通风。

7 选择菌种

选择菌丝健壮,菌核密集的菌种。

8 适期播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时间后,选择菌核健壮的菌种,500瓶/亩(200斤)的量撒播于厢面;均匀覆盖2~3公分的营养土(腐殖土与泥碳土混合);喷水喷透后加盖黑色地膜。

9 二次接种

10-20天内,待厢面的白色菌丝均匀布满之后,投放营养袋进行二次接种。

10 栽后管理

二次投放营养袋30天左右,待菌丝大量转化为分生孢子时,掀地膜,少量补水;土壤温度 12℃~15℃,湿度 60%-70%,棚内高1.米处温度 15℃~18℃。2月份播种60天-90天左右,待分生孢子消退,营养袋下出现金黄色的菌核,气温逐步回升时,撤黑色地膜,大量补透水一次;待气温回升至4℃时,出现报信菇时,地面喷洒低氮高磷钾复合肥。

11 采摘收获

待羊肚菌子实体长至5-7公分时,采收、烘干,储藏。

12 适宜地区

适宜在高海拔2400—3500m的地区推广。

高寒高海拔地区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