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21期)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站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開放,促進金融穩定發展成為各界關注話題。在近期舉辦的“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與會嘉賓們聚焦此主題,描繪了中國金融開放與穩定新藍圖。

正如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開幕式上所說,“合理有序地推進金融業的對內對外開放能夠給一個國家帶來繁榮和發展,反之則會帶來危機和蕭條,如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金融改革開放之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我們金融人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如何深化金融改革開放,促進金融穩定發展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是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金融提出的要求。如何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已成為近一階段金融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對此,論壇嘉賓們以“中國需要新一輪金融改革,打造和國際接軌的中國金融市場”為主題進行了探討。

周小川:運用連續函數作為政策制定和政策響應的方法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 周小川

現在的規制,特別是金融系統的規則,有很多是0/1性質、黑白性質的,即非0即1、非黑即白;還有的分少數幾個臺階,用不同臺階來應對不同的情況,但是較少完全運用連續函數。

法律制定,包括金融調控規則的制定,如果按法律條文寫的話,確實是0或1、黑或白,或者是臺階式的,這樣比較容易描述,而連續函數式是不容易描述的。如果從調控角度,從實現系統穩定性角度來看,應該說連續可能更容易實現。

此外,針對金融危機發生原因,傳統的經濟學和寫文章的方法比較注重於單變量的邏輯關係,由A產生B,由B產生C,這樣的做法都是強調了某一條邏輯路線,但實際上金融危機發生肯定很複雜,所以有可能是多種變量,不是單變量能解決的,可能需要向量的分析和向量的思維才能夠做得更好。

陳文輝: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既要引入“活水”,也要過濾“汙水”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陳文輝

在開放領域方面,中國銀保監會積極推動各項開放措施落地:一是放寬外資投資和設立機構條件,二是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三是優化外資機構監管規則。

外資的進入,不僅帶來了新的產品服務和經營理念,還“以外促內”,促進中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在公司治理、業務經營、風險管理等多方面有顯著提升,帶來了中國銀行和保險行業整體的長足發展。因此,實踐證明,只要管控得當,對外開放對中國的好處遠遠大於風險。

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引入“活水”,也要過濾“汙水”,引入的外資機構必須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充足的資本實力,雙方監管機構保持了良好的溝通。一是要把握擴大開放和防範風險平衡的原則,完善監管規章及配套制度建設。二是堅持穩妥有序、平等互利。三是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李揚:利率市場化不能被簡單地歸結為“放松管制”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 李揚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歷經20餘年,如今,這一改革被確定在“深化”階段,可見這一改革之困難和複雜,可見利率在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它的確“牽一髮而動全身”。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之一就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第一,利率是金融的基礎設施,作為一個網絡體系,它具有關聯性、複雜性和多樣性等特徵。第二,利率市場化不能被簡單地歸結為“放松管制”,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率結構和市場化調控機制。第三,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包括:全方位發展資本市場以形成資金的均衡價格,解除信貸管制使資金供求雙方都可以充分競爭,存款準備金制度以及高存款準備金率亟待“迴歸正常”,發展銀行表外市場以打通相互割裂的債券市場與信貸市場,作為“銀行的影子”的中國影子銀行可以成為推動利率市場化的重要力量。

朱民:金融業開放的核心理念是打造國際化金融市場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 朱民

中國資本市場佔全球比重已從零上升至今天的11.3%,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第三大債券市場,上市公司市值佔GDP的比例從45%提升至65%。中國的保險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前景廣闊。但比較而言,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國際化程度依然較低。比如外國銀行資產規模佔比從2007年的2.32%下降至1.26%,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股票市場股份佔比僅為1.15%,在中國債券市場僅佔2.44%。外資在保險業佔比最高,但也僅為6.1%。

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嚴重落後,開放的核心理念就是打造一個和國際接軌的國際化的中國金融市場。金融業開放需要新的改革,一是市場準入;二是金融業務全面放寬;三是信用清算、評級徵信等金融基礎設施業開放,增強市場透明度和競爭的公平性。在此基礎上,資本市場以“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舉措進一步保駕護航。

目前我們還主要依靠間接融資,資本使用效率還有很大改進空間,開放以後會推進整個金融機構的改變,提高金融效率,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只有金融市場開放了,才能建立現代的監管體制,由此建立健康有效穩健的金融體系。

陸磊:全球經濟體系變革有三大基本方向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 陸磊

在交易層面,傳統金融表外化和金融業績業態都導致了金融保障機制的不穩定性;在市場層面,數據集中的趨勢將導致原本存在防火牆的股權、債權和貨幣匯兌等不同市場被信息中介打通,但綜合化經營的風險是盡人皆知的;在清算層面,網絡社會很容易形成一致性預期,若反映在價格上,那將會帶來劇烈的高頻市場波動風險。

