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成语“三长两短”的来历

“三长两短”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指的是灾祸或者事故,更是特指人的死亡。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明·范文若《鸳鸯棒·恚剔》:“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可是,这也没有解释清楚三长两短的具体意思。没办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或出于民间流传,或出于历史事件,很多已经不可考,只能猜测。究“三长两短”之根源,应该与古代几把“名剑”有关。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磐郢),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其中胜邪和鱼肠乃短剑,另三把乃长剑。这三长两短五把剑,锋利无比。

几把“剑”为什么会跟“三长两短”这成语有关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几把剑的故事。

1.湛卢

细说成语“三长两短”的来历

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和女婿干将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方才铸成。东晋的《拾遗记》记载:此剑出世,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

欧冶子铸得此剑赠与越王勾践,勾践甚是喜爱一山名赋予此剑,时常佩戴。吴王夫差伐越,勾践大败,夫差得此剑。后吴王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政事,此剑竟自飞遁,另寻明主去了。据转,最后湛卢落于岳飞之手,岳飞风波亭被杀后此剑不知所踪。

评价:湛卢是一把剑,更是一只眼睛。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欧冶子铸成此剑时,不禁抚剑泪落,因为他终于圆了自己毕生的梦想:铸出一把无坚不摧而又不带丝毫杀气的兵器。所谓仁者无敌。

但是,仁心固有,何处寻久恒之人?一生正气,久于俗世岂能片叶不沾衣袖?少年豪迈,怎当的老年糜衰?试问天下,谁拿的起此剑?非圣人不能持剑,凡人持之,不详。

2.纯钧

细说成语“三长两短”的来历

纯钧剑,又名纯钩剑。铜锡合金,是一把尊贵无双的剑。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欧冶子所铸,为吴国的越王勾践所用,所以纯钧剑与勾践有着一段历史传说。

春秋时期,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经过数年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国的越王勾践,睡了一个甜美的午觉醒了过来,心情非常舒畅。饮了一壶上好的龙井新茶后,勾践兴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薛烛。薛烛是秦国人,此时正在越国游历。薛烛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已经名动列国,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相剑大师。不大一会儿,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薛烛就赶来了。宾主一番客套寒喧之后,就带着随从来到室外宽阔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践酷爱刀剑,这个露台高达数丈,气势舒张,光线充沛,专门用来看剑赏刀。落座之后,勾践扫了一眼身边的薛烛,心想这个年轻人虽然年纪轻轻但阅剑无数,一般刀剑肯定难人他的法眼,于是,勾践一开口就叫手下取来了自己颇为得意的两把宝剑: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趋粗,不能算宝剑。"

说完,他还在温暖的阳光里懒懒地打了一个哈欠。勾践颇感意外,觉得很没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个贴身侍从耳边吩咐了几句。过了一会儿,侍从率领几百个铁甲武士护送一把宝剑来到台下,薛烛一见,众座位上仰面摔倒,束发的金钗掉在地上,一头长发披散下来,面色突然凝住。好大一会儿,才突然掠下台阶,来到剑前,深深一躬,然后又表情肃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从侍者手中接过宝剑,小心翼翼地敲了几敲、掂了几掂之后,方才将剑从鞘中缓缓拔出。只见一团光华绽放而出,宛如出水的扶芙蓉雍容而清冽,剑柄上的雕饰如星宿运行闪出深邃的光芒,剑身、阳光浑然一体,像清水漫过池塘从容而舒缓,而剑刃就像壁立千丈的断崖高耸巍峨…

过了好久,薛烛才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就是纯钧吗?!"勾践点了点头"是。接着他得意地说道:"有人要用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来换这把宝剑,你看行吗?"薛烛连忙说道:"不能换。"勾践做作地皱了一下眉头问道:"为什么?你说说道理。"薛烛激动地大声对道:"因为这把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波涛再起,欧冶子也力尽神竭而亡,这把剑已成绝唱,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勾践满意地频频点头:"说得有理,既是无价之宝,我就永远把它珍藏吧。

评价:纵然纯钧乃“绝世”之剑,也挡不住越国三长两短,勾践“卧薪尝胆”

3.胜邪

细说成语“三长两短”的来历

胜邪乃是一把短剑,欧冶子铸剑之时即认为剑中透着恶气,每铸一寸,便更恶一分,故名“胜邪”。

古代刺客们就善用短剑,短剑容易隐藏,而且在狭小空间搏斗具有很大优势。胜邪更是短剑中的名剑,自从出世,不知已经饮过多少人的鲜血。

而且此剑“克主”,此剑铸成之时,欧冶子就嘱咐后人不许佩用此剑,此剑邪气太盛,用之不祥。后此剑为吴王阖闾所得,赐给了公主滕玉,公主开始

茶饭不思,日渐消瘦,变得很是古怪,最后在水池旁自刎身亡。

评价:此乃“克主”之剑。

4.鱼肠

细说成语“三长两短”的来历

鱼肠剑,古代名剑,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故称鱼肠剑,是为勇绝之剑。该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历代书籍中也有提及,《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梦溪笔谈》: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褫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意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淮南子·修务训》: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之不能断,刺之不能入。

此剑也是一把短剑,这把剑铸成之时,善于相剑的薛烛被请来为它看相,薛烛的相剑本领犹如通灵一般,他感受到鱼肠剑中所蕴藏的信息,因此回答道: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

评价:原来这把剑生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来弑君杀父的,真是太可怕了。

5.巨阙

细说成语“三长两短”的来历

传说〔巨阙剑〕初成时,越王勾践坐于露台之上,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伺养的白鹿。于是越王勾践拔出欧冶子刚铸成之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却在这拔剑一指之时,手中之剑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当抛上了半空的车厢,坠落在地上时,越王勾践才发觉手中宝剑的剑气已砍断了马车。于是越王勾践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个碗大缺口。这一剑毫不费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样轻松容易。因此越王勾践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不折不扣的大剑。挥之,则剑气纵横。而巨阙剑,能“穿铜釜,绝铁砺 ,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

以上就是欧冶子铸造的三长两短五把名剑。不难看出,兵刃主杀伐,利剑出鞘,必然血溅七步,不是敌人的血就是自己的血。欧冶子铸造的这五把名剑,染血只能更多,颇为不祥。佩戴这几把剑,肯定会招致灾祸,就算正气凛然,也不绝宵小之辈慕名剑之名加以陷害,所谓“怀璧其罪”如斯也。

所以,“三长两短”这成语很有可能出自这五把名剑。何为名剑?“三长两短”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