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匈奴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小丶叫花

不邀自来:


下面要写的是:


匈奴编年史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约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统治领域约略在现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与中国北部地区。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为挛鞮氏,其领袖称单于,其下辖各王,统领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学界中有许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设,但是因为关于他们的资料留到后世的并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资料,主要都是透过另一视角的中国文献,因此在学界中仍然存在争议。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东胡强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质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匈奴是由许多游牧部落之间结盟,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的各民族皆可被称为匈奴。但是其主体民族,学者有许多猜测。

前318年,匈奴与韩、赵、魏、燕、齐五国军队攻秦,这是匈奴名称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年代。到了战国时代末期,游牧民族在塞外相互结盟,形成跨民族联盟,逐渐形成月氏东胡匈奴三大势力。此时汉地各国开始兴建长城,以防备匈奴。

秦始皇时,派蒙恬北伐,取得河套地区,匈奴头曼单于率众北徙至漠北,这是中国汉文史书上首位记载的匈奴单于。在蒙恬死后,秦朝陷入内战,匈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在头曼单于时代,匈奴开始形成大型帝国,至其子冒顿时,匈奴陆续击败了月氏与东胡,向中亚草原发展,成蒙古草原上最强盛的国家。


汉朝初期,汉高祖在平城下击退匈奴,收复太原等失地以及河套一部分,考虑国力问题休生养息,约定以宗室女和亲。至汉武帝时期,汉朝改变政策,与匈奴进行长期战争,削弱了匈奴势力,但汉朝本身也因此面临内政上的危机。汉宣帝时,与位于南部的匈奴合作,攻击北方匈奴,南匈奴成为汉朝附庸,汉朝与南匈奴有和亲关系,王昭君下嫁匈奴,成为著名故事。


东汉时,持续采取分化策略。匈奴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遭到东汉击败,撤退到中亚草原,此后的记载缺乏。

在东汉末年,南匈奴逐渐恢复独立地位。西晋时,因八王之乱,南匈奴单于刘渊趁机独立,建立王朝,开启五胡十六国时期。在此后,突厥在中亚草原崛起,取代匈奴的地位。匈奴这个名称,在此后于历史上消失。

头曼城(前3世纪—前215年)

单于庭(前215年—91年)

美稷(50年—216年)

政体部落联盟制单于

头曼单于(首)

冒顿单于

伊稚斜单于

呼韩邪单于

郅支单于

呼厨泉单于(末)


后记:

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政权,与中原的政权不一样。他们的一个民族的消亡可以说比中原的消亡得更彻底。匈奴,突厥,鲜卑,金,蒙古,女真,都曾几何时是草原上的主人。不过时过境迁,到底兄弟是现代的哪个人种?是没的,匈奴输给突厥后,经过几千年的消亡,在地球版图上,基本找不到他们的踪迹的了


飞天琴罗

当谈起匈奴,学过历史的同学都知道,那就是一个自带侵略性质的民族。可是几千年过去了,曾经那么厉害的匈奴,现在已经演变成何种民族了呢?



都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匈奴”这一倔强的民族最终还是以分离结束。为了更好的了解匈奴。有书君从以下两部分来分析:


一、匈奴的起源


关于匈奴的早期记载:夏王朝末期,夏桀的儿子熏育在其父死后,为了躲避商汤的讨伐,自己携带了父亲的妾室,来到了北蛮荒野生活。在北方纷纷与山戎、猃狁、荤粥互通,他们均以放牧为生。后来,人们统称他们为匈奴。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匈奴之前有三种称呼,夏称荤粥、商称鬼方和周称猃狁、獯鬻。战国后才统一称为为匈奴,不管如何称呼,他们都属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另外,一些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匈奴就是北方一群喜欢利用马来征战的民族,一种以游牧为主的族群而已。不过,有书君觉得他们这个族群真挺能作的。待我细细道来:


二、匈奴的前世今生


“匈奴,光听名字就很霸气,”是的,西汉初期,他们就不断的侵扰汉朝边境,这可惹恼了汉武帝,要知道那时的汉朝已经用几十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国力大增,已经不再惧怕匈奴。汉武帝第一时间就派大将霍去病去讨伐匈奴,没想到一举打败匈奴。最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难道匈奴这样就搞定了?不,后面还有他的戏。



因为战争与天灾,边境生活也越发困难,匈奴政权内部矛盾激化,匈奴开始分裂。其中,呼韩邪兄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而呼韩邪单于带领的南匈奴投降汉朝,在他的努力下,迎来了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此后的60年,汉朝和匈奴交好。


本来他们还过着平淡的生活,后来出现了王莽专政。王莽建立新朝后,直接削弱匈奴的势力,他把匈奴遣散成15部,这又激起了匈奴的不满,他们又开始侵扰北方边塞与西域诸多国家。