據此,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體系變革的基本方向有三:第一,標準的一致性是市場主體和市場本身變革的基本趨勢。第二,行為監管工具箱的創新是監管體制改革的基本方略,因此,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技術演變方向在於,要以更為權威的數據庫及時校正和對沖虛假信息,要建立雙峰監管的模式,健全具有信息劣勢或被誤導的事中消費者保護和追索機制,要在法規上借鑑涉眾欺詐處理中的集體訴訟的合理內核,全面提高欺詐的社會成本。第三,在中央銀行層面,技術越進步,就越需要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和最後的流動性供給方。

如何進行金融監管與金融風險防範

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2017年成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與發展委員會,以及2018年4月正式掛牌的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都體現了金融監管與風險防範的重要性。本次論壇的嘉賓就如何加強金融監管、科學防範風險、強化安全能力建設等問題談了各自的看法。

周延禮: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室金融中心研究員 周延禮

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金融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託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新興的金融業態可以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滿足金融消費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金融需求。然而,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多種風險並存,互聯網金融產品銷售過程中的風險也是多樣、隱蔽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群體是大量不被傳統金融覆蓋的一些群體,這類群體對風險的認識和抵抗能力較低。

因此,要加強對互聯網交易的風險,從監管定位上來看監管部門要合理處理好發展和監管的關係;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要把監管資源向發現風險、防範風險、處置風險傾斜;發揮科技監管科技的作用,精準監管,要做到監管人員的監管技術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嫻熟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改進監管方式。

孫國峰:分業經營是金融防範風險的根本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 孫國峰

20世紀90年代,出於利益驅使,很多美國銀行通過銀行控股公司的形式進入了資本市場,進行了實際上的混業經營,這個背景下美國出臺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允許銀行、證券、保險混業經營,推動了混業經營的發展,銀行得以控股投資銀行、財務公司、SPV、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使得銀行創造的貨幣大量進入房地產市場和場外衍生品市場,最終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次貸危機,最後導致全球金融危機。

在目前的銀行信用貨幣制度下,銀行天然就有過度擴張的衝動,但是混業經營使得銀行過度使用貨幣創造權變得更加容易,更容易帶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因此分業經營的關鍵是區分能夠創造貨幣的銀行和不能夠創造貨幣但是可以轉移貨幣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總的來說,分業經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防範風險的根本。因為在實體經濟當中,我們也經常強調實體經濟的公司要專注主業,消費者的需求是無限的,實體經濟的公司也不可能對消費者提供所有的產品。所以從金融業的角度來說,金融機構也要專注主業。

回顧歷史的過程,順應金融機構混業經營訴求做出的監管讓步,往往成為誘發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因此面對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金融監管不能退讓,應當堅持分業經營為主的基本框架,嚴格規範金融綜合經營,強化綜合監管,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重大風險的攻堅戰。

董俊峰:利用金融基礎設施服務發展監管科技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總裁 董俊峰

發展監管科技的意義主要是有助於應對金融創新帶來的挑戰,有助於覆蓋市場多層次主體的風險識別,有助於把控安全性與便利性的平衡。

實施監管科技,可以採用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相結合的方式。從市場參與主體角度,將其自身的金融科技通過金融基礎設施有效對接監管科技,能夠減少監管部門對於藉助金融科技創新的名義破壞市場秩序的擔憂,有助於金融科技創新獲得監管部門支持。從監管部門的角度,在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同時,基於金融基礎設施實現監管科技與金融科技雙模支持,可以加強監管對創新業務監管的有效性。

為了將監管科技覆蓋到所有市場機構,監管部門需要一個連接所有市場機構的中樞載體。機構提供的數據接口提供了用於分析的基礎信息,然而監管部門更關心數據背後的業務洞察,例如是否存在一些隱蔽性較高的違規違法現象等。由金融基礎設施採用雲服務的形式,依法合規地為監管部門提供相關服務支持,也能更好發揮金融基礎設施的市場紐帶特性和技術服務優勢。

強監管下金融科技如何發展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已滲透到金融市場運作的不同環節,技術在降低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環節,降低交易成本並提高運作效率等方面已達成共識。然而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也可能對金融行業的穩定性造成衝擊。隨著“一行兩會”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強監管”已成為金融科技行業的“主旋律”。當前的強監管環境會給金融科技行業帶來哪些挑戰,又能夠迎來哪些發展機遇?

霍學文:監管中要識別多種風險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局長 霍學文

Luca P. Marighetti:監管機構要打破特殊利益集團之間的勾結

周小川、陳文輝、李揚、朱民等談金融人的“時代命題”

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數字化轉型官 Luca P.Marighetti

對於監管機構來說最難做的一項工作,就是要打破特殊利益集團之間的勾結。在很多市場當中,一些已經站穩腳跟的企業和特殊利益集團,會為他們的利益築起逐級壁壘來遏制競爭,而且他們會向監管機構施加影響,希望推動監管規則來扼殺競爭,扼殺對於他們來說潛在的挑戰。這樣的特殊利益集團的勾結是我們在社會當中格外要警惕的,應對這樣的威脅是需要監管機構來做的工作。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