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首都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天路文華——西藏曆史文化展》中,有一件重寶非常引人注目,這便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

在這幅名畫中,閻立本繪製了吐蕃使臣祿東贊親赴長安求親的情景,關於這副名作的構圖技法,已有連篇累牘的論述了,我們只來講講這樁婚姻背後,那些頗有喜感的妙事,博大家一笑!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步輦圖》

按照藏傳佛教的世界觀來說,松贊干布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當菩薩發現雪域民智已開,便化身三道神光分別投入尼婆邏(尼泊爾)長安藏地三位王后懷中。因此,一王二妃乃是天注的姻緣。[1]

雖然姻緣是天註定的,但松贊干布不知道也不行呀,學者們又給他安排一場託夢。

據說有一日,兩位大臣屯米·桑布札噶爾·祿東贊(祿東贊)發現松贊干布面色不喜,便私下詢問。

松贊干布對兩位心腹說道:“昨夜偶發一夢,見到兩位具足諸種相好的女子,一位是羞花閉月的尼泊爾白公主,一位是落雁沉魚的漢唐綠公主。”

[2]

兩位大臣一聽,贊普不就是想娶倆外國媳婦嘛?這多點大事呀!當即怕胸脯表態,“老大放心,抱在俺們哥倆身上,妥妥滴!”

兩位大臣所辦就辦,當場便把工作細分了一下,屯米·桑布札去尼泊爾提親趕赴長安則由祿東贊負責。

桑布札臨行前,松贊干布交給他三個函匣,對他說:“尼王若再三忽然推辭,你就將這三個金、銀、銅函匣依次遞上。”

來到尼泊爾王宮後,尼王果然百般刁難,分別問出“有無十善法”、“有無寺院、上師供養”、“有無財貨供應”三個問題。 [3]

桑布札分別將三個函匣遞上,函匣內的信箋上,不但對應回答了尼王的詰難,信箋最後都寫著,

“若不許公主,當遣化身軍旅五萬,殺尓王,擄公主,掠奪一切城市而後已!”

就這麼著,尼泊爾尺尊公主便遠嫁雪域高原了。寫到這兒估計有人就煩了,你丫說講步輦圖,老說尼泊爾公主幹啥?彆著急,前面這些和文成公主求親的經歷,還真有那麼點關係!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當祿東贊不遠萬里來到長安求親,他再攜帶大量禮物之餘,隨身也帶著三個函匣。剩下的事情你們都猜到了吧?沒錯,李世民也一不小心問了一模一樣的問題。

祿東贊分別將函匣遞上,裡面的文件都是複印的,最後都表示“不嫁給我公主,看我不踢死你!”

《柱間史》裡面的這段記載,被後世西藏教法史料大量引用,區別僅在於有時用在李世民身上,有時用在尼王身上。求親大臣一會兒拿的是函匣,一會兒拿的是信封,反正內容都一樣,用什麼東西裝不重要。

從這裡可以看出,書寫藏史的高僧們真的很可愛。他們覺得,松贊干布按照佛教思想,在吐蕃制定的《十善法》是個好東西,那別的國家應該用的都是十善法。

可他們沒想到,中原地區自古以來便是世俗社會,唐律和十善法真沒有一毛錢的關係!李世民就是腦袋短路了,也不會問出十善法這種律條來!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布畫祿東贊請婚圖唐卡

既然藏史記載有點那啥,我們來看看唐史是怎麼寫這段的吧。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松贊干布派遣使者入唐,唐太宗當即派遣馮德遐入蕃回訪,這是雙方間的第一次交往。

這位唐使也不知道是不是青稞酒喝多了,在吐蕃一頓亂噴,松贊干布由此得知突厥、吐谷渾皆“尚”唐朝公主。

松贊干布一聽心想,“他們都能尚公主,我吐蕃差啥呀?我也得尚公主!”