随后东汉建立且国力越来越强。这时,匈奴虽也有起色,但是匈奴内部又开始争权,继而又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安置在汉朝的河套地区。而北匈奴暂时居住漠北。


不久因战乱和蝗灾,北匈奴面临生存的大难题,人们开始纷纷降汉,再加上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康居国,也就是哈萨克斯坦境内。


其实,依附汉朝的南匈奴也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后汉朝对南匈奴的管理更加严厉。在东汉中期以后南匈奴的官员不断被迫害。到后来南匈奴首领归附曹操,曹操又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匈奴王朝又各自分散。



到后来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又称为铁弗。

因此,在这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除去北逃西迁的少数北匈奴不知去向外,东汉末年,南匈奴一直在中原转悠,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


匈奴后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为汉姓。他们早已在茫茫人流中逐渐汉化。血缘、基因、民族早已融合分化。



有书共读

匈奴,是曾经游荡在北方广袤的土地上的草原游牧民族。

他们勇猛彪悍,骁勇善战,像狼群一样。他们从草原崛起,他们与强大的秦汉对峙,称雄数百年。他们以铁骑征服土地,他们的牛羊吃草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疆域。

那么这个曾经强悍的名贯中西方的马背民族,如今为什么不见踪迹了呢?首先,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来追溯一下这个民族的发展史。

根据中国古籍中的讲述,古代的匈奴人,其来历无据可考。有人说是夏朝移民,也有人说是中亚白种人。

匈奴的兴衰发展,则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政局的变化。

从战国时起,我国北方的燕赵等国就饱受匈奴侵犯之苦。

《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中,都有关于匈奴的记载。

当时的战国大将李牧,前半生的赫赫战功,基本就是在与匈奴的战斗中书写的;秦国名将蒙恬,在秦统一后,曾率三十万大军北上抗击匈奴。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大军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之“不敢南下而牧马”。

到了西汉时期,经过十几年休养生息,匈奴已经发展的十分强大,他们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造成威胁。至汉武帝时期,因不甘心一边被勒索一边被骚扰,汉武帝兴兵主动出击,跟匈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对决战。

“飞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当时抗击匈奴著名的将领。经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匈奴终于被瓦解,再也无力挑起与中原的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三次率众降汉,主动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王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此后60年,边塞相安无事。

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他们和汉人,鲜卑,契丹等民族通婚,并逐渐融合。

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派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记功。后来这一部分匈奴人因在蒙古高原无法立足而西迁。

公元406年,在欧洲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据说就是西迁的北匈奴人后裔。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可以推断出,西汉初年,匈奴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是他的鼎盛时期。

经过汉武帝时期的主动出击,匈奴逐渐瓦解。

瓦解后的匈奴基本分为三部分:

1.南匈奴进入山西河北一带,归附并慢慢融入了汉族。

2.留居在蒙古草原的匈奴人被鲜卑族兼并,匈奴古国被鲜卑族政权取代,曾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

3.北匈奴人另一支西迁到欧洲。西罗马帝国的匈人即是他们的后裔。因阿提拉的出现,他们创造了短暂的荣耀,公元453年,随着阿提拉之死,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再次消失。

这个神秘的草原部落,他们曾经雄踞一方,而如今散落世界各地,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但是,因为他们的强大,世界上有了万里长城;也因为他们的强大,成就了秦汉时期众多名将的丰功伟绩。

历史总是无情,昔日备受侵略的民族至今仍然繁荣昌盛,而彪悍驰骋的匈奴却早已难觅踪影。可见,靠武力和劫掠获得的强大,永远不可能是长久和可持续的。


有书博物馆

匈奴是夏朝的后裔,今天这个民族已经消亡了。

在欧洲的是匈牙利人。当然,血统也不纯正了,混血混了N次。

留在中国的,早已被同化,融入了汉族。复姓呼延者,都是匈奴后裔。还有其他几个复姓。


杨朱学派

这个问题基本困扰着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提到匈奴,大家都知道秦汉时期强大的游牧民族部落匈奴。

秦始皇修长城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从秦朝的蒙恬到西汉的李广卫青,霍去病,再到东汉的窦宪,窦固,他们与匈奴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传作美谈。王昌龄赞扬秦汉抵御匈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更是脍炙人口。


汉人,蒙古人,契丹人

东汉窦宪基本打垮了匈奴,南匈奴逐渐融入了汉族。北匈奴被当初自己曾打败过的东胡分支鲜卑打败,开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之后的鲜卑,柔然开始统治这片区域,在一些戏曲中他们仍然被称为匈奴。一部分匈奴人与鲜卑融合。鲜卑建立了柔然,柔然被突厥所灭,逃到辽河的一部分成了契丹人,逃到外兴安岭以南地区一部分成了蒙古人祖先。


