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崇尚“單名貴,雙名賤”的習俗,那個朝代曾經禁止雙名?

中國古代是崇尚名字越少越貴的。從堯舜禹時代開始,最早的帝王只有一個字,代表了其高貴的血統。而王公大臣、貴族,一直起的是單名,單名一直是社會的主流。如果我們有時間,可以去統計一下當時的帝王名字,單名居多。

到了秦漢時期,延續了這一風格。主流是單名,雙名也有。到了東漢時期,特別是在西漢末年,王莽當政時期,還專門頒佈法令,禁止人們起兩個字的名字。

中國古代崇尚“單名貴,雙名賤”的習俗,那個朝代曾經禁止雙名?

《前漢書·匈奴傳》就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諷)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王莽輔政的時候,曾上奏提出禁用“二名”,並派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順從這一法令。匈奴單于明白使者的意思,隨後上書稱臣,順應時勢改名為“知”(原名是“囊知牙斯”),哈,好像一個日本名字。

王莽之所以禁用二字名,目的是復古改制,王莽認為“秦以前複名蓋寡,遂禁複名”,“複名”就是二字名。

中國古代崇尚“單名貴,雙名賤”的習俗,那個朝代曾經禁止雙名?

王莽有一個孫子原來叫王會宗,後來,遵照王莽的法令,改名為王宗。後來,他自畫服天子衣冠像,刻銅印三枚,與其舅合謀繼承大統。事發後,王宗自殺。王莽大怒,廢了王宗的名字,恢復其原來的雙字名,以示懲罰和侮辱。

這件事對後來的取名產生了極大影響,在王莽當政時期,沒有人取二字名。王莽的新朝覆滅後,人們雖然不用遵守“禁二名”的法令了,但社會上取單字名已成主流,此後連三國人、西晉人也把取單字名視為理所當然。所以我們現在讀《三國演義》,就會發現,基本上都是單名,沒有雙名。

中國古代崇尚“單名貴,雙名賤”的習俗,那個朝代曾經禁止雙名?

單名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如果人口多了,就會出現大量的重名情況,這麼情況如何解決呢?在古代,除了名之外,讀書人還有字,一般來說,字都是雙字,舉個栗子: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這種做法既遵從了古代單名為貴的習俗,又避免了重名的出現。

到了現在社會,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名字當中也取消了字這樣一種稱謂,再強調單名貴,只會造成大量重名的出現,所以,這一習俗被人們拋棄了。

再說句題外的話,中國的近鄰韓國、朝鮮,取名都是雙名,日本呢,取名更多,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印證了名字數越多,越賤的習俗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