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學院轉型:一路走來,一路花開

保山學院轉型:一路走來,一路花開

“一路走來,一路花開。”這是保山學院副院長鄧忠漢4月28日發在朋友圈裡的文字,說的是保山學院“青青子衿”藝術團的發展。

1991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保山師專(保山學院前身)大學生合唱團獲得了全國群眾歌詠大賽全國一級大獎;27年後,保山學院“青青子衿”合唱團斬獲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表演類二等獎;在上個月剛剛落幕的第五屆“珠江源之聲”雲南本土歌曲創作與演唱大賽上,保山學院音樂學院選派的代表隊榮獲20個獎項,成績斐然。

近三十年光景,數不清的獎項,見證的不只是一個合唱團的成長,更是一個學院和一所學校的轉型。

探索:教學轉型催生百花齊放

保山學院轉型:一路走來,一路花開

在鄧忠漢的記憶裡,1991年獲得的全國大獎可以算作是保山學院音樂教學轉型的“啟蒙”。那個獎項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師生的精神,大家開始意識到,高校藝術教學可以拓寬渠道,結合群眾文化活動,服務地方、服務社會。

2015年,保山學院音樂學本科專業被批准為雲南省高等院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應用本科轉型專業。何為轉型?怎麼轉?這兩大問題擺在了音樂學院面前。

正是在那一年,“青青子衿”藝術團誕生了。

“所謂轉型就是由一般高校轉為應用型高校,應用型就是要服務地方、服務區域、強調實踐、加強應用。”鄧忠漢這樣解釋道,“我們就是多以舞臺、賽事、活動為載體,把教學、實踐充分結合在一起。通過社區互動、社會和學校的互動,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學校的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

2014級音樂學專業學生袁川婷是“青青子衿”合唱團的一員,從大二開始,他陸續參加過“百首歌曲唱雲南”“金鐘獎”雲南選拔賽、本土歌曲大賽等多項比賽,在剛剛落幕的“珠江源之聲”雲南本土歌曲創作與演唱大賽上,他抱回了兩項大獎。在他看來,每一次的比賽都是一次成長,能夠把課堂所學運用到實踐當中,提升自己的歌唱能力和水平。“到外邊見識了很多歌手、團隊的表演,對我啟發很深。有時候別人在舞臺上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都可以借鑑到自己今後的表演當中,增強表現力,這是我在課堂之外的收穫。”

《一把油紙傘》是鄧忠漢副院長帶著音樂學院師生多次深入騰衝固東滎陽村體驗生活創作出來的典型作品之一。作品前前後後修改了10多個版本,學生去到實地體驗製作工藝,聽老手藝人講述背後的故事,作品出來後由學生試唱,集思廣益提出修改意見。

《不得靠》以騰衝方言命名,音樂學院的學生去到北海溼地、大竹壩、和順等地自己拍攝MV,歌曲發佈後點擊率暴漲,一定程度上宣傳了騰衝旅遊文化。

在這些活動的影響下,音樂學院掀起了一股創作熱潮。幾年前,哪位老師要是寫出一首歌,大家會羨慕的不得了;現在,老師們的創作熱情被喚醒,很多人都出了作品。學生也爭相上臺表演,像新年音樂會、畢業典禮這樣的活動,即使沒有一分酬勞,大家都會全力籌備,不打折扣。

這樣一來,教學也變得非常生動。老師深入實踐舞臺經驗一多,教學參考案例就多;學生經常上舞臺,在教學當中跟老師互動也就越主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像以前“教學實踐兩張皮”。

有了一系列實踐經驗的積累,今年,“青青子衿”藝術團得以進入“高雅藝術進校園”方陣。下半年將從滇西北開始,到德宏臨滄麗江大理等地的六所高校進行巡演。

在不斷的努力、探索和實踐中,保山學院不僅獲得了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實現了對文化服務區域的一份責任與擔當。

融合:俯身大地才能仰望星空

保山學院轉型:一路走來,一路花開

從2009年升本開始,保山學院確定了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圍繞定位確定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模式和教育理念。

音樂學院院長車紹留介紹,音樂學院以“紮根保山、立足雲南、服務邊疆”的辦學定位為引領,把培養能夠勝任基礎音樂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從事音樂表演和基層文化工作等的應用型人才作為本專業人才培養總目標。

在解決走應用型道路的問題上,音樂學院有自己的一套特色。

在藝術類專業上,加大了比賽、採風等實踐環節的比重,80%的學生畢業作品不再寫論文,而是自己組織個人音樂會,或者專門就本土的某個小調撰寫調查報告,這樣一來,學生有興趣,也能夠真正地做到服務地方。

“張曉嬌、張曉賢、孔慶學、錢樹林都是從保山學院音樂專業走出去的優秀畢業生。我們既要服務地方,也要尋求與優勢院校的合作,跟雲南藝術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緊密聯繫進行人才培養。”鄧忠漢說。

前幾天,楊麗萍的《平潭印象》和山西歌舞團的《一把酸棗》在昆明上映,學院迅速派出教師去觀摩學習。“雖然是服務地方,但目標要向高端靠近。儘管我們踮起腳也夠不著,但我們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不滿足於現在的成績,才能不斷成長。”鄧忠漢說。

據瞭解,在保山學院,像音樂學院這樣的轉型試點還有7個,像珠寶學院、資環學院、政治學院的轉型,在全省甚至全國都算得上領先。教學和實訓基地在一起,作業就是產品,設計就是實物。拿珠寶學院來說,從第一刀解原石開始,到打磨、拋光、設計、形成成品,再到三樓的互聯網直播室,馬上就能售賣出去。珠寶學院有很多學生自己掙學費,有些來自農村的學生還可以把掙到的錢寄回家。

現在,各個二級學院之間都有互動,音樂學院的演出,服裝由珠寶學院服裝專業的量身定做,胭脂口紅由資環學院提供。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很難出現厭學情緒,他們感慨,原來大學還可以這樣讀。

經過幾年實踐,當前保山學院轉型已初具成效:2015年,學校獲選為雲南省十所“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試點改革學校”之一;2016年,獲選為雲南省“創新創業改革試點學院”;2017年,獲選為雲南省首批六所“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院校”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