突厥人

《隋书》一段记载:“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铁勒民族是匈奴的后代。突厥人统一了铁勒民族,灭掉柔然建立突厥汉国,最后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这证明一部分突厥人是铁勒人的后代,也就是匈奴人的后代。这说明突厥也与匈奴人有关系。

匈牙利人

现在有很多关于,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传说故事。一些学者也宣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后代,虽然而今的匈牙利人并不承认。我国著名的学者章太炎就经就曾经说过,匈奴人被汉朝打败以后,一支到了乌孙,一支到了大秦。大秦为当时的罗马帝国。

匈奴人到了大秦落脚的地方就是匈牙利。后来又有学者从语言,历史和风俗习惯等,对匈奴人和匈牙利人进行的比较研究,而论证了章太炎的结论。18世纪的时候,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观点,在世界上十分流行。虽然说这种观点十分流行,但是匈牙利并没有一件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裔。

文/红雨说历史


红雨说历史

关于匈奴后裔,史学界有三种说法:一是蒙古族是匈奴后裔,二是匈牙利人是匈奴后裔,三是匈奴完全融合于其他民族。

1、蒙古族是匈奴后裔吗?

持反对意见的史学家认为,匈奴兴于大青山下,蒙古族生活于肯特山脉,额尔古纳河畔,在地域上无法联系。且史书《稗史汇编》中有"匈奴之国有匈奴、突厥、蒙古⋯⋯"之说。所以,蒙古族是匈奴后裔之说有疑点。

2、匈牙利人是匈奴后裔吗?

这是早期的匈牙利人自已的说法,历史上确实有一支东方的游牧民族西迁到了欧洲,但从东方匈奴的灭亡到西方匈人兴盛。时间上差了好几百年。现在,由匈牙利科学院支持的官方历史结论也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最早来自欧亚大陆交界地带乌拉尔山麓附近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不是匈奴人,也不是匈奴人的亲戚。所以这个说法不以排除。

3、匈奴是融合于其他民族吗?

史书上对匈奴记载最多是秦、汉、南北朝时期,所以,就此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匈奴在唐虞时期称山戎,亦称熏粥,在夏禹时期称淳维,在殷商时期称鬼方,在周朝时期称猃狁,在汉朝时期称匈奴,在南北朝时称铁弗。另有记载,商亡夏,夏人北逃蒙古高原,是为匈奴。

秦时有蒙恬率军北击匈奴,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构筑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汉时有卫青、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卫青击溃单于,霍去病追歼左贤王7万余人,封狼居胥。两军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后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阴山以南为南匈奴,以北为北匈奴。后来南匈奴向汉朝称臣,汉末亡于曹操,最后全部汉化。

西晋末期,诸胡南下,推翻西晋王朝,匈奴先后建立了汉国,赵国,夏国,北凉政权。随着高昌北凉被柔然消灭,匈奴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残余匈奴逃入辽东半岛,融入鲜卑族,最后鲜卑族也被其他民族融合。

从以上分析可得结论:匈奴已融合于其他民族。


青城散人1962

提到匈奴,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破坏者或者野蛮人,不仅仅是我们这么认为,就连欧洲人对匈奴的印象也是如此,那么匈奴从建立第一个游牧政权直到灭亡,他们的后裔都是哪些民族呢?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有的人说现在的山东人是匈奴的后裔,也有的说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后裔,我们不妨来看看匈奴从兴起到鼎盛再到灭亡的过程。

一:匈奴的兴盛衰弱

自西周起,匈奴就开始威胁中原王朝了,再到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大败匈奴,秦始皇统一后派蒙恬出战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自此匈奴不敢来犯。

后冒顿单于继位后,匈奴迅速崛起,刘邦采取亲和政策,然而匈奴却并不满足,后汉武帝刘彻派卫青、霍去病迎战匈奴,大败匈奴,从此匈奴一蹶不振。

汉朝控制西域后,匈奴实力大减,加上天灾,内部矛盾不断,导致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向汉称臣,从此汉化,而北匈奴留居漠北。

东汉时期,汉军联合南匈奴一起出战北匈奴,之后北匈奴大败,降于南匈奴,奈何北匈奴不服南匈奴单于师子立,十五部二十几万人皆叛变,胁迫前单于屯屠何之子奥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匈奴再次分裂,东汉派遣大军以及乌桓、鲜卑兵共四万人大败逢侯,逢侯被鲜卑击败,率领百余人投靠东汉。