於是,又派遣使者同馮德遐一起回朝,獻珍寶求婚,但被李世民婉拒。灰頭土臉的蕃使回到拉薩,對松贊干布說:“ 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由是禮薄,遂不許嫁”。

這話的意思就是,“本來事兒都辦成了,結果被吐谷渾給攪和了”。松贊干布聞言大怒,聯兵爆錘吐谷渾,堪堪滅其國。

而後,於公元638年,親率大軍扣關松州(今四川松潘),號二十萬,聲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4]

李世民是什麼人物?大半輩子都是從屍山血河的戰場上滾過來的,這些年光揍別人了,沒想到居然有人敢捋虎鬚。馬上就派侯君集執失思力牛進達領軍五萬來找場子。

先鋒牛進達到達松州後,並不修整,穿城而過,夜襲吐蕃營帳,斬軍千餘,吐蕃徐徐退去。

兩個君主掰手腕不分勝負,剩下的事情就比較好辦了。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再遣使節入朝求親,這次使團的頭領便是祿東贊。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步輦圖》裡繪製便是李世民接待祿東讚的場景,從畫面上來看,這應該是使節朝覲儀式後,舉行的一次相對輕鬆的見面。而且從漢地史料的記載上看,李世民對祿東讚的招待還是非常隆重的。並且,在二人的交談中,李世民敏銳的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

不過,被一個帝王看中也不見得都是好事兒,李世民隨手就給祿東贊挖了坑等著他跳。這件事我們先放放,後面再說。

祿東贊求親的工作進展的很順利,李世民滿口答應將公主嫁入藏地。但因為這次聯姻的歷史意義,漢藏兩地出現了大量的幻化故事。這便是所謂的“六難婚使”以及“考驗公主”

據說,祿東贊已經和李世民說好了。不成想,門外呼啦啦進來一大群使臣,都是來求親的,還都指名道姓的要娶文成公主,別人都不行!

這下李世民犯難了,公主就一個,給誰都傷一堆的人的心。沒辦法,考試吧!考的差,娶不著公主總不怨別人。

於是為了公主,祿東贊便和天竺、大食、仲格薩爾、霍爾王的使者同場競技。

考題也很奇葩,分別是以下六道:

第一道難題是比賽用絲線穿過九曲明珠;

第二道難題是辨認100匹母馬的馬駒;

第三道難題是辨認一樣粗細的松木段的頭尾;

第四道難題是考驗使團吃肉、喝酒、鞣製羊皮的能力;

第五道難題是辨認出宮的路線;

第六道難題是從200個年齡、相貌、身材、打扮、穿著完全一樣的妙齡少女中間,指認出文成公主。

當然了,祿東贊肯定比其他國家的使臣智商都高,文成公主進藏了就是最好的證據。

不過,這顯然是為了證明而證明。我相信李世民就是吃了再多的哨子面,也不會撐得去考使臣鞣製羊皮的手法!哈哈哈!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文成公主入藏圖》

過也別大唐光考我們的使臣呀,所以還有一個考驗公主的傳說。

據說,松贊干布臨行之時,反覆交代祿東贊,務必要迎娶一位聰慧的唐朝公主為妻。

這可把祿東贊愁壞了,在路上他反覆思量,“要是我迎了一個智商不高的公主回來,贊普還不得踢死我?我得想個招,看看公主的智商。”

所以,當李世民答應了嫁一位公主給松贊干布,祿東贊馬上接話說道:“大唐公主眾多,我能不能見見?”

當眾位公主來到面前,他出了一道考題,要求把一小堆中間有孔的綠松石串成項鍊。

這下可難住了唐朝的公主們,只有文成公主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她將一根纖細的秀髮系在螞蟻身上,讓螞蟻拖著自己的秀髮,穿過彎曲的小孔,成功的將綠松石穿成了項鍊。

躺槍的螞蟻,成就了一位英雄和公主的姻緣,自己卻因為繫著髮絲,被勒成束腰的模樣。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每個民族都會有意識的將自己打扮的光鮮些,所以才會有“考公主”、“難婚使”的故事,這些都無可厚非,但後來又出現了所謂“文成公主與祿東贊有私情,還產下一個嬰兒”的傳說,這就有點過分了。

