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御窯金磚製作工藝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御窯金磚製作工藝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御窯金磚製作工藝

網絡圖片

過去在農村凡是有黏土的地方都有窯場,星羅棋佈,窯場通常靠河邊,一是方便運輸,二是便於窨水。青磚比紅磚貴一兩分錢,原因就在於青磚窨水,窨了水的磚頭不僅外型古樸而且結實。後來改輪窯,沒有辦法窨水,青磚淡出視線,成了紅磚的天下。

江蘇最著名的窯是蘇州相城御窯,最著名的磚就是該窯燒製的金磚,自1413年始,至今已600年。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建造紫禁城,宮中派出官員到蘇州監製金磚。陸慕鎮的優質黏土適宜製坯成磚,所產金磚細膩堅硬,“敲之有聲,斷之無孔”,被永樂皇帝賜封為“御窯”。2005年,御窯金磚製作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御窯金磚製作工藝

網絡圖片

燒窯其實就是燒磚瓦,它分為脫坯、陰乾、裝窯、燒窯、點火、攆火、窨水、出磚。脫坯是制磚的首要步驟,人們要在田裡挑選最好的黃黏土,裡面不含任何雜物,運到窯場後,大家挑水往上潑,潑得七八成溼,開始用木耙不停地翻,翻到泥土既軟又均,然後由幾個小夥子赤腳上去踩,一直踩到泥土黏黏的,十分有筋道,就可以脫坯了。窯場上搭有簡易涼棚,磚砌的墩子光溜溜的,每人面前一副木模、一個水盆、一把細竹弓,木模在水盆裡蘸一下,挖一團泥用力投入木模,然後用細弓順著木模正反一推,去掉多餘的泥,端著模子走到磚垛上,倒出來就是一塊稜角分明的磚坯,整齊地碼好,蓋上草簾子,防止被雨淋壞,大約陰一個多月,磚坯幹了,隨時可以裝窯。

窯是簡易的土窯,用過多年,窯工認真疏通煙道、火道,把窯口砌平,一邊裝窯一邊備柴。裝窯的時候,窯師傅蹲在窯裡,先把後火道上放一塊磚坯做樣磚,之後按火道把磚坯擺成扇形,一直壘滿,才壘窯門和觀火洞。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御窯金磚製作工藝

網絡圖片

柴火備得差不多了,窯師傅選擇黃道吉日開火。開火前,窯師傅要向窯神敬三炷香,插在窯門前,磕三個響頭,徒弟也跟著做。師傅磕了頭,點一把麥秸往窯門裡一塞,閉上眼睛向窯神祈禱。火焰升起來以後,徒弟趕緊往裡填碎柴,使火續著往上燒。這一點著火就沒有熄滅的時候,一天一夜燒的是熬火,火不大,主要是抽磚坯溼氣。過一天一夜,磚坯乾透了,開始燒大火。連續燒四五天,磚坯被燒紅燒軟,最後一夜叫攆火,雖然磚坯燒軟了,但沒有燒透,芯是硬的。這一夜窯師傅最費神,每隔一小時觀看一下火候,直到磚完全燒透,宣佈停火。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御窯金磚製作工藝

網絡圖片

停火後,在窯頂圈個土圈,不停地挑水往裡倒,小心翼翼地窨下去,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稍有不慎,一半青一半紅,這一窯磚就算毀了。四五天後整窯的磚全變成了青色,等溫度完全降下來,就可以出窯了。出窯的時候,青磚尚有餘溫,握在手裡沉甸甸的,相互撞擊一下,聲音清脆悅耳,一聽就知道是好磚,窯師傅臉上這才露出笑容,那顆懸著的心總算可以放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