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汉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河套地区,后来因为“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元1世纪,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改变了欧洲历史。

二:匈奴的后裔猜测

1、匈牙利人

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2、山东人

“山东豪杰”或“山东大汉”之来源完全是300、400年间的胡人内迁、混血变种的结果。李济对山东、江苏和安徽人做了测量和对比,很有比较价值。由此可见,山东人之高大确为事实。这一高大体形中杂糅着浓厚的外族血液。

匈奴最后完全和其他民族融合了。西迁的北匈奴,边走边融合,融入了欧亚大陆多个民族之中。留在漠北的,基本融入或投降了鲜卑,亦有少数融入了室韦、丁零和西域。南匈奴不用多说了吧,几乎完全融入汉族或被彻底同化。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观看最新动态】


羽评历史

首先说一句,如今世界上并没有哪支民族和匈奴有直接和完整的传承关系,但是胸中人的血脉却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的各个民族中。

匈奴是对我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民族,从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匈奴开始崛起于我国北方,与战国时期的北方各国都有战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击败匈奴,追击700余里,使其15年中不敢南下牧马,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也曾率大军北征匈奴,然而被围于平城,在陈平计策的帮助下才安全撤退,后来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积累了强大的国力,汉武帝以卫青和霍去病等人为大将率大军北征匈奴,地球上两个最强大的帝国进行了硬碰硬的较量,结果匈奴被打得大败,从此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其民族开始走向了分化瓦解并且融入其他民族之中的道路。



匈奴首先分化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降汉,汉元帝将王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南匈奴和平安定了60年,这期间和汉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有所融合,之后其中的一些匈奴人又想兴风作浪,但是汉朝没有给他们机会。


公元48年,南匈奴单于又率众投降汉朝,光武帝刘秀将其安置在河套地区,匈奴开始和汉人、鲜卑,契丹等民族通婚,并逐渐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共同形成了后来的鲜卑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民族,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融入到了汉族人之中。

公元73年,由于北匈奴不肯臣服汉朝,还经常攻打南匈奴,侵略或骚扰汉朝边境,于是汉朝就派大军打击,之后北匈奴愈加疲弱,公元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后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汉,也相继融入到汉族、鲜卑、高车、契丹等民族之中。

南匈奴和北匈奴之间也战争不断,鲜卑人和北匈奴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北匈奴开始西迁,先是来到我国新疆地区,直到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来到了中亚的锡尔河流域,所以大约从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人就从我国的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但是他们在中亚地区繁衍发展,与这里的各民族相融合,并且作为一个独立民族逐步的发展着。

到了200多年后的公元406年,北匈奴人开始在欧洲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被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就是西迁的北匈奴人的后裔,他给欧洲的打击曾经让整个欧洲颤抖,但是到了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后,这个民族又渐渐消失,不过通常认为他们就是如今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各民族的祖先之一,这也说明这部分匈奴人融入了欧洲各民族之中。


所以,虽然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早已经消失了,但是在亚欧大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大背景下,他们并没有消失,可以说从东亚,中亚、细亚,欧洲和俄罗斯等地,匈奴人的血脉仍然在流传,据现代基因学考证,在蒙古国男子中仍然有8%的人保留有匈奴人的y染色体。


人类的方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几点。

第一,匈奴其实像哥萨克一样,并不是某个民族,更多是认同匈奴生活方式的部落联盟。

第二,匈奴曾经嚣张了几百年,最终被重创消灭。

中国最伟大的将领之一窦宪,通过艰苦的作战,将和大汉为敌的北匈奴几乎消灭。

北匈奴的残部逃到西域,主力被汉军和后起之秀鲜卑人打垮,彻底亡国。

一般认为,西域的部分匈奴人向西迁移,期间不断和当地人混血。

几百年后,公元400年,这股匈奴人杀入欧洲,差点把白人杀尽,这就是匈奴大帝阿提拉的魔鬼军团。

第三,归属中国的南匈奴也灭亡

北匈奴和大汉作对,被族灭。

而南匈奴则归属大汉,得到一定的独立地位。

南匈奴直到汉朝末年,还是有一定实力。

他们的领袖刘渊乘着西晋中央政府的衰败,一度东山再起,建立了前赵政权。

后羯族反叛,将衰败的前赵政权打垮,对已经不多的匈奴人进行种族屠杀。

侥幸逃脱的匈奴人恐惧羯族的继续屠杀,被迫向中国四处逃窜,大部分隐姓埋名生存下来。

几百年以后,匈奴这个民族也就实际上消亡了,融入了汉民族。

自然,隋唐时期还有自称匈奴的一些势力出现,但都已经不成气候。

总体来说,和大汉作对的野蛮民族,自然不会有好下场。


萨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