別說祿東贊不敢有這種心思,就是有,也沒機會實施。在他面前,還擺著李世民挖的大坑,等著他跳呢。

按照漢史的記載,“以吐蕃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上嘉祿東贊善應對,以琅邪公主外孫段氏妻之;辭曰:‘臣國中自有婦,父母所聘,不可棄也。且贊普未得謁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賢之,然欲撫以厚恩,竟不從其志”[5]

這段話的意思是,李世民覺得祿東贊是個人才,也是個威脅,便準備刷個心眼給吐蕃摻點沙子。要是能把他弄到唐朝來,也多一個瞭解吐蕃的大臣。

所以,李世民便準備來個美人計。不成想,祿東贊也不傻,眼看著是個坑能往裡跳嗎?

估計祿東贊心裡合計,“我是來幹啥的?給贊普求親!結果,贊普還沒娶到媳婦呢,我先取了一個!以後我還混不混了?!”

但李世民不是那容易糊弄的,當公元641年正月,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踏上西去吐蕃的道路時。作為迎親使臣的祿東贊,被扣在長安當了人質,美其名曰:“還想再嘮十塊錢兒的。”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所以,他和公主有私情之事根本就是胡扯。他就是有這賊心,也得有分身術才行。

李世民是沒成功,祿東贊也順利的回到了吐蕃,併成為吐蕃歷史上最有名的“七賢臣”之一。

但歷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沒準在什麼地方拐彎。

公元699年,噶爾家族(祿東贊和他的兒子們)在吐蕃弄權四十餘年後,被吐蕃王室翻盤。

贊婆(祿東贊三子)和欽陵(祿東贊次子)之子噶爾·莽布支迫於王室的軍事壓力,率部七千餘帳降唐,並改姓論,取名論弓仁

噶爾家族舉族來投,不論在唐朝還是吐蕃都是驚天大事,史料多有記述。《舊唐書·則天皇后傳》、《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聖歷二年夏四月,吐蕃大論贊婆來奔”。“贊婆率所部千餘人及兄子莽布支來降,則天遣羽林飛騎效外迎之,授贊婆輔國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歸德郡王,優賜甚厚,乃令其部兵於洪源谷討擊。尋卒,贈特進,安西大都護。”

其後,論氏在唐累世為官,曾官居郡王、節度使之職,論氏子孫頗有乃祖之風,為唐朝東征西討,功勳多見諸沙場。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論博言墓誌銘拓片

這次展覽中,展出了一方北京石景山出土的論氏後人墓誌銘。這位墓主人論博言便是論弓仁的曾孫,官至幽州盧龍節度、左都衙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按說他也算“北漂”的一員了!

噶爾家族在吐蕃以政治鬥爭興起,又以政治鬥爭收場,也算是畫了一個不算完美的圓。

《步輦圖》背後的妙事講的差不多了,不知道大家看過癮沒有。我們轉回頭來說這幅畫的重要意義,雖然閻立本把祿東贊畫的有點醜,但它卻留存了吐蕃服飾最直觀的信息。

穿在祿東贊身上的那件團花長袍,作為吐蕃貴族服飾最直接的證據,在日後鑑定西藏壁畫、造像的風格年代時,成了不可撼動的依據。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步輦圖背後的那些妙事——天路文華西藏展觀後感之一

這是我在西藏康馬縣一座小寺廟裡拍到的造像,雖然因為壁畫破損嚴重,沒有留下題記,但正是因為造像服飾上擁有明顯類似於祿東贊衣著的花紋裝飾,才被專家確定為接近吐蕃風格的造像代表。

這便是《步輦圖》的歷史價值,它所保留記憶片段,可能在任何不經意的時空裡觸發,併成為重要的文獻證據。

[1]、《西藏王統紀》__索南堅贊 著, 劉立千 譯註; [2][3]、《柱間史》__阿底峽 ,盧亞軍 譯;[4]、《舊唐書·吐蕃傳》 ;[5]、 《資